西藏尼木“溪行记”藏香厂:
非遗产业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藏香制作中。

工作人员在制作藏香。

藏香厂负责人在检查藏香。

制作藏香的老奶奶。
在藏香发源地——西藏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一家由东北姑娘王馨屿创办的“溪行记”藏香厂,正通过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木手工藏香的传承与创新,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增收,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文/记者 娄梦琳 图/记者 贡曲罗杰
秋日清晨,尼木县吞达村的村民们陆续走进“溪行记”藏香厂,开始了一天的制香工作。工人们手法娴熟,将混合了多种纯天然香料及藏药材的香泥,填入特制牛角工具中,轻压之下,一根根粗细均匀、笔直成型的藏香缓缓而出。经过自然晾晒与精心包装,这些承载着千年技艺的藏香,即将进入市场,成为村民稳定收入的重要来源。
吞达村作为传统藏香的原产地,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古老的手工制香工艺。为破解以往藏香销售渠道单一、手艺人收入微薄的困境,十年前被西藏文化深深吸引的王馨屿,毅然选择留下并创办“溪行记”,致力于以现代方式传承这项非遗技艺。
“我看到尼木手工藏香虽有千年历史和独特价值,但因信息闭塞,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王馨屿表示,“创立‘溪行记’,就是希望用当代人理解和喜爱的方式,守护和传播这门技艺。”
“溪行记”藏香厂的建立,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村民索朗尼玛说:“过去大家要外出打工,一天收入仅170多元。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日收入能达350至400元。”他还介绍,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藏香厂年营业额已突破千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在产品方面,“溪行记”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推出具有不同香味和功效的藏香系列,并开发香粉、香包等衍生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强品牌竞争力。
王馨屿表示,未来企业将继续深耕非遗产业化道路,帮助更多村民传承手工艺,实现稳定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从几万元到千万元营业额,从单一制作到多元发展,“溪行记”藏香厂的成功实践,不仅让古老藏香焕发新生,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