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最美援藏教师奉献高原 诠释新时代“援藏精神”
2019年05月28日 来源: 作者:

——西藏农牧学院长江学者陆光华教授坚守“三心”倾力支持高原水利教育事业发展

西藏农牧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陆光华老师,河海大学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在两届援藏工作期间,始终坚守“三心”,热心西藏高校教育事业和高原水利建设,情洒高原、奉献高原;全心扑在水利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工作卓有成效、获突破性进展;尽心为河海大学与西藏农牧学院“搭桥建路”,推动两校交流与合作,加深两校师生情谊。通过教育援藏、科技援藏和智力援藏实践,陆光华始终把援藏工作当成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牢记援藏工作“不怕苦、不怕难、不辱使命勇向前”的“援藏精神”,时时事事以大局为重,作风务实、严于律己、敬业奉献,赢得了西藏农牧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援藏精神”,彰显了高尚师德,创造了卓越业绩,先后荣获西藏农牧学院“岗位奉献奖”“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称号,并于2018年被自治区授予“最美援藏教师”荣誉称号。

履职尽责,带动示范。陆光华于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西藏农牧学院首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方向带头人。她认真履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职责,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西藏重大水利工程背景下,针对具有独特生境的青藏高原河湖水体,带领科研创新团队在微污染物赋存及演变规律、水生生物对水电开发的胁迫反应、典型新型污染物的降解去除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重点项目各1项,先后获得雪域英才计划、长江学者资助计划和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项目资助。入选长江学者以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科学发现,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SCI收录30篇,EI收录5篇。研究成果不仅为新型污染物的风险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高原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健康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为西藏自治区水利工程学科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狠抓科研,强化内功。援藏期间,针对学校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实际,积极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寻求突破。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围绕西部水电大开发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引导学院教师聚焦前沿,勇于探索,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每年主持召开多次科研会议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多次邀请区外专家学者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培训,身体力行指导相关领域教师项目申请书和学术论文撰写。在她的帮助和参与下,2017年一举实现了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SCI论文零的突破。2018年又继续发力,助推水土学院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她个人也获得了当年学校唯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SCI论文发表上了新台阶。

潜心教学,培育人才。针对学校水土学院专任教师少、开办专业多、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陆光华积极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先后主讲本科核心课程“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力学及桥涵水文学”,研究生课程“水质分析”、“水利工程进展专题”、“建筑与土木工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等。从2016级开始指导研究生工作,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同时指导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1人,与河海大学联合培养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1人。2018年,培养的1名研究生顺利毕业,该生的学位论文由西藏农牧学院与河海大学联合培养完成,联合发表2篇SCI论文,独立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通过审核到中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培养的研究生连续3年获得4项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资助;在职博士研究生宗永臣科研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资助。

发挥作用,力促援建。陆光华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资源,促进了全方位的对口支援和战略合作。经过充分沟通和细致工作,2017年,河海大学与西藏农牧学院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每年为水利、土木、电气等相关专业培养本科生18人,目前已有两批学生在河海大学相关专业就读。2018年,两校签订《河海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农牧学院框架协议》,就未来五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达成共识。同时,建立了二级学院对口支援和定期交流机制,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和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对口支援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在支教、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2019年,河海大学出版社与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签订了为期五年的专业图书捐赠协议,并积极推动河海大学教授申报西藏农牧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交流互访,提升内涵。每年组织西藏和内地高校专家学者交流互访等活动,包括河海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钟波教授,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陈卫教授、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高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霍明昕教授、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刘俊新研究员等等,与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帮助西藏农牧学院教师提高了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提升了水土学院水环境与水生态学科方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7年获得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援助项目”资助,在西藏农牧学院成功举办“高原水资源与水生态修复交流研讨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8所院校19位学者针对高原水资源与水生态修复做了主旨报告或交流发言,组织与会专家与西藏农牧学院师生进行了2场学术研讨活动和1场现场交流活动,对提升西藏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对高原脆弱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开拓了西藏农牧学院师生的专业视野。

助力学科,创建团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科建设上作用,积极参与制定了西藏农牧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定了本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带领学科入选西藏农牧学院高原学科建设项目。牵头创建了“高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创新研究团队,获得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150万元,建成了“高原水环境与水生态实验室”,为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提供了平台支撑。带领创新研究团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科研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入选了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获得建设经费30万元。在2018年的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点审核评估中,协助完成了大量组织谋划、申报材料审阅和评审会筹备工作,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点顺利通过审核评估。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