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新时代 策马扬鞭新征程

时间:2019年12月20日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背景色:

编者按:7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走过了光辉历程,创造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今昂首阔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从《西藏日报》挑选4篇文章,形成了《砥砺奋进新时代 策马扬鞭新征程》专题,推送如下:


党的光辉照耀万里羌塘 拼搏七十载那曲换人间

藏北巨变


从牛马不如到当家作主,政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从凋敝落后到文明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从民不聊生到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从单向索取到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从发展壮大到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松吉扎西

那曲是一块神奇壮美的土地,是全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年轻的地级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浙江、辽宁两省和中央五大国有企业的无私援助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那曲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藏北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经济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持续和谐稳定,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综合治理扎实有效,各族群众的安全感逐步提升,那曲进入从“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精准实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现代文明生活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牛马不如到当家作主,政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旧西藏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处在社会最底层,没有丝毫做人的权利和尊严。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藏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碎旧世界,创建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社会制度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从昔日牛马不如的农奴翻身成为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人。藏北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一大批翻身农奴及其后代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一支以藏族干部为主体,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内的干部队伍已成为领导那曲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管“肚子”又管“脑子”,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建设社会主义新那曲。越来越多的信教群众能够理性对待宗教,把精力放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依靠勤劳双手过好今生的幸福生活。

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旧西藏,那曲产业结构基本上属于单一脆弱的传统牧业,靠天养畜、自然游牧,生产力极为低下。广袤的藏北草原各项事业一片空白,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电站,照明用酥油灯,运输靠人背畜驮,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市政府所在地那曲镇当时只有一座寺庙和十几间土坯房。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那曲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一大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发挥巨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成果惠及社会民生各个方面。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9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36.5亿元,增长了46.27倍(1990年实行新的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85年的0.2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37.7亿元,增长了848.93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985年的0.0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8.88亿元,增长了296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4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目标,那曲至拉萨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藏中电网覆盖9个县、59个乡镇、632个村(社区),65%的群众受益。市、县、乡3级网络实现全覆盖,县、乡、村通信信号覆盖率为100%,县、乡宽带覆盖率为100%,行政村宽带覆盖率为51.4%。惠及千家万户的那曲镇“三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以那曲镇、各县城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功能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充满无限活力的社会主义新那曲正在崛起。

从凋敝落后到文明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旧西藏,那曲没有一所正规的学校和任何形式的教育机构,牧民根本没有学习文化的权利和机会,绝大多数牧民都是文盲。卫生事业极端落后,人民群众得不到任何医疗保障,各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那曲各项社会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现代教育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全市各类教学机构从旧西藏的一片空白发展到目前的239所,15年免费教育和“三包”政策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入学率均创新高,中考录取率达到97.4%,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技特派员每村2名全覆盖,文化事业从零起步,迅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县图书馆、新华书店、乡镇综合文化站、农(牧)家书屋、寺庙书屋和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实现全覆盖,2018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01%和96%。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165个、医疗卫生人员1696人;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免费体检全覆盖,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双下降,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4张,每千人平均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人,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市人民医院完成“三甲”创建工作,更多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得了病、看得好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藏北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民不聊生到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旧西藏,那曲处于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所有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都被仅占总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所占有,生活在藏北草原上的广大牧奴几乎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生产生活资料,并长期遭受农奴主的政治压迫、人身自由限制和经济剥削,终年挣扎在贫困、饥饿的死亡线上。民主改革使广大牧民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草场和牛羊,焕发出了极大的生产生活热情。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640.75元增长到2018年的34283元,增长了53.5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173.55元增长到2018年的10804元,增长了62.25倍;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从1985年的0.5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4.67亿元,增长了45.68倍。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累计减贫19483户83038人,贫困村(社区)退出811个,比如、安多、聂荣、嘉黎、索县、班戈6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8.6%。如今,冰箱、彩电、摩托车、汽车等现代生活用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农牧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空前提升。那曲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从单向索取到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持续良好。那曲是全国生态上游的上游,是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美誉。但那曲海拔高,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和敏感,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长期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力构建藏北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重要湿地1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3.6万平方公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在安多、班戈、色尼3个监测区域设立67个监测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建成2个草原生态监测站,稳定运行那曲镇2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实现与自治区和国家总站实时数据联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全面推行河(湖)长制,11县区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那曲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验收。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主动作为、见缝插绿,在有条件的地方全部消除“无树户”,扎实推进“去煤化”“去牛粪化”工作,2018年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6.9%。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等一大批生态惠民机制得到全面落实,广大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得到实惠。

从发展壮大到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历届那曲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那曲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制定实施党建工作“1+10”意见,为全市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等扎实开展,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深爱戴、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军队的统帅、人民的领袖。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从1965年的176个增加到2018年的2624个,实现了机关、农牧区、学校、寺庙、国有企业等党的组织全覆盖;党员人数从1965年的798名增加到2018年的54546名,其中农牧民党员34415名,占党员总数的63%以上。按照好干部标准和“三个特别”要求,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不断茁壮成长。强化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努力把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仅2018年安排5.06亿元专项资金,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项目266个,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在那曲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构建市县巡察监督网,发挥巡察利剑作用,践行“四种形态”,坚持“一案双查”,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营造了藏北草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今天的那曲,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各级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干劲十足,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七十载砥砺奋进铸辉煌,新时代治边稳藏谱华章。放眼今日的那曲,铁路横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牧民新居遍布草原,藏北偏远的牧民能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处处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藏北各族人民过上了旧西藏连做梦都梦不到的无比安宁幸福的日子。看看社会主义新那曲的繁荣,想想旧社会的苦难,藏北各族人民无限热爱中国共产党,无限热爱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曲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中共那曲市委书记)

来源: 西藏日报2019年9月26日

砥砺奋进新时代 策马扬鞭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拉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中共拉萨市委宣传部

要点提示

重大成就:坚持科学发展、激发活力,拉萨经济发展实现巨大跨越;坚持奋发作为、加快建设,拉萨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拉萨改革开放成绩斐然;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拉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坚持春风化雨、团结交融,拉萨民族宗教事业硕果累累;坚持继承发扬、守正创新,拉萨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坚持坚守底线、守护净土,拉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在拉萨的执政根基不断夯实。

经验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拉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央对口援藏决策部署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拉萨市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江苏等对口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充分发挥首府城市首位度作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以及对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全市呈现出经济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党建加强的生动和谐局面,高原古城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拉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坚持科学发展、激发活力,拉萨经济发展实现巨大跨越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各族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拉萨市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革命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951年仅为0.25亿元、1992年突破1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2018年达到540.78亿元,年均增长10.5%;195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34元,1984年突破千元、2001年突破万元,2018年达到77688元,处于西部省会城市中等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64644元)高出13044元。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自身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59年的235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10.1亿元,年均增长15.4%,财政自给率达到3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拉萨市产业经济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产增加值比例从1951年的92.5︰0.3︰7.2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3.4︰42.5︰54.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据拉萨经济“半壁江山”。农牧业从单一种养向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牧业转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1年的0.5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2.8亿元,年均增长4.6%;工业经济从零起步,逐步形成了以采掘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民族手工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0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1.96亿元,年均增长14.4%;服务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史性突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0.0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95.36亿元,年均增长14.1%。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净土健康等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新旅游线路“拉北环线”,扎实开展“冬游西藏”活动。2018年,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8.9万人次,全年共接待游客199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2.76亿元。净土健康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年产值超过百亿元,30多种净土健康产品走进内地高端市场,“拉萨净土”区域公用品牌荣获“2018年度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建设了城关智昭、曲水才纳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基地17个,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完成10个市级商贸集聚区评选,城投综合物流园、亨通物流园建成投用,快递业务量年增长41.82%;房地产业增长投资188%。拉萨已成为全区特色产业的核心区、商贸物流的聚集地、金融服务的示范区。

(二)坚持奋发作为、加快建设,拉萨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959年,拉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16亿元,2018年达到400多亿元,增长了近2500倍,年均增长14.4%。和平解放前,拉萨没有能通车的桥梁,没有一条正规公路。现今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46.61公里,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居,率先在全区完成县际农村客运改革,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85%,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就业。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全线通车,川藏铁路加速推进,机场高等级公路、拉林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拉日高等级公路、拉萨至那曲高等级公路全面动工,形成了“一环四射”的交通骨干网络和立体化运输网络。国内国际航空线路四通八达,贡嘎机场开通33条国内国际主要航线。物流、仓储企业达到200多家,仓储、运输、装卸、冷链配送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为国内外企业入驻,提供了便利的物流环境。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西藏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时代广场、八廓商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建成投用,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城乡建设焕然一新。和平解放前,拉萨城区只有2万多人、不足3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农奴和奴隶没有自己的住房或逐水草而居,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横十五纵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完善,建成了经开区、柳梧新区、文创园区、空港新区、教育城共五座新城,规划建设了堆龙德庆区、达孜区“城市两翼”,拉萨城区面积达到75.96平方公里,增加了25倍,城镇化率从31.7%提高到43.6%,形成了“一心两翼、南北联通,带动五县五区、辐射特色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格局。拉萨各族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房,实现了人畜分离,用上了“稳当电”,吃上了“安全水”,广播电视进了家,电话宽带入了户,智能手机上了手,柏油路通到了每个村。

(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拉萨改革开放成绩斐然

全面改革持续推进。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拉萨市持续推进改革,在农牧区、教育体制、国有企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区前列,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制定了促进园区经济发展“1+4”政策体系,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成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全程代办”提供保姆式服务,顿珠金融产业园加快建设,文创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国家现代服务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化基地”和“拉萨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成全区首个技术产权和人才交易市场,堆龙民泰村镇银行挂牌营业,江苏鱼跃、京东物流等一批有实力有技术、就业能力强的实体企业落地园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万户。积极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众创空间、创业创新基地、服务示范平台等“双创”载体达到70个,注册商标总量达1275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8%,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开发区。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完成4.37万户、63.64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任务,确权率达100%,土地流转面积9.24万亩。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兑现草补资金5975.12万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拉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内地省市、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拉萨经济活力日益增加,积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和桥头堡,综合保税区、中尼工业园区等对外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深化面向祖国内地特别是北京、江苏两省市的开放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五地设立6个区外产业交流中心,使区外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在拉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加快空港新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以拉萨为中心的3小时藏中经济圈加快形成。

(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拉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人民生活日益富足。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各族群众收入持续稳步提高,2018年拉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842元,是1981年的5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69元,是1951年的435.4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西部省会城市中等水平,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39251元、14617元)的91.3%、98.3%。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脱贫攻坚,2018年拉萨市在全区率先实现整体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27%。

民生事业快速发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拉萨已逐步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互联网教育等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15年免费教育圆了各族群众子女上学梦,借力组团式教育援藏,高考上线率达到95%以上。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全面建立,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已经消灭或基本控制,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8.9人、每千人床位数5.7张(全国平均水平为7人、4.7张床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拉萨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五险合一”,低保标准增至城镇每人每月764元、农村每人每年3411元,孤儿、有意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100%和81%,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五)坚持春风化雨、团结交融,拉萨民族宗教事业硕果累累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拉萨群众走出青藏高原,到祖国内地求学、旅游、经商、务工,每年超过300名拉萨籍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就业,不少人还在成都等内地城市定居,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也到拉萨就业经商,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设立民族团结进步节,打造民族团结晚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常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指示精神,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深扎根各族人民内心深处,拉萨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和平解放以来,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在拉萨得到全面落实,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全面保障,寺庙僧尼自觉做爱国爱教的合格公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在“导”上下功夫,引导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深入挖掘藏传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积极作用、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施先进文化进寺庙,着力改善寺庙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免费健康体检、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在广大寺庙中开展“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教育实践活动和“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维持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实现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

(六)坚持继承发扬、守正创新,拉萨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获得法律保障,藏文成为国家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国际标准文字编码的少数民族文字。国家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等各类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格萨尔王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7项、各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69名。西藏自治区非遗博物馆也将于今年在拉萨开馆运营。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样。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拉萨市繁荣文艺创作,讲好新时代中国梦拉萨故事,扎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旗帜鲜明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文明煨桑、理性宗教消费,深入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五有五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追求幸福健康文明生活。举办藏戏演出季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成功举办拉萨首届运动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承办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四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环纳木错徒步大会、拉萨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影响力日益增强。藏博会、象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尼经贸洽谈会、全国省际政务服务交流会等重大展会在拉萨成功举办,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拉萨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主要城市之首,公共安全、公共住房、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城市环境、文化体育满意度等多项指标排名第一。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三连冠,首府城市优势不断凸显,城市发展魅力不断彰显。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拉萨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初步建成了网络完善、运行高效、供给丰富、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于2019年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截至目前,拉萨市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共建成各级文化馆(站)75个、博物馆6座、农(牧)家书屋228个、社区书屋52个、寺庙书屋231个,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和“舍舍通”,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41%和98.93%;完成26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用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强根铸魂,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了《文成公主》大型藏文化史诗剧、《金城公主》室内舞台剧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文化精品力作。

(七)坚持坚守底线、守护净土,拉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拉萨围绕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禁“三高”项目进拉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施“树上山”“河变湖”“暖入户”“绿色围城”“水系修复”等工程,全面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大力倡导绿色生态文化,“美丽拉萨”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恢复拉鲁湿地北面因缺水沙化的536亩湿地,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建成国家、自治区、市三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27个,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区4个、生态乡镇64个、生态村(社区)253个。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实施国土绿化工程。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河谷飞沙走石、山体寸草不生”司空见惯。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南北山山体造林绿化面积5863.95亩,植树130万余株,成活率80%以上,在全区实现了海拔3900米以上裸露山体人工造林零的突破,目前拉萨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9.49%,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6%)2.1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8%,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9%)3.1个百分点。

(八)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在拉萨的执政根基不断夯实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为改变西藏落后面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特殊照顾。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党中央都专门研究西藏工作,为西藏量身定制特殊政策。中央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党的治藏方略,先后实施了对口援藏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立足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落实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围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推出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特殊优惠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西藏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明确了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确定了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深入开展对达赖集团斗争、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长期全面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以吴英杰同志为班长的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西藏全面贯彻落实。拉萨市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在加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方面,在全区率先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1+3”提升工程,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制定为基层减负13条具体举措,制定出台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办法,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管党治党水平明显提高,持续保持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经验与启示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历史和现实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拉萨实际的发展路子,才能发展拉萨、繁荣拉萨、富裕拉萨,拉萨各族人民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拉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70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怀西藏,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进行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区,推进改革开放,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让西藏面貌换了人间,人民日子由苦变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出了一系列治边稳藏的战略决策部署,开创了治边稳藏的崭新局面,让包括拉萨人民在内的西藏各族人民,正为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70年的沧桑巨变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就没有社会主义新拉萨。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70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衷共济解难事、提高效率办好事的独特优势,具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促进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优势,能够最大限度适应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永葆党和国家的创造活力。正是借助这一制度优势,西藏才能实现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跨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西藏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各族人民在几十年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今后稳定拉萨、建设拉萨、发展拉萨、繁荣拉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基础

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始终处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拉萨市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摆到最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加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自觉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没有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没有各民族的交往互助,就没有拉萨的今天,团结美丽健康幸福新拉萨也就无从谈起。

(四)中央对口援藏决策部署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西藏建设发展的每个重要和关键的历史节点,党中央都会对西藏工作进行研究和谋划,从顶层设计到战略选择上为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强大动力。中央先后六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对口援藏工作以来,北京、江苏两省市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对拉萨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极大地改变了拉萨的城乡基础设施面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实践证明,没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没有中华民族大家庭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就没有拉萨各族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全国支援西藏作为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奠定了拉萨长足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建设团结美丽健康幸福新拉萨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拉萨在中央特殊支持和省市对口支援下,依托文化旅游、政策、矿产等优势,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注重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输血”助“造血”,推动拉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中央关心、省市支援同拉萨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70年辉煌成就,70年接续奋斗。进入新时代的拉萨,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全市各族人民正豪迈自信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这是一段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的新长征。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全市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西藏日报 2019年9月24日

高举旗帜 激励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南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成就


燕红

理想信念:以扎实的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的理论宣传、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各族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

导向氛围:以主题宣传、舆论引领、壮大阵地把导向造氛围。

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讲四爱”典型示范引领、文明新风培育强大精神力量。

宣传队伍:以过硬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本领、过硬作风打造高素质队伍。

山南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奏响了奋进新时代的铿锵之音。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回信,成为山南各族干部群众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市上下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巩固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坚持不懈推进理论武装,坚定各族干部群众理想信念

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坚定各族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

一是以扎实的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市委始终把深化理论学习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市委书记具体安排部署、审定计划,确定关于经济、改革、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重点学习专题,并印发全市学习。坚持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引领,带动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学习就及时跟进一步。创新学习方式、手段和载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新思想诵读”,地级领导带头诵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并录制音频在新媒体传播,带动党员干部人手一册深入学习,形成了山南经验在全区推广。通过集中学习研讨、邀请区外知名专家专题辅导、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等多种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是以入脑入心的理论宣传坚定理想信念。多形式、多举措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深入开展理论调研,多篇调研报告荣获自治区优秀调研成果奖,其中《“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群众思想及生产生活变化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并向各市地推广交流,《山南市弹好边境小康村宣讲“六弦琴”》入选2019年度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积极组建理论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宣讲,目前共有市、县、乡、村四级宣讲员4600余名。

三是以意识形态安全坚定理想信念。市委立足西藏特殊区情,不断增强底线思维,始终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加强,主要领导专题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县委书记向市委述职意识形态工作。把严密防范、严厉打击“藏独”反宣渗透作为政治责任,着力净化文化市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查办的一个案件被评为“全国文化市场十大案件”,受到文化部通报表扬。狠抓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提升管网、治网、用网水平,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确保网络空间清朗,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大力营造昂扬向上的浓厚氛围

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着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壮大主流舆论,为建设平安山南、幸福山南、美丽山南、文化山南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是以主题宣传把导向造氛围。紧密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心工作,提升专题策划能力,精心组织推出“山南辉煌5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山南在行动”“幸福美丽边境小康村”等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全面展示山南发展成就和群众幸福生活。精心策划拍摄《守望青稞地》《克松人家》等一批重点外宣纪录片,其中,《克松人家》通过讲述民主改革第一村4户人家的故事,展示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及尼泊尔国家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加大网宣力度,开展“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山南行等网络主题活动,原创文章全网推送,总点击量超7000万次,形成强劲宣传声势,进一步唱响时代主旋律。

二是以舆论引领把导向造氛围。坚持宣传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相结合、相促进,及时发布党和政府的声音,牢牢掌握主动权、话语权,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近年来,推出的“次麦模式”“滴新经验”等主题宣传,有效引导农牧民摒弃“等靠要”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勤劳致富;大力宣传山南人民在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创造形成的“列麦精神”“雅江植绿精神”等,汇聚强大舆论引领力。策划推出“转作风、重实干”系列评论员文章,在全市掀起转作风重实干热潮。与时俱进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新闻稿件“三审三校”制度》等规章制度,把正确舆论导向贯穿新闻采集、撰写、制作和播出全过程,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是以阵地壮大把导向造氛围。市委始终将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推进县、乡、村各级宣传阵地建设,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和文化专干,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基本全覆盖,并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县民间艺术团管理,激励文艺工作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的回信精神,争当“红色文艺轻骑兵”,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精心打造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及各县独具特色的藏源文化节庆品牌,推进文化宣传。与时俱进推动新媒体发展,着力打造“微山南官方”和“山南微视”,推出藏语公众号“山南发布”,初步形成以新闻网站为主阵地、移动终端媒体为延伸的新媒体矩阵。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谋划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巩固壮大基层宣传阵地。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培育强大精神力量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群众教育,大力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列麦精神”,积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培育强大精神力量。强化价值引领,制作播出《次仁成长路》等宣传片,教育引导群众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当下幸福生活;制作播出《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动漫宣传片,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寺庙、进军营、进网站。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好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讲四爱’好少年”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培育时代新人。截至目前,4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校园,14名学生荣获自治区“格桑梅朵杯美德少年”。

二是以“四讲四爱”深入人心培育强大精神力量。市委把“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市委书记在重大会议和下乡调研时经常安排部署并带头深入边境一线宣讲,15位市委常委率先深入基层为干部群众面对面宣讲,高位推动活动开展。创新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四讲四爱”大家唱》歌曲在全区传唱,“四讲四爱”广场舞在全市推广普及,“四讲四爱”内容家喻户晓,农牧民自编折嘎《赞颂好时代》《扎西折嘎献给共产党》等,唱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持续3年的活动,群众爱党爱国拥戴核心更加坚定,维护稳定的行动更加自觉,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名单成为时尚,文明健康生活习惯逐渐养成,进一步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是以典型示范引领深入人心培育强大精神力量。强化道德引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选树推出一批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模范典型,特别是卓嘎、央宗姐妹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荣获“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在雅砻大地树起一面对党忠诚、爱国守边、接力奋斗的精神旗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户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15人荣获自治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荣誉称号。自2012年以来,开展了五届“感动山南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感动山南人物50名。一批批模范典型彰显的道德力量正引领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不断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以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培育强大精神力量。聚焦文明创建,聚力移风易俗,推进文明创建法治化进程,起草制定《山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将文明创建和淡化宗教消极影响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开展“文明诚信示范街”创建活动,促进诚信经营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单位13家、文明景区1个、文明村镇8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41家、文明村镇44个。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在雅砻大地蔚然成风。

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高素质宣传工作者队伍

强化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用情感聚人、用事业留人,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队伍。

一是以过硬政治素质打造高素质队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重要原则,牢固树立宣传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思想,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始终听党指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干部管理、工作流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推行“每周一课”和“微型党课”等党建品牌,强化理论和党史知识学习,进一步锤炼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能力。

二是以过硬业务本领打造高素质队伍。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业务能力,努力培养全能型、专家型人才。近年来,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每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和专题研讨班600余人次,极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每年选派数十名优秀宣传干部赴对口援藏省市学习深造或挂职培训,通过援藏干部和技术人才传帮带,造就了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加强队伍实战能力培养,实行定期轮岗,在不同岗位上得到全方位历练,部署每名干部职工不定期撰写理论文章、学习体会,以党小组形式参加讨论并交流发言,提升综合能力。全面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一线实干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三是以过硬作风打造高素质队伍。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办实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全面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风不断好转。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持续开展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调研和“新春走基层”等“走转改”活动,分批次深入基层一线服务群众。仅今年以来,已有100多名新闻记者深入海拔4500米以上农牧区与群众同吃同住蹲点采访,精心撰写、拍摄了《乡村学校的“守望者”》等140余篇优秀作品。组织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送文艺下乡,每年演出600余场次,覆盖所有建制村。

回顾山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就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这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绝对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置于发展稳定全局中去思考、去统筹、去部署。山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每取得一点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自治区党委、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这主要得益于始终践行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思想求实、工作务实、作风扎实、措施落实。实行“一把手”带头抓、班子成员具体抓,对照目标任务一件一件抓落实、抓督促、抓成效。聚焦基层基础,持续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主要得益于始终大力弘扬斗争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以防止出大事打基础作准备,以落实责任敢于担当看干部,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打赢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主动仗。这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把项目和经费投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话筒和镜头对准一线干部群众,切实把宣传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有计划有步骤安排干部职工深入高海拔农牧区调查研究、蹲点采访、送文艺下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广大群众支持和信任。这主要得益于始终推进改革创新。坚定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用创新的思维突破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问题。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持续深化干部队伍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思想理念创新和实践工作创新,不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作者为中共山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西藏日报 2019年9月23日

与祖国风雨兼程 试看日喀则巨变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屈鑫

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事业生活进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医疗卫生

普惠于民,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全面加强。

环境生态宜人:打好三大保卫战,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厚植绿色理念。

要点提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加快建设和谐文明幸福美丽日喀则的关键之年。70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和内地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日喀则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70年来,日喀则从一穷二白、百业凋敝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群众长期被压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如火山爆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日喀则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2018年,日喀则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3.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4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8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989元、10216元,群众实现从一无所有到生活富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惠及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西藏确定了“十二五”3305亿元和“十三五”6576亿元的项目总盘子,给西藏特别是日喀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坚强支撑。日喀则85万各族干部群众把对党、对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化作奋进动力、化作实际行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推动日喀则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日喀则以珠峰有机种植养殖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天然饮用水业、绿色生态业、特色手工业、清洁能源业、南亚物流业七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亚东鲑鱼、岗巴羊走出高原,走向全国,供不应求。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和谐共生,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日喀则、感受日喀则。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94.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5.25亿元。“珠峰冰川”“西藏神水”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市场占有额日益提高。绿色生态业成为支柱产业,苗木经济、林下经济发展壮大,“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白朗县万亩枸杞生态观光园等重点项目效益明显,绿色发展理念在日喀则落地生根。民族传统手工业焕发生机,卡垫、藏刀、藏香、氆氇等民族手工艺品,从生活日用品转向旅游纪念品,从传统技艺转向文化创意。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基础设施更加健全。70年前,日喀则公路建设极为滞后,没有一座跨越雅鲁藏布江的大桥,能源状况落后,基础设施严重缺失。今天的日喀则,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8万公里,日喀则至吉隆铁路和高等级公路、日喀则至亚东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拉萨至日喀则机场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市区至机场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拉日铁路成为各族群众的团结线、幸福线、经济线,日喀则机场航线不断增加,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拉洛和湘河水利、恰央水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靠天吃饭成为过去;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8.2%,群众喝上安全水。阿里电网联网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主电网(萨嘎、吉隆、聂拉木、仲巴除外)覆盖率达到97%,小水电、太阳能发电服务边远乡村,群众用上了电。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开展“六城共建”,坚持老城区做减法、新城区做加法、工业园区做乘法、乡镇做除法,大力推进城市“六化”和老城区改造,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86平方公里,2018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年度测评排名56名,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通过自治区初验。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拉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日喀则经济开发区、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有序建设,实现了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新型城镇化蹄疾步稳,拉孜县新生小城市试点加快建设,吉隆镇、陈塘镇、吉定镇等特色小城镇亮点纷呈,桑珠孜、白朗一体化发展,江孜、拉孜副中心城市建设已见成效,“一主两副”城镇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7.35%、城镇人口达到23.56万人,城镇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70年来,日喀则民生事业跨越发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已经从奢望变成现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日喀则作为西藏三大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十三五”初,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4万户、16.96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27%。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精神扶贫等行动,贫困人口减少至3.48万人,贫困村减少至516个,贫困县减少至6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1%。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各族群众子女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五个100%”,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工程,整体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三大考试”连续两年位居全区前列。全力落实教育优惠政策,“三包”政策覆盖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极大地减轻了群众家庭负担。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成为群众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市图书馆、日喀则剧院、市群众艺术馆等建成运行,广播电视从“天天通”向“优质通”转变,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36%和97.12%。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县级民间艺术团实现全覆盖,珠峰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十七届,江孜达玛节、萨迦八思巴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热火朝天。文艺创作唱响主旋律,迥巴藏戏《顿月顿珠》亮相第五届乌镇戏剧节,大型歌舞剧《吉祥日喀则》《江孜印迹》赴山东、上海巡演。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弘扬,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1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75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成功申报第三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医疗卫生普惠于民。始终把健康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系统推进“健康日喀则”建设,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健全,全市共有3家市级医院、18个县级卫生服务中心、204个乡镇卫生院、1673个村卫生室,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中心血站等建成并投入使用,市藏医院成功创“三甲”,10家县级医院创建二级医院。

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加强农牧民劳务输出工作,开工建设日喀则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市公共职业技能服务中心作用,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7%以内。大力推进“双创”暨大学生(中职生)就业动态清零工作,201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2.5%,其中市场就业率达62.8%,学生和家长非体制内不就业、一步到位、一职定终身的观念逐步转变。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健全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抚恤优待、集中供养等制度,有意愿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孤儿集中收养率达到100%,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更加宜人

70年来,日喀则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作为日喀则的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最大优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奋力建设美丽日喀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重大生态工程,坚决保护日喀则的山水林田湖草,日喀则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打好三大保卫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淘汰燃煤锅炉164台,淘汰黄标车、老旧车3348辆,300平方米以上餐饮场所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备,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1636条河流、94处湖泊设立了河(湖)长,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4%,29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795处农村饮用水水源点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河流、湖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新建垃圾填埋场和转运站36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使用,固体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逐年提升,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下降;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447处,23个规范化养殖场均建有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3%。随着三大保卫战的纵深推进,日喀则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良好。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执行“五不批”,实现“三高”项目零审批、零引进、零落地。自然保护区得到最好保护,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核查珠峰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拆除珠峰探险中心等一批违规设施,珠峰垃圾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调整优化生态功能格局,珠峰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面积达到6.17万平方公里。大力实施一百万亩植树造林规划,雅鲁藏布江北岸生态示范区50公里绿色长廊满目葱绿,完成营造林226.69万亩,完成机场快速通道绿化0.2万亩、森林围城0.43万亩、周边山体绿化工程试点0.14万亩,“无树村”消除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9.2%,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天然草地面积达到9333.8万公顷,湿地面积达到88.62万公顷,一幅美丽日喀则的宏大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厚植绿色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深入开展环保宣教“六进”活动,引导市民培养绿色生活习惯。日喀则市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已经植根人心,绿色生活成为群众的主流选择。

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就没有日喀则各族群众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来。步入新时代,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治藏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深入实施“6677”总体工作思路,加快建设和谐文明幸福美丽日喀则,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日喀则市委政策研究室)

来源:西藏日报 2019年9月25日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