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从历代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到有“第二敦煌”之称的萨迦寺,日喀则作为后藏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几乎拥有西藏所有旅游资源类型。
自拉萨“3·14”事件以来,日喀则地区一手抓旅游安全工作,一手抓旅游市场的恢复发展,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重树旅游新形象,全地区旅游业再次进入高速发展轨道。
抓规划: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拉萨“3·14”事件给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尽快恢复旅游业发展,日喀则地区科学实施规划,全面启动珠峰有氧恒温旅游接待车项目,进一步完善景区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将珠峰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景区,真正成为日喀则地区旅游业的龙头。
地区旅游局局长李君良介绍说,日喀则近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把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作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建设一批重点人文景区,着力打造珠峰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是立足建设精品,争创一个优秀旅游城市,完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六大品牌旅游景区。
一个优秀旅游城市,即将日喀则市申报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打造“文化旅游圣地”的旅游形象。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即:珠峰之旅、红河谷之旅、雅江源之旅。六大旅游景区点,即:以珠峰、嘎玛沟为核心的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景区;以日喀则、江孜、萨迦为中心的人文景观旅游区;以雍则绿错、曲登尼玛为主线的神山圣湖旅游景区;以亚东康布温泉、拉孜锡钦温泉、谢通门恰噶温泉为代表的集医疗、休闲为依托的旅游度假区;以江孜抗英遗址、乃宁寺为主的红色旅游景区;以樟木、吉隆、亚东为主的边境口岸商务旅游景区。
同时,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增强旅游文化内涵;完善群艺馆、宗山博物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基地;配合文化部门深入挖掘整理民风民俗、民间歌舞和民族手工艺,集中资金力量、引入市场机制打造后藏特色大型歌舞表演,为游客提供构思新颖的主题文化旅游晚会,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生活,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引导扶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和文化企业创办参与性和趣味性强的小型文娱节目;以后藏民俗风情园为平台,加快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逐步形成具有后藏风格的文化旅游品牌。
抓促销:树立旅游新形象
今年以来,日喀则地区通过分析旅游市场,认识到全地区对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开拓不足。为改善这一状况,日喀则地区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
日喀则地区将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在奥运火炬拉萨传递和奥运会举办期间,加大“西藏人游西藏”活动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活泼健康的旅游活动,激活本地旅游市场,引导居民就地旅游、就近旅游,掀起新一轮“西藏人游西藏”的热潮,促进市内、区内、周边旅游有序开展。
为迅速恢复国内旅游市场,日喀则还在主要客源地和援藏省市开展了旅游恢复情况说明会,举办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援藏四省市的电视台免费做日喀则旅游宣传片等,扩大旅游客源消费市场。同时,积极组团参加中国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等,通过在主要客源地举办说明会、推介会等形式,大力开展日喀则旅游市场形象和市场承载能力的正面宣传。
今年是奥运之年,日喀则借助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的历史机遇,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同时利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后期影响,主打珠峰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珠峰观光旅游。在抓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基础上,地区旅游部门还抓紧制作宣传“天上日喀则”旅游的光碟、宣传画册等有特色的一批旅游纪念品;加大旅游宣传导游手册的收集整理力度,出版《日喀则旅游指南》《日喀则旅游景区大辞典》《日喀则导游手册》等。
抓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
旅游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让农牧民群众受益。为带动农牧民增收,日喀则地区按照全区农牧区旅游“五十百”工程要求,重点建设了1个特色县、3个特色乡镇和15个特色村,创建一批地区级特色旅游乡镇和旅游村;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以萨迦、吉隆县为试点,组织农牧民开展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积极推动家庭旅馆规范化建设,旅游局投入资金50万元,扶持了7户农牧民家庭旅馆;采取送教上门、现场示范、参观考察等方式,加强农牧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
为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日喀则地区还加强了旅游经营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对饭店经理、中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对旅游接待单位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力度,节能开支,减少成本,堵塞漏洞;金融部门还为旅游企业提供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有关部门也对旅游企业的土地使用费、水电费等给于了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