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见证者 也是参与者
吉拉姆在门巴乡卫生院坚守26年
在海拔4000米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门巴乡仁多岗村热斯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西侧,门巴乡卫生院的浅米色楼房格外醒目。这座肩负着4356名农牧民健康重任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今已是占地1265.5平方米、科室齐全的综合性卫生院。而这一切变迁,离不开门巴乡卫生院院长吉拉姆26年的坚守,她不仅是见证者,也是亲身参与者。
时光回溯到1964年建院之初,门巴乡卫生院还只是高原上一间简陋的“医疗站点”:房屋狭小、设施匮乏,能提供的诊疗服务仅限于基础常见病的简单处理,药品也多是感冒药、止痛药等少数品类。26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吉拉姆第一次走进卫生院时,面对的便是这样的场景——没有像样的诊疗设备,没有细分的科室。门巴乡地域广阔,下辖贴朗村、波朗村等6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一旦牧民突发急病,或是需要产检、慢性病随访,吉拉姆和同事只能靠双脚或骑马穿梭在高原牧场之间,将医疗服务一点点“送”到牧民身边。
“那时候最怕遇到复杂病症,牧民要辗转几小时去县城,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着急。”回忆起过往,吉拉姆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在2004年之前,这样的“送医”还包括一项更特殊且艰巨的任务——到群众家中接生。那时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门巴乡卫生院没有专业的产房,更缺乏先进的接生设备。她们只能带着消毒棉、剪刀等简单工具,奔波到牧民家中。在临时整理出来的简陋房间里,仅凭经验和有限的医疗知识,帮助产妇迎接新生命。
吉拉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仁多岗村,一名产妇突然临盆,她和同事背着工具包,急忙赶去。到了产妇家中,却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还要危急,产妇出现了大出血的症状。没有完备的急救设施,也无法及时将产妇送往县城的大医院,吉拉姆和同事们只能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小心翼翼地为产妇接生。最终,在她们的努力下,产妇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看着牧民感激的眼神,吉拉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上门接生”的责任,不仅是迎接新生命,更是守护高原家庭的希望。
如今,走进门巴乡卫生院,这里早已是另一番景象。内、外、妇、儿、藏医、预防保健等业务科室分区明确,化验室、医技科等检验科室配备齐全,B超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仪等现代化设备整齐排列,救护车随时待命准备应对急诊。还设置了6张开放床位,能够开展普通外科清创缝合、计生皮下埋植剂等小手术,让牧民“小病不出乡”的愿望成为现实。更具特色的是藏医诊疗服务,藏医针灸、穴位放血、久巴等特色理疗项目,既贴合当地农牧民的就医习惯,也为慢性病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这背后,是吉拉姆26年的深耕与付出。从最初跟着老医生学习基础诊疗,到如今她带领13名在岗人员(11名医技人员、2名后勤人员)管理卫生院,她的足迹遍布门巴乡的每一片牧场:为德仲村的老人上门测血压、调整慢性病用药,到达珠村的村卫生室指导村医规范操作,在波朗村转场季节带着便携医疗包随访……全乡5所村卫生室、11名村医的管理工作,她始终严格把关,从持证上岗到日常监督指导,确保每一个自然村的农牧民都能享受到规范的基层医疗服务。“以前我们是‘守着小房子等病人’,现在是‘带着设备找病人’,不仅要让大家看得上病,还要看得好病。”吉拉姆说。
从简陋站点到综合卫生院,从“缺医少药”到“科齐设备全”,门巴乡卫生院的变化,是墨竹工卡县基层医疗发展的缩影。而吉拉姆与门巴乡卫生院相伴的26年,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位高原医务工作者对农牧民健康的长久守护——她用脚步丈量着责任,用坚守见证着变迁,让4000米高原上的医疗之光,始终温暖着每一位农牧民的生活。
文/图 通讯员 果珍 记者 张雪芳
吉拉姆为患者诊断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