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纪实
从大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麓,从松花江畔到雅鲁藏布江两岸,从祖国的最东北到最西南,同一片蓝天下相距万里的黑土地和雪域高原,因112人的黑龙江援藏队伍而被紧紧联结在一起。
两年多来,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队员,响应党中央号召,跨越万水千山,为日喀则的发展与稳定,默默奉献着青春、汗水与热血,在白山黑水与雪域高原之间,用“跨越东西”的深情厚谊在雪域高原树立起黑龙江援藏的永恒丰碑。
动真情、用真爱,开展公益活动
最近,一部公益短片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短短一天时间点击量超过了20万。
这部名为《雪域阳光》的短视频讲述了援藏干部杨光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帮助藏族同胞小卓玛重见光明的故事。杨光是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团队的集体“化名”。2017年6月6日,“奉献爱心 传递光明”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全体队员自愿捐赠眼角膜登记仪式在日喀则举行。两年来,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陆续发起了“阳光”系列公益行动,援藏队员全员参与、全方位帮扶日喀则市福利一院、二院400多名藏族孤儿,相继投资140多万元建设阳光学堂、阳光夜校、阳光超市,开展爱心陪伴、教育辅导等一系列活动,组织黑龙江省爱心人士捐赠学习生活用品3万余件,价值152.7万元,用一腔热血与真情把一缕缕阳光播撒在了雪域高原。
同时,援藏队整合援藏资金,全力组织实施二级医院、标准化自来水厂、氧气站、深水井等工程建设项目,建成2个自来水厂、2个制氧站,修建封闭式水渠1条,帮助基层4075名干部群众解决饮水难、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组织进藏义诊活动,捐助价值219万元药品、医疗器械及科普设备,先后为1000余人进行眼病筛查,为408名白内障贫困藏族同胞免费成功实施复明手术。
俯下身、沉下心,发展特色产业
9月,康马县涅如堆乡岗巴羊草牧业生产基地,万亩绿麦草随风掀起阵阵绿浪。过去的荒滩戈壁,几年间变成了阡陌良田。
自2016年起,黑龙江省草原工作站派出的援藏人才刘昭明和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团队在康马、南木林县设立牧草试验小区130块,示范田200亩,从青海、黑龙江引进优良品种23个,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牧草品种和种植管理模式。经测产,甜燕麦等一批适宜引进的品种增产30%以上。期间,刘昭明和队友无数次深入田间开展示范种植、指导生产,编写技术手册,开班授课,利用短暂的援藏时间把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留在了雪域高原。
在仁布县,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人才韩阳连续两年实施青稞增产试验示范项目,第一年试验就实现亩增产75斤,超过了日喀则市亩增产50斤的预期目标。2018年,全县4个乡镇8个村落实试验面积550多亩,辐射带动面积3.8万亩。在遭受严重洪灾的情况下,最高亩产量达996斤,最低亩产量527.3斤,带动全县增产粮食337.6万斤,新增产值675.2万元,实现了预期试验效果,当地干部群众向工作队送来锦旗,以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在谢通门县通门乡,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刘鹏引进内地企业,建成温室大棚57座,种植金丝黄菊20万余株,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276户335人,人均可增收5000元,实现当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业增收。
塑形象、拓领域,育民族团结花
2018年,第十六届珠峰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举行,一场多彩夺目、新意迭出的“格桑花开”西藏民族服饰趋势发布及产业对接会吸引了许多关注。通过珠峰走秀、衍生品发布、产业对接等系列活动,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团队探索实践出了“政府、行业、院校、企业”四位一体的合作共享产业体系,并借势推出了“珠峰礼物”系列文旅产品和“喜卡孜”日喀则原创品牌,提升了日喀则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援藏期间,工作队始终围绕“龙藏一家亲”这一主线,精心打造“产业、公益、文化、民生”四个援藏品牌,不断拓展丰富援藏领域。两年间,工作队先后被日喀则市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被西藏自治区评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器官(眼角膜)志愿登记荣誉集体”,被黑龙江省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不断打造黑龙江省援藏品牌——“龙藏一家亲”,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雅鲁藏布江畔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