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纪实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2015年12月25日,我区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启动,标志着我区大学生创业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017年10月,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名单公布,西藏民族大学成为我区唯一入选高校,这是我区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漂亮成绩单的背后是西藏民族大学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一粒粒载有创新创造梦想的种子,承载着各方政策的“雨露”,在西藏民族大学的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强化政策,厚植“双创”沃土

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通过构建“管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创新创业平台”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广大学生搭建“双创”平台,加强“双创”引导。一时间,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潮犹如春霆初发,连山涛来。

加强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制度等保障,《西藏民族大学本专科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支出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起草制定并顺利执行,为保障学校创新创业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创新“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创新创业长效机制。按照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相关要求,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协调推进,齐抓共管,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合力。

完善培养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重点课程建设,在各专业中开设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必修课。同时,投入资金与设备,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如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电子设计制作等。

“毕业后不想考公务员,想和朋友一起创业,在拉萨开一家马术俱乐部。”完善的政策和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多了一份自信,2015级学生西绕达瓦和罗布桑塔对自己的未来如此规划。

突出特色,推动“双创”教育

日前,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申报的尼泊尔语和印地语两个本科新专业顺利获批,标志着西藏民族大学成为西藏自治区内开设尼泊尔语和印地语本科专业的首个高校。

南亚小语种本科专业的开设,是西藏民族大学积极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早在2015年,西藏民族大学就已经开设了英语专业印地语方向的双语教学,从师资到生源均有一定积累,正式开设印地语专业的基础已经具备。”西藏民族大学印地语教师姚小翠介绍说,“目前全国开设印地语专业的高校只有10所,印地语专业人才稀缺,西藏民族大学开设印地语专业不仅能够服务国家需要,更是服务西藏更加紧密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需要。”

西藏民族大学印地语专业是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目前,2015年招收的英语专业印地语方向本科生马上要进入大学四年级,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有许多学生都有到西藏从事与印地语专业相关工作的意向,周莉就是其中的一位。

“其实一开始说到印地语觉得非常陌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也很迷茫。”周莉说,“不过通过这几年的系统学习,我发现作为南亚小语种,印地语的核心竞争力很强,所以我会考虑毕业后到西藏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搭建平台,助力“双创”梦想

“我想毕业之后先去大城市工作积累经验、开阔眼界,然后回到家乡创业。”罗布来自西藏阿里,他所创立的“古格梦扎染工作室”是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一个很有特色的项目。

为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西藏民族大学共建成教学实验室80个,实习实践基地165个。“除此之外,学校还有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这也是近几年来学校专门为有“双创”意向的学生搭建的实训基地,由学生自主管理。”西藏民族大学“双创”负责人徐苗介绍说。

如今,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学校的引导鼓励,目前,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已入驻了十几个团队。“双师型”教师有277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师资支持。

在完善的政策、创新的机制带动下,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立项国家级220项,自治区级475项,校级118项,参加学生3000多人;项目成果包括各类报告、学术论文、软件开发、设计和产品研制等。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