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5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重提“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伟大时代定位,向全国发出坚决打赢乡村振兴战略“总号令”。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底子薄,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依靠农牧业生存的人口很多,他们的收入来源、民生改善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当地的发展振兴。这些地区也一直被党中央、国务院、援藏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所关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西藏的“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牧区贫困。产业扶贫既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又能解决农牧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变“输血”为“造血”的长久之策,贫困群众可以通过从事经营活动、参加劳动,实现现有财产保值增值。譬如西藏广大农牧区可以大力培植壮大高原奶业、净土藏鸡等特色养殖业和藏中药材、优质饲草等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生态观光游等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西藏农牧区、建设西藏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兴则西藏兴。结合近年来“组团式”教育援藏、“组团式”医疗援藏为特征的新型援藏方式,将资金、项目、人才、产业扩展到西藏的广大农牧区。同时,选调一批优秀的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通村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推动内地资金、技术优势与西藏政策、资源优势深度融合。
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西藏农牧区社会文明程度。各级党委、政府应自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结合“四讲四爱”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基础,让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的精神标识,使得乡风、民风、社风真正美起来。山南市扎囊县的“十小进农家”小康文明示范活动值得借鉴,将餐巾纸、卫生巾、牙刷、牙签、卫生手纸、垃圾桶、烟灰缸、果盘、花盆和拖把这十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物品送进农家,帮助农牧民摈弃陋习,提高文明意识和生活品质。
生态振兴,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牧区生活设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抓手,下大气力推动生态西藏,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化管理机制,由驻村干部、村委班子担任责任人,挂牌明示整治计划,定期进行“创优评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产业扶贫,用党建扶根”。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让党组织在振兴乡村的同时,牢牢扎根于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雪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广大农牧区的面貌正焕然一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的“西藏步伐”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蹄疾而步稳的迈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