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区县新闻
拉萨达孜区邦堆:大地绘锦绣粮农写传奇
2018年12月10日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达孜区邦堆乡,充满传奇的土地。

60多年前,十八军在这里扎营,为了不增加地方负担,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当年种植的苹果园结出民族团结硕果。

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邦堆人用勤劳双手建设幸福家园。

达孜区邦堆乡,充满生机的土地。

纳金山以东,拉萨河以北,世代以农为本的邦堆人,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与土地相关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个与达孜区政府隔河相望的农业乡,立足土地资源,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

邦堆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多

一个初冬的上午,走进林阿村村委会院子,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几位妇女正在院子里炒制青稞。

2016年,达孜区投资4000万元,为邦堆乡4个行政村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在林阿村就投了1100万元。在此基础上,林阿村自投了150万元。

2017年10月,林阿村新的村委会落成。便民服务大厅的设备比乡政府还要先进,小超市、茶馆、卫生室以及免费的微网吧、娱乐室、包裹存放点、澡堂、磨坊等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院子西侧的舞台,成为村民闲暇聚会的地方。

“40年前哪有这样的日子?”年近花甲的林阿村党支部书记次旺说:“做梦都想不到。”

1976年,16岁的次旺成为当时的林阿公社教学点代课老师,一天有4个工分。那时,村里的壮劳力一天有7个工分。一个工分折合人民币0.25元。次旺记得,那时的一角钱能买7颗水果糖。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西藏。1980年和1984年,党中央分别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在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为邦堆这样的西藏农牧区带来了发展机遇。

次旺记得,土地到户前,全公社除了一台55马力的“铁牛”和一台手扶拖拉机之外,就是马车了。1984年,公社人均收入是500元,时任公社第一分队副队长的次旺至今还记得。

土地到户第二年,次旺家22亩地收获了160袋粮食,按50公斤一袋算,足足有8000公斤!

后来,随着科学种田和良种的普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邦堆乡粮食亩产节节攀高。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乡小麦亩产可达600多公斤,青稞亩产达350公斤,邦堆的土豆也成了拉萨市场上的抢手货。

粮满仓,腰包鼓。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邦堆人离开土地。有人到拉萨打工,有人组织了农牧民施工队。

土地能长出粮食,也能生金。改革开放40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就像拉萨河边的黑颈鹤,一年比一年多。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农村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再一次为邦堆带来新的机遇。

2010年,林阿村流转了2200亩荒滩地的使用权。一家光伏电站在村后落户,600万元的收益,村集体一分不留,全部分到户。由此,经受过市场大潮洗礼的林阿人也获得了更多经验。

后来,达孜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邦堆,但林阿人没有转让土地使用权,而是园区企业按照每亩850元的价格付给农户租金,且按每年20%的幅度递增。后来,十八军当年留下的苹果园也按照这种方式出租,每亩有2000多元的收益。

充实个人,留够集体。腰包鼓起来,林阿人干事底气更足了。

从一根柱子,到四梁八柱

邦堆人干事底气足,离不开好政策。波丹增啦年过古稀,家境在邦堆一带只能算中等,但40多年来,他们家却盖了4次房。

40多年前,波丹增啦住在村后山沟里。1974年结婚时,靠换工第一次盖了新房。房子是土木结构,仅有一根柱子,大约16平方米,没花一分钱。

1984年,波啦家添丁进口,先后有了2个女儿,院子旁的树也成材了。波丹增啦把老屋扩建成有2根柱子的房子。那一次,他宰了2头牦牛招待帮忙的乡亲。

2001年,波啦的大女儿出嫁了,二女婿进了家门,还添了2个孙子。这年,政府鼓励住在沟里的乡亲们搬到交通方便的沟外。他把老房拆了,再用政府补助的9000元钱买来材料,在现在这块地上盖房安家,新房有6根柱子。

2011年,全区农牧民安居工程如火如荼。他们家领到了2.4万元政策性补助。这次建的是四梁八柱、水泥圈梁结构加铝合金窗户的大房子。5年后,跑客运的女婿把客厅改造成彩钢阳光房。

无论生长于此,还是后来的人,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邦堆村村民边巴卓玛的丈夫黎帮全是重庆人,结婚快20年了,他们过得很幸福。从家门口经过的公路,就是他们爱情和幸福的见证。

1997年,拉萨通往林周县的公路开工建设,黎帮全从重庆到拉萨打工。在公路建设工地上,他和邦堆姑娘边巴卓玛相识、相知、相爱。

黎帮全决定留下来。2000年,他们结婚了。

十几年来,夫妻二人靠打工盖了新房,抚养了一双儿女。18岁的儿子参了军,在边防部队服役。“个头有一米八!”提起儿子,黎帮全很自豪。去年,他把户口从重庆迁到达孜。上个月,45岁的他在达孜县创业基地一家青稞酒厂找到一份更稳定的工作。

在藏20多年,结婚十几年,黎帮全早已习惯用藏语和妻子交流。妻子也从他那儿掌握了重庆菜的做法。“比我做得好!”黎帮全笑着说。

在邦堆,像黎帮全夫妇这样的民族团结家庭,还有很多。仅以林阿村为例,不同民族联姻的家庭,就有19个。其中,张模浪和群宗夫妇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家庭和“最美家庭”。

邦堆的未来,仍在这片土地

背靠大山,面对拉萨河,初冬的阳光下,一个个村庄掩映在树林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携手共进,不落下任何一个。

在树丛掩映中,一个新房鳞次栉比的村庄映入眼帘。这里是邦堆乡相对集中搬迁点,有52户、219名贫困群众从各村搬迁到此。

走进一栋二层小楼,男主人拉巴旺堆停下手里的活计,女主人西洛卓玛端出了酥油茶。

在装饰一新的客厅里,拉巴旺堆告诉记者,以前,自己除了种地,没有什么固定收入。现在,搬到这里,离乡里更近了,不但居住条件改善了,致富的路子也更多了。政府安排他负责乡政府所在地的环卫工作,另外还兼草原监督员、护林员等工作,妻子西洛卓玛除了在达孜区中心小学帮厨,也有一份护林员的收入。家里的10亩多地有8亩租给了区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年有1.7万多元收入,再加上村集体、光伏电站和乡里家具厂每年的分红,他们全家4口人,人均年收入早已过万元。

邦堆是达孜区的农业大乡,全乡有4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共4000余人口。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伊始,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2户,共465人。两年多来,已有117户42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1.61%降至1.1%。

邦堆最大的优势,就是这片土地。

西藏的谚语说得好:“来拉萨不到叶巴,等于新衣忘做领!”享誉区内外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叶巴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邦堆乡还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让更多人受益。

邦堆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000余亩,有温室2000余栋,全乡受益群众600多人。达孜区借势旅游业,进一步扩大产品的辐射范围,促进邦堆农业由传统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克日村土壤肥沃,适宜当地一种彩色土豆生长。目前,乡里委托的第三方机构正在申请地标产品。

邦堆乡还有47家合作社,其中养殖类18家、建筑类14家、加工类4家、种植类7家、休闲旅游类4家。目前,有的合作社已经实现企业化运营。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