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区县新闻
八宿县民族团结工作:驿站盛开民族团结花
2018年04月30日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如今,这个地处国道318线上的重要驿站,是一个由藏族为主体与汉族和门巴族、纳西族、回族、白族等共同组成的少数民族县。

近年来,八宿县各族群众之间不断交流、交往、交融,促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各族群众间的相互通婚比比皆是。据统计:2013年藏汉联婚共7对,藏族与门巴联婚1对;2014年共11对藏汉联婚;2015年2对藏汉联婚;2016年3对藏汉联婚。

宣传教育促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长期以来,八宿县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教育,引导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该县及时成立“民族团结月”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八宿县“民族团结月”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特别是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该县加大了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各项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利用每年重大节日活动,在县城设立宣传点,向群众讲解《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政策,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平均每年共计发放宣传教育宣传单3500余份。

在“民族团结月”宣传活动中,八宿县由宣传部和民宗局在县城设立宣传点,向群众发放《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政策知识的宣传单,并耐心地向群众进行宣讲,提高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知晓度。同时,组织民族团结宣讲组深入各乡镇开展宣讲工作,以涌现出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和集体为典型,宣讲全县民族团结所取得的成就,增强群众的民族观念。

深度创建有典型

多拉神山温泉宾馆法人代表卿太平,是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不仅以多拉神山温泉宾馆为平台解决当地群众再就业25人,每年还积极出资10万元用于资助全县高考前20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奖励每人助学金5000元,善举被群众相互称赞传播。

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评选活动中,八宿县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推选、按系统片区进行优中选优、初选后复选的形式,公平公开公正的进行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创评表彰工作。

从2013年至今,累计创评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人,模范集体1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4人,模范集体4名;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60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0名;累计兑现表彰资金492000元。

在创评中涌现出的典型也不断发挥影响效应,积极带头推动全县民族团结工作进步。被评为昌都市级模范个人的然乌镇然乌村村委会副主任次松罗布,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转变观念,做通群众思想,不打“亲戚牌”,把扶贫资源和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贫困户,切实做到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带领村民团结进步谋发展。

在先进模范事迹之外,八宿县也还有着许多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特色亮点。比如由一些县干部职工自主发起的3260公益社募集图书资金,长期助学帮扶;县域内各检查站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帮扶救助游客……如此种种,使得八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民族项目落实处

近年来,八宿县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围绕党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积极抓好民族发展项目建设,不断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就业创业。

在以往的“邦达藏装服饰加工厂的项目”“然乌镇瓦巴村传统民居保护建设项目”之上,又对“八宿县郭庆乡拥然村畜牧副产品加工工程”“八宿县拉根乡瓦达村核桃种植加工工程”“八宿县白马镇西巴村藏香猪养殖项目”进行了积极申报,使得该县的“支持少数民族发展基金”项目涵盖水渠建设、堡坎建设、牦牛良种喂养等多方面。

在项目管理上,该县严格按照程序对民族发展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使资金用于民族特色产业、特色村寨、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等项目的建设投资,确保发挥出支持民族发展的作用。从2011年至2016年累计申报少数民族发展项目9项,投入资金650万元。其中水利项目4项、道路交通项目2项、特色村寨维修1项、特色产业项目2项。

八宿县委书记吴应海表示,全县少数民族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发展条件,为群众的劳作灌溉和出行交通提供了便利,特色民居的维修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效果,畜牧业副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为当地牧民群众的畜牧产品加工出售找到了销量,直接促进了群众增收。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