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获的金秋季节,迎来了西藏收藏家协会成立5周年的大喜日子,迎来了“2008·中国西藏传统文化艺术收藏高层论坛”在拉萨的隆重召开。
这次论坛是由西藏收藏家协会发起的一次全国性的文化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收藏组织和海内外收藏界友人聚集一堂,对西藏传统文化艺术从多角度进行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同时还在西藏博物馆举办了“西藏收藏家协会会员精品展”,共展出由协会会员提供的民俗、宗教两大类藏品约300件(套)。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玉英在看完展览后对协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她说:“西藏收藏家协会为推动西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次展览,不仅仅是展示你们的收藏成果,同时也是展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成果,也是政治成果。”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喻达瓦也对西藏收藏家协会的工作给予肯定:“西藏收藏家协会成立5年来,为支持并积极参与西藏文化建设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做了政府职能部门想做而又来不及做的事。”
百颗慧眼 倾心收藏
西藏收藏家协会于1999年开始筹备,于2003年6月正式成立,现有协会理事19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8人,发展会员360余人,其中骨干会员150余人,均由区内外热爱西藏和西藏文化的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专家学者及文化经营者组成。其中藏族会员占55%,汉族会员占30%,其它民族占15%,这支以藏族为主体的队伍,其地域涉及到西藏各地市及农牧区,并延伸到全国各地。其收藏领域涉及到民俗、宗教两大系列上万个品种。
说起西藏收藏家协会,一定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今年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并名列榜首的著名画家、收藏家叶星生。他1961年进藏,从事美术、收藏、研究工作近40年。他见证了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出于对西藏和西藏文化的深情厚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以书面的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西藏传统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并提出成立西藏收藏协会的构想。终于在1999年西藏第三次文代会上正式立项,并成立了以叶星生为组长的筹备组。后经3年多的努力,西藏收藏家协会终于在2003年6月正式成立。在全区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协会领导班子,叶星生当选为会长。
西藏收藏家协会的成立,在西藏收藏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区收藏和研究工作具有了相应的协作组织,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对推进文艺事业发展,对建设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长远意义。
叶星生亲手为协会设计了标志,主体是一枚民间珍宝“天珠”的图文符号。中心的圆弧象征收藏家的慧眼;上下以黑白流线型符号交错围绕圆型天珠,象征保护、发展与交流。
保护文化 弘扬传统
挖掘、保护、研究、弘扬西藏传统文化是西藏收藏家协会的首要任务,更是全区人民对协会所寄予的希望。
5年来,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自筹资金,深入农牧区战胜各种困难去发现、搜集流散于西藏各地的民间文化遗产并进行民间艺人的调查,取得了可喜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那曲地区比如县残疾人收藏家乌金丹增先生,在文革时,为保护祖传的宝物及元明清三朝的医书手抄本被打断了双腿造成终身残疾,但他仍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这些祖传宝物。很多商人出高价想购买宝物,但他从未动过心。同时,他还用行医得的钱购买藏族先民使用过的器物,到目前为止已收藏各类器物400多件。协会会员多年的收藏及学术成果,在由协会理事成员单增郎杰、陈宝前、白玉芳、王宜文等人编撰的《雪域收藏》大型画册中得到充分体现。自治区领导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专为此书作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题写了书名。
5年来,许多会员积极参加了西藏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工作。西藏收藏家协会编辑、赞助出版了《西藏风俗文化》、《全军边海防情报站建设座谈会珍邮纪念册》、《拉萨军调室成立珍邮纪念册》等书刊,撰写了《西藏寺庙志》(共七卷)大纲,已列入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至2008年出书计划。协会配合拉萨市民宗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进行调研,共同撰写上报了“雪顿节”、“萨嘎达瓦节”、“风马旗”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国家已批准此三项为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立项保护。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近几年协会领导成员自己掏钱赴内地开展有关活动,曾先后赴西安、北京、海南、河南、湖北、甘肃等省市参加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多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和其他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07年的“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上”,叶星生和王宜文有关唐卡艺术和藏币文化的论文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河南举办的“全国藏品博览会”上,西藏传统艺术精品分别获得金奖二件,银奖二件,铜奖三件。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CCTV全国赛宝大会” 上,西藏宋代护经板《释迦牟尼和八大随佛弟子》经多轮评审,从全国3万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协会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2008年,在第三届“CCTV全国赛宝大会”上,明代朱砂唐卡《宗喀巴大师传》再次夺得金奖。
贡献宝物 昭示后人
5年来西藏收藏家协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没有国家拨款、没有社会赞助的情况下,全靠自筹资金、甚至拿出自己的钱来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不仅如此,协会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保护的使命感,尽其所能来为西藏和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无私奉献。
协会成立后,就与拉萨市政府联合举办了叶星生捐赠色拉寺所藏珍品“马头明王堆绣珍珠唐卡”活动。在2003年10月18日拉萨七大寺院480位高僧云集色拉寺杰扎仓广场,西藏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有关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当这件丢失10年之久的宝物(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隆重的宗教仪式中,在僧人的护卫下,顺着石阶慢慢抬上广场时,鼓乐齐鸣,高僧齐声诵经,藏族群众手捧哈达默默祈祷。其场景感人至深。似乎在向上天宣告:唐卡终于回来了!拉萨七大寺院在联合赠给叶星生的“祝颂”唐卡中写到:“保护珍稀艺术品,无私奉献菩提心。群则嘉措名大海,发愿行善护法尊,供献宝物举庄严,昭示后人做楷模,善哉义士无畏心,感动上苍与我心。”
叶星生的另外一次大型捐赠则是在1999年,他把在西藏38年所珍藏的2300件物品捐赠给西藏博物馆,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这不仅是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高尚行为和他对西藏民族文化的突出贡献,将永远载入西藏文化发展的史册。
在今年汶川大地震扶贫救灾工作中,叶星生又将他创作的两幅国画《天界》、《秋情》分别在北京、海南进行拍卖,所得的129万全部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和扶贫基金会用于社会救助。
为保护羊井寺数千件庙藏文物,由理事白玉芬牵头、协调,由协会秘书长陈宝前自费3.9万多元购买CDMA无线网络音视频监控传输系统,无偿赠给羊井寺并负责安装调试,在拉萨即可监视羊井寺存放文物现场。西藏收藏家协会理事、办公室主任王宜文听说尼木县出土文物需保护时,自费1800元购买了保险柜,并及时把保险柜及1000元现金亲自捐赠寺庙。
西藏收藏家协会会员张莉于2005年4月在拉萨创立了“西藏攀德达捷职业技术福利学校”,共收录了90多个孤儿、轻度智障孩子和特贫困地区孩子,开设了5个教学班。所有教学用具及生活费用全由她一个人自筹,目前在百度网站上有关“攀德达捷职业技术福利学校”信息已达30余万条。
珍藏西藏 感动北京
2007年11月,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主办,由中国收藏家协会,西藏收藏家协会等单位协办的《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举行,共展出叶星生从1999年开始发现和收藏的480件(套)藏族传统文化藏品。由叶星生在1994年主持临摹、抢救的西藏乃琼寺壁画也首次在全国亮相。
此展览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在全国尤其是在首都北京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2007年12月4日的《光明日报》报道:几天来这个充满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展览吸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界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百姓以及新闻媒体的关注。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抱着对西藏文化的敬意、求知的渴望而来,因文明的感动、收获的惊喜而久久不愿离去。“相知、共融、和谐、统一,中华民族之根本。”在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阶层的男女老少被展览中所展出的每件藏品所吸引和折服。被叶星生在藏40年的行为和精神所感动。
不少观众看完展览后更加热爱西藏和西藏文化,并称叶星生为“高原文化守望者”、“西藏文化的保护神”、“中华儿女的骄傲”。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阴法唐观展后特为叶星生提字鼓励:西藏民族文化救护的典范,弘扬发展的实践者。
最激动人心的是,胡锦涛总书记还亲临首都博物馆,观看展览长达1个小时。总书记对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关心,对藏族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民间艺术十分欣赏。总书记对叶星生热爱西藏、奉献西藏文化保护工作的精神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励。参观后总书记还作了三点重要指示:要加强宣传、要延长展期、要到国外展出并多去几个国家。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人们的巨大吸引力,也体现了西藏文化收藏的最新成果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任重道远 继往开来
西藏收藏家协会成立5年来,在藏品收集、调研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对西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等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也成绩斐然。但面对深厚的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叶星生会长也深感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是一条永无止禁的路。
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事,需要国家文博部门及相关机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收藏界的有识之士来共同担负这一重任。面对西藏文化事业的发展,面对西藏收藏家协会未来的工作,叶星生认为:对流散于民间各地的民俗、宗教文物应进行普查和调研,尤其对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濒临灭绝的孤品、绝品进行重点挖掘、考察,并调动各种力量以多种方式进行抢救和保护;对民间艺术传承人进行普查,尤其是理论和实践经验兼备或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他们是传承西藏文化的人才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档案,是一笔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同时逐步建立“藏族传统文化人才档案库”,并以摄影、摄像、文字等多种手段,将他们所掌握的传统技艺和理论知识分门别类记录整理出来,汇编成册,进行传承;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文物普及知识也极为重要,各新闻媒体和文教部门应加强对文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并将文物保护的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逐渐形成人类文化需要人类共同保护的自觉行为;建议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文物奖罚制度和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树立“破坏文物为耻,保护文物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激发社会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结束采访时,协会会长叶星生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为推动西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做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文化人、收藏家义不容辞的责任。5年来我们肩负着这一重任一路走来,现在只是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会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