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拉萨市在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着力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和谐共促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宗教和睦、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中迎风招展,一枚枚闪亮的党徽在全市广大党员的左胸前熠熠生辉……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中心,全市辖8个街道办事处,40个社区居委会,城区人口48万,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31个民族,共设街道党工委8个,社区党支部40个,登记在册党员5.3万余名。近年来,拉萨市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在不断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功能,广泛调动各行业各领域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和谐共促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宗教和睦、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规范运行,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拉萨市坚持从“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础性工作抓起,在组织设置、力量配备、党员管理、基础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标准,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社区党组织规范运行,不断提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组织设置上,将符合条件的13个社区党支部调整设置为党总支,21个网格党小组调整设置为党支部,建立“两新”党组织275个、网格党组织137个、联户单位党组织242个、便民警务站党组织154个、寺管会党组织28个、“三型”(地缘型、业缘型、趣缘型)党小组55个,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和党员精细化服务管理;在力量配备上,坚持“因村派人、因人定村”,把干部特长与社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按照不低于三分之二的比例选派337名街道优秀干部到社区工作,配备第一书记、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大学生村官120名,招聘公益性岗位社区工作人员1000余名,由社区党组织统一调配,实行捆绑使用;在基础保障上,整合资金1.25亿元,完成40个社区标准化阵地建设全覆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3700万元,提升社区运行经费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误工补贴标准。目前,全市社区党建经费达到每年50万元,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误工补贴达到平均每人每年4万元以上,社区公益性岗位工资达到平均每人每年3万元以上。
加强统筹联动,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发展水平
拉萨市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支委”制,统筹整合城区各级各类党组织力量,建立起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在纵向上强化三级联动,在区、市、县三级党委的大力推动下,447家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机关事业单位的19282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兑现社区群众微心愿1024件,开展便民利民服务3万余人次,推动形成了“关系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在职党员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在横向上注重内在驱动,全市吸纳108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8个街道“大工委”,吸纳487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40个社区“大支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街道“大工委”、社区“大支委”全体委员会议,进一步延伸织密区域党建覆盖网,构建责任共担、事务共议、发展共谋、民生共促、稳定共保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坚持重心下移,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能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紧密结合辖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统筹整合驻区单位和街道社区党组织优势资源,积极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载体,着力打造“小社区,大服务”的工作格局。根据辖区人群构成分布、各类组织特点,对社区功能进行精确定位,充分利用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有限空间,普遍设置图书室、健身房、卫生室、家政中心等功能室,差异化设置老年活动室、儿童托管站、企业之家等服务区,分门别类列出服务清单,明确服务程序和管理办法,主动提供儿童托管、家庭作业辅导、水电维修、就业咨询等服务,增强社区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龙头纽带,推行实施党建载体活动清单化、个性化、人气化工程,为居民和辖区单位量身定制党建载体活动,做到服务接地气、活动有人气。仅2017年制定的党建载体活动就达到600余次,平均每天就有2次载体活动在推进开展,广大城市基层党员归属感、荣誉感持续提升,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