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 雪域著新篇>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

时间:2021年11月01日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背景色: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古老的雪域高原经历了改天换地的社会变革与跨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发展与新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与历史性飞跃。2021年5月13日至8月10日《西藏日报》陆续刊发了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经济发展篇、稳定篇、民生保障篇、强边富民篇、生态建设篇、开放篇、民族团结篇、党建篇,本期,我们整编形成《<辉煌七十年 雪域著新篇>-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专题推送。

--编者

昂首阔步铸辉煌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经济发展篇

“五一”小长假,西藏旅游市场迎来今年首个客流高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西藏累计接待游客70.67万人次,同比增长48.9%;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93.5%。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如今成为社会就业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重要窗口,亦成为西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我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新西藏70年波澜壮阔伟大历程的一个缩影。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中,西藏各族儿女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篇章。

巨大关怀爱满高原——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西藏实现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是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贡献。”

历史永远铭记,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至今,西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这其中,凝聚着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深情关爱,凝聚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深切关怀。

70年来,针对西藏的实际情况,党中央把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摆在首位,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建设,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196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指出在民主改革基本完成之后,西藏工作必须采取稳定发展的方针。

——196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派出代表团,前来庆祝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此后,每逢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和平解放等重大纪念日,党中央、国务院都要确定重大建设项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工作和西藏人民更加关怀备至。1980、1984、1994、2001、2010、2015、2020年,中央陆续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并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对西藏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同比增长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7%,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70年来,西藏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充分展示了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巨大优越性,充分彰显了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无比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向“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时指出的,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人民团结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建设成了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

如今,在奋斗“十四五”、奋进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西藏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继续奋力谱写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篇章。

产业发展跨步迈进——

“要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星空为幕、山川为景、演出为媒……拉萨河南岸的宝瓶山,夜夜被华彩灯光点亮,《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盛大演出,流传千年的传奇佳话精彩再叙,圣城拉萨一次次奏响汉藏和美的动人乐章。

自2013年开演至今,该剧已累计演出逾1300场,演出及旅游配套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0亿元。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文旅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真实写照。

7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障民生为根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70年来,我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持续补齐建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70年来,西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各族群众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高原生物产业不断壮大。实施青稞增产、牦牛出栏行动,青稞产量、牦牛出栏头数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2.2%、25.2%,连续5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65%。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创新推出“冬游西藏”,旅游人次和收入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分别是“十二五”的2.3倍、2.4倍。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年人均增收4300元。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234家,产值超过60亿元,年均增长15%。

清洁能源产业进一步壮大。24个扶贫光伏项目实现并网。累计外送电力63亿千瓦时,实现了西藏电力从紧缺限电到富余输出的历史性转变。

绿色工业健康发展。规上工业企业152家,比“十二五”末增长46.2%。天然饮用水销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中成药年产量3586吨。水泥年产量从468万吨增加到1085万吨,基础建材保障基本实现区内为主、区内外相互循环。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全面推开,网络零售额累计突破200亿元、增长2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3%。上市公司达20家、增长81.8%,直接融资103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创立的丰功伟绩,根本在于历届中央领导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重点项目强力推进——

“要围绕川藏铁路建设等项目,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多团结线、幸福路。”

2020年,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线贯通,结束了全国市级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川藏铁路全线开工,拉林铁路铺轨全面完成;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拉萨工作生活大半辈子的范阿姨怎么也没想到,西藏的变化如此之大:电压更稳定了,出行更便利了,环境更美丽了,日子更舒适了!“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坐着火车去林芝玩了!”范阿姨憧憬着拉林铁路开通后的美好生活。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党始终把西藏的发展与全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西藏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底子薄、基础差,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殷切期望。

70年来,西藏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不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无不饱含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体现出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70年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了全力支持。先后支持了青藏、川藏公路的修建维护,区内高等级公路的修筑,青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建设工程。如今,西藏公路通车里程11.7万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50%。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688公里,是“十二五”末的18倍。

截至目前,我区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拉萨至林芝、贡嘎机场至泽当、日喀则机场高等级公路通车运行,那曲至拉萨、拉萨至日喀则机场高等级公路加速推进。铁路运营里程954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253公里。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藏航空事业开始起步,并于1956年至1965年开通了拉萨至成都、拉萨至北京航线。截至目前,西藏民航航线总数达140条,通航城市66个。

能源保障日益完善。区内电网联为一体,主电网覆盖74个县(区),供电人口比“十二五”末增加111.5万人。全面完成“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解决67.2万人用电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70年,初心未变。回顾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令人鼓舞,深刻启示弥足珍贵。

从70年前和平解放,到70年来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升发展质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正朝着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阔步前行!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5月13日  第01版)

记者:张尚华


谋长久之策 行固本之举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稳定篇

70年前,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一个崭新的西藏从此屹立高原。

70年奋蹄扬鞭,70年日新月异。西藏的发展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形成了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疆巩固的良好局面。

如今,幸福平安、和谐稳定已是西藏360多万群众最真切的感受。

夯实稳定根基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总结和完善党的治藏方略,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实现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提供了根本遵循。

70年来,西藏深入贯彻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构建起了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农牧区面积占95%以上,农牧民人口占80%。没有农牧区的和谐稳定,西藏的长治久安就无从谈起。

农牧区稳定,西藏稳定的基础就牢固。

“要把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总书记情深意切的殷殷嘱托,如今已在高原落地生根,并转化成生动的实践。

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在农村执政根基不牢等问题,2011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区、地、县、乡四级联动,每年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64个行政村(居委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面对面拉家常、听意见,手把手算细账、谋发展,心贴心办实事、解难事,实现了干部驻村全覆盖。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干部下基层活动。

10年弹指一挥间,20余万名驻村队员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心连在一起,劲儿使在一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了农牧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从此,雪山深处、草原尽头,农家小院、牧场帐篷,都留下了驻村干部们一心为民的脚印。

稳定的根基,取决于民心向背。“强基惠民”只是夯实这根基的其中一块“基石”。

实现干部驻寺常态化,利寺惠僧政策全面铺开,广大僧尼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广大僧尼和信教群众自觉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寺庙更加和谐稳定;

以强化社会面管控为有效途径,以便民服务、维稳处突为首要职能,实现维稳措施全覆盖;

工作重心向基层特别是农牧区挪移,资源投放向基层倾斜,以改善民生为关键举措,在广大农牧区基本形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的新框架;

……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十项维稳措施,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深根植高原大地。

今天的西藏,秩序井然,一派祥和。

全面深化依法治藏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重视法治建设分不开。

70年间,西藏的法治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间回到2015年,春节刚过,山南就开始了一个“大动作”——法律进万家。这是当时人口36万余人的山南在推进“依法治地”,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大胆尝试。让群众懂法,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透露出的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7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结合我区特殊区情和实际情况,坚持依法治藏、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西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阳光普洒高原,法治思维落地生根,一个个事关法治进程的成绩铺写开来。从曾经毫无人身自由的农奴,到今天依法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所有权利,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融入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大潮中。

2018年6月,全区首个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朗扎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在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建成。2020年5月,那曲市人民调解员实训基地在朗扎调解室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自治区司法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的生动实践。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新特点,全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牢牢抓住矛盾纠纷这个“牛鼻子”,努力维护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共组织矛盾纠纷排查29796次,调解矛盾纠纷4965件,调解成功率达93.7%;与此同时,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8.1%,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70年的实践足以证明:在西藏这样一个边疆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公正、民心稳定、长治久安,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维护西藏人民的切身利益,促进西藏由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到西藏工作全局中来思考,放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中来谋划,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随着党和政府把关怀与温暖送到各族群众的心坎上,广大群众尝到了“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甜,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实现了“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的积极转变。

民心所向,力之所使。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下好“稳定”这盘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实施维稳措施全覆盖。

“拉萨的治安非常好。”这几乎是所有到过拉萨的人的共同感受。

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为民、亲民、便民、安民为切入点,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2011年亮相的“网格化”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如今已形成为“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无缝隙、无盲点、无空白。

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先后在全区建成698个便民警务站,全天候24小时执勤巡逻。警务站把服务管理分成一个个网格,形成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3分钟警务圈”,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

从“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把琐碎而繁杂的服务工作做得更贴民心、更顺民意,是我区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项重大举措。

随后实施的“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更是将这一创新之举引入了城乡社会治理工作中。将“双联户”服务管理工作与“1+5+X”的网格工作力量进行对接,形成以乡镇综治办和派出所为核心,以社区民警和治保人员为骨干,以村(居)民联保组长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触角的延伸,实现了解决问题一通到底、社情民意一传到顶。

阿里地区改则县改则镇地处偏远、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成为联户工作的重点之一。该镇投入1.2万余元购置了紧急呼叫器,并分别安装在救助对象和户长的家中。如今,无人看护的古稀老人次仁顿珠用自己家中的小“神器”,随时都能呼叫户长寻求帮助。

“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大到一个城市、一条边境线,小到一座寺庙、一个联户单元,更精细、更科学的服务已成为做好管理的“先遣军”。

如今的西藏,幸福、平安、和谐、团结。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带给群众的是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5月15日  第01版)

记者:张黎黎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民生保障篇

“村里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车,孩子们有学上,生病了有医保,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今年79岁的普巴老人住在被称为“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说起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变化,普巴老人很是感慨。

70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民生阳光”普照高原大地,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从身无分文到“收入过万”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2020年,西藏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4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增长12.7%。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更趋多元,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在拉萨市万达广场某书店,市民阿旺措姆刚刚为女儿购买了价值不菲的绘本。“现在条件好了,能够为孩子投入更多。”阿旺措姆说。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区农牧民群众人均消费粮食下降126公斤、消费蔬菜提高23公斤,衣着消费增加584元,交通和通讯支出增加近一倍,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60.9%,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67.6%。

从最初以拉萨百货大楼为中心的市区北京中路商圈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神力时代广场、万达广场、藏游坛城等商圈百花齐放,拉萨消费市场已迸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我区已建成门类齐全的各类专业市场,涵盖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多个门类,初步构建起了包括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再生资源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

从无房可住到“宜居优居”

资料显示,和平解放前的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广大农奴的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和平解放后,为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今年76岁的果木桑居住在拉萨市绕赛社区热嘎麦大院。从四处漏风的土房子,到简陋狭窄的出租房,再到如今一家人拥有各自的居住空间,果木桑老人说:“小康生活的样子,在我家不断改变的居住环境里,描画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好。”

“这些年,不仅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样的小康日子,让我们越活越年轻。”跳着锅庄,果木桑的笑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城乡住房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9年底,西藏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5平方米。

从“没学上”到“上好学”

在日喀则齐鲁小学,铃声响起,老师走上讲台,打开身后悬挂的白色显示板,屏幕上活灵活现的小鸭子和小公鸡让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

“‘智慧’教学让孩子们的眼界更宽,学习、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样的场景,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根本想都不敢想。”日喀则齐鲁小学校长拉琼说。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文盲率高达95%,广大农奴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平解放后,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1951年,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昌都小学开学。1958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建立,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建立,西藏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如今,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了以区内为主、区外为辅、区内外相结合的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从“缺医少药”到“健康西藏”

“这里离我家近,医院的各项设施很齐全,医生的服务也很贴心。”带着8个月的宝宝到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打疫苗的市民益西卓玛说。

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于2020年10月1日投入试运行,填补了我区没有省区级妇女儿童专科医疗机构的空白。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的建设,也是和平解放70年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加上农牧区的近300名民间藏医,全区平均每千人不到0.4名医务人员。

如今,健康西藏全面开启。

家住拉萨市城关区扎细社区的卓玛老人患有关节炎,犯病时走路都很困难。“过去,身体不舒服时,必须去医院找医生。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上门服务,帮我诊治,真是方便多了。”

我区从2017年起开展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以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低收入群体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会定期上门服务,签约对象可享受13项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为居民足不出户就医提供便利。

数据显示,我区三甲医院增加到11家,400多种较大疾病区内能治疗,包虫病、大骨节病、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肆虐西藏的地方病得到了历史性消除。

从“会说话的工具”到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黑暗的旧社会,要给农奴主干活、放牧,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要交土地税、人头税、牲畜税,还动不动就挨鞭子。”80多岁的巴桑确巴回忆道。

在旧西藏,农奴辛辛苦苦劳动,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和平解放后,人们从昔日“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有家、有业、有尊严的自由公民,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坚定地迈步走上了他们的幸福之路。

在那曲市申扎县博翔时代广场,一家名为“嘎亚卓”的服装店里,格桑次仁正忙着招呼客人。“多亏了自治区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的各项补贴扶持政策,为我们减轻了房租水电等负担。很幸运,我们出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最好的时代。”格桑次仁怀揣着梦想,毕业后返回家乡开了服装店,主营藏式服装服饰,收入非常可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区党委、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完善政策保障和就业服务,从支持企业就业、鼓励基层就业、扶持自主创业、促进区外就业等全方位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奠定了基础。2020年,我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9%。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努力奔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民生不断改善的幸福画卷还将继续书写……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5月17日  第01版)

记者:王雅慧


守护神圣国土 建设幸福家园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强边富民篇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与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为富民强边谋篇布局,引领治藏稳藏兴藏事业开新局谱新篇。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强边工作决策部署,围绕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和出发点落脚点,自觉把边境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大局中来思考谋划,紧扣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这条主线,以强边固防为首要任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人口和经济支撑,全面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大力提升国边防保障能力,着力推动边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就近就业和产业布局协同发展,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分类施策,不断开创边防安全稳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边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治边稳藏:新时代西藏强边工作定盘星

蜿蜒而过的拉萨河,见证着一座古城的沧桑巨变;巍峨耸立的布达拉宫,俯瞰着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心西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思考谋划、部署推进西藏工作,引领西藏强边富民工作实现质的跃进。

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强调,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是总书记对治藏方略的战略思考,是对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一战略思想纳入党的治藏方略。

2017年10月28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高度评价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并嘱托:“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

一封回信,将玉麦与首都紧紧相连。“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从爷爷开始,我们一家为国守边数十年,祖国也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我们的爱国心声,祖国听得见!这是来自祖国的认可,比黄金都珍贵。”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激动地说。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鲜明提出“十个必须”。他再次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

这是新时代西藏强边工作的定盘星。此后,强边被纳入西藏全局工作之中,同稳定、发展、生态一同构成西藏“四件大事”。

举旗定向,风正帆悬。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继往开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做好西藏强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不负嘱托:西藏持续推动强边工作迈上新台阶

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距离边境只有数百米。

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自然环境艰苦,村民生活困难。

近年来,西藏瞄准强边固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全面提升边民生活水平,努力夯实边境安全的群众基础。

如今的典角村,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楼房,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边民的好日子!”60岁的老党员旺加如是说。

富民才能强边,强边更能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

在总书记亲切关怀下,西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强边工作决策部署,全面开启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系列思路理念创新提出、一篮子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坚持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做到守土负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坚持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以防止出大事打基础做准备、以敢于担当落实责任为标准看干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推动边境治理由“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

——坚持困难麻烦由政府解决、把方便实惠送给群众,把项目资金更多向边境一线倾斜,把公共服务向边境地区延伸,补齐边境民生短板;

——着力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边境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美丽边境建设、大力推动边境地区对外开放……

“十三五”时期,西藏边境发展取得新进展,高标准建成604个边境小康村,新建改建边境公路130条、3080公里。建制村通光纤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99%。边境县户籍人口稳步增长。206个边境地区产业项目全部开工。一二线边民补助从年人均1700元、1500元提高到6000元、5400元,分别增长2.5倍和2.6倍。

红色堡垒: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走进察隅县上察隅镇松林村,村寨上空那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尤其引人注目。这样的景象,在察隅县其他边境村随处可见。

“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是党给的,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不光是我们,就连我们的下一代都知道要坚决守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松林村村民、巡边员次旺卓玛每天的任务就是用脚丈量这片土地。

松林村今日的风貌,是西藏各族儿女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嘱托,自觉自发守护好祖国万千生灵、一草一木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幅改善边境地区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边民的爱国守边意识也不断增强。

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巴卡村,村民次白益西说:“现在我们吃穿不愁,家园越来越美,政府还发放边民补贴。我们安心守边的信心更足了。”

在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阿桑村,每次上山放牧,格桑旦增父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放牧点换上新的五星红旗,让五星红旗始终鲜艳。

在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杰罗布村,81岁的索朗群培老人说:“党的惠民政策让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子子孙孙都要守好边疆。”

最忠诚的守护,在最遥远的天边;最强大的国防,在每个人的心里。

如今的西藏,爱国守边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早已深深扎下了根,每一个边境小山村,每一个村民都是边境线上的一个“哨所”、一个“堡垒”。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正如卓嘎所言:“我们要始终牢记践行总书记给我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守护好祖国的万千生灵、一草一木,建设好幸福美丽家园。”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5月24日  第01版)

记者:楚武干


绘就壮美高原新画卷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生态建设篇

碧湖如镜,映照着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广阔的草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里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这里的天空纯净湛蓝、大地壮美辽阔,这,就是美丽西藏。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核心区,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目前,西藏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提升,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高原儿女站在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的高度,接续奋斗,成果丰硕。

健全制度保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作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对西藏尤为重要。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3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生态环境保护架构了环境法制体系,为我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自治区始终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1月24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票通过《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该条例结合西藏实际,对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保护、“两江四河”造林绿化与综合治理等方面作出新的规定,对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用法治力量引领和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我区发挥生态优势、生态价值、生态功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美丽西藏

山南、日喀则两地的河谷地带是西藏风沙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山南市扎囊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谷冲积平原,以前,每年春季和秋末,县内便风沙四起。

2016年,扎囊县建起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占地约1万亩,划分为科技扶贫种苗科研区、科技扶贫种苗示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主要从事育苗、藏药、藏草等科技研究和种植。

扎囊县阿扎乡党委书记旦达介绍,基地、示范区建起来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每年二三月份开始刮大风,能见度很低,严重的时候还要封路,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基地、示范区建成后,整个乡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沙鏖战,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70年来,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用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做好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定不移建设美丽西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

全区上下通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和防沙治沙等一系列工程和举措,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消除“无树村”和“无树户”,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西藏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雅江河畔大部分地区水清岸绿、风景宜人的背后,是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是国家的大量投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部署以及市地几十年如一日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技术探索、科学严格管护等方面的辛勤付出。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目前仍是世界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其森林、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践行绿色发展,保护好秀美山川

“拉鲁湿地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7.88万吨,释放出6万吨的氧气。”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早在1995年,西藏就全面启动了拉鲁湿地保护工作。

2013年,西藏确立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到2030年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

西藏是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我区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主动承担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各级各部门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实行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全面禁止砂金矿开采,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严格实行重点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监管,将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真正意义上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不误,用底线红线捍卫碧水蓝天。

日喀则市亚东县上亚东乡亚东生态产业园内的鲑鱼养殖场,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体现了生态保护发展的理念。不仅用雪山流下的泉水孵化鱼苗,每天排出的池水也必须进行严格处理并实现达标排放。

“西藏发展的底牌就是良好的生态,发展经济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没有绿水青山,哪来金山银山。”养殖场负责人贡布说。

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的旺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前,家庭收入分三大块:砍树、放牧、种地,过得紧巴巴。现在变成四大块:家庭旅馆、公益林补偿金、放牧、种地,仅旅馆每年赚20万元。“靠山吃山,但好生活不是‘砍’出来的,保护好美丽环境,一草一木都是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充分印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宁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如今,在雪域大地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祖国的西南边疆已经构筑起一道亮丽的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5月25日  第01版)

记者:刘倩茹


开放热土 活力西藏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开放篇

对外贸易是衡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0.31亿元,同比增长90.5%。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全区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不仅增强了与国内各省市的交流,同时也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和合作。

进入新时代,我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抓好“四件大事”,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

加快开放步伐 打造交流名片

开放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发来贺信,“希望西藏抓住发展机遇,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描绘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

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至今举办了6届,已成为推动中国西藏与世界各地交流互鉴、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习近平主席专门向论坛发来贺信,将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重要性推向新的高度,必将在更广空间、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引领和推动西藏对外开放、合作交流。

参会嘉宾一致认为,“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共话未来、对共建“一带一路”充满期待,共享发展、对开展互利共赢合作贡献智慧,交流互鉴、为新时代西藏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深化友谊、共同把论坛打造成交心交友的良好平台。

藏博会是西藏的又一张名片,向世人展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已连续举办了四届。2018年举办的第四届藏博会国际化程度高,为提升本届藏博会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自治区共邀请国外嘉宾256人。

盛大精彩、务实高效的第四届藏博会,搭建了西藏对外文化交流、旅游推介、商贸合作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西藏旅游与文化发展,增进了西藏对外各领域务实交流与合作,对进一步扩大西藏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让世界了解西藏、让西藏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挥区位优势 推进通道建设

“我爷爷、父亲都在中国吉隆口岸经商,我这次特意到吉隆来,也是为了寻找商机。”2019年10月20日,第二届国际贸易文化旅游节在吉隆开幕,尼泊尔客商Jevin从尼泊尔带着银器、唐卡等特色工艺品来参加此次旅游节。

吉隆,历史上是“唐竺古道”的要塞,如今是中国面向南亚的重要贸易通道。吉隆1962年设立海关,197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2014年12月1日,吉隆双边性口岸正式开通运行,2017年8月30日吉隆口岸扩大对第三国人员开放,正式成为国际性口岸。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吉隆是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圈建设的前沿阵地,是面向南亚陆路开放的桥头堡,通过吉隆口岸可以实现中尼两地跨境旅游。

吉隆口岸的快速发展,见证着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的开放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包容、开放、合作的政策体系,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首列粤藏中南亚班列开通运营,开辟了广东西藏尼泊尔公铁联运新通道;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推进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加强与尼泊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建设铁路、公路通道;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扎实推进吉隆跨境经济合作区、拉萨综合保税区建设等。

激发内生动力 增进人民福祉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近年来,白朗县因发展蔬菜生产闻名遐迩。这一切得益于山东援藏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

20多年前,山东援藏干部人才来到白朗援建,同时也带来了寿光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如今,全县7000多农户中,有3000多户种植蔬菜,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居日喀则市首位。

近年来,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农科院,以及援藏项目带动下,许多农民纷纷变为菜农,就连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都种植出了西瓜、草莓。在全区各大超市里,各类水果蔬菜应有尽有。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仅是我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区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七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西藏的发展建设作出整体规划,促进了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区各族人民福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进。

历史上,西藏就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如今,全区新一轮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正在开启,高原各族儿女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敞开胸襟、拥抱世界、融入世界,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努力奋斗。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5月31日  第01版)

记者:王菲


携手同心迈步新征程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民族团结篇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街道通嘎社区,由居民大会表决通过的《居民公约》作为社区群众的“行为准则”,每过几年就会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修改。社区干部阿奴说:“从以前的《村规民约》到现在的《居民公约》,几十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加强民族团结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推进民族事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在西藏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法可依,让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西藏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巩固。”回忆起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教37年的拉萨市退休教师次旦平措感慨道。

1984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保障,各项民生事业得到优先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保护和发展。几十年来,党中央为西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在较少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实施的“兴边富民”政策,为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伟大实践不断得到深化。全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藏各族人民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2018年1月18日公布的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439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共289人,占65.8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历届委员中绝大多数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

为保证各民族平等参与、共同管理原则的落实,我区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设立民族乡保障人口较少民族的权益。共设立了9个民族乡,其中门巴民族乡5个、珞巴民族乡3个、纳西民族乡1个。同时,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篇章

由自治区话剧团编演的话剧《八廓街北院》,讲述了八廓街北院里藏、汉、回等各民族几十年的市井生活,歌颂了伟大时代下的民族团结情谊。

在拉萨工作生活的“藏二代”张峻观看该剧后说:“剧中出现的回藏、藏汉联姻婚礼场面热闹喜庆,让人感受到大院‘一家人’的气氛,‘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是西藏民族团结进步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我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扎实开展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三个离不开”思想融入血脉。

林芝市巴宜区白玛岗社区居民共吃团圆饭、共唱团结歌、共跳团结舞,以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守护民族团结成为辖区各族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社区老党员格桑介绍说,2021年春节和藏历新年期间,社区不少藏族居民邀请就地过年的外地居民一起吃“古突”、庆新年。

日喀则市岗巴县吉汝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民族团结示范村”。村支书普布索朗说:“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旅游,村民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一幕幕不同的场景,演绎着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佳话。为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西藏各族人民血脉,我区还出台实施了各类民生优惠政策,鼓励引导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吸引企业和个人来藏兴业创业;聚焦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精心选树“多民族和谐街道(社区、家庭)”典型;启动编纂《民族团结进步百科全书(西藏卷)》,力争到2025年7市(地)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地)……

血脉交融,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像雄浑浩荡的雅鲁藏布江一样,流淌在西藏各族群众的血脉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强化政策措施,完善工作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级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日喀则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市委工作总体思路,制定《中共日喀则市委、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日喀则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建立协调配合、共建共创、目标考核、评选表彰等长效机制,确保民族团结工作有力有序、强力推进。如今,该市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4个,市级示范单位15个,县级示范单位1038个,设立民族团结广场15个,民族团结一条街18条。

阿里地区日土县多玛乡,作为从新藏线进入西藏的第一个乡,常年有汉、回、维吾尔等民族在这里务工生活。当地党委、政府着力解决影响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的“堵点”“痛点”问题,把服务管理覆盖辖区所有群众,依托乡卫生院为过往游客提供医疗服务保障,营造了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氛围。

良法开启民族团结进步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自治区党委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作出“努力把我区建成全国先进的民族团结模范区”的决策部署。

2020年1月11日,在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全票通过,开启了西藏民族工作远征中崭新的又一程。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迫切要求。”区内外专家学者感叹《条例》的诞生恰逢其时。

《条例》针对文化在民族团结进步中的重要地位,规定“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格萨尔、藏戏、唐卡、藏医药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结合西藏特殊矛盾及宗教工作实际,规定“宗教事务部门应当指导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对宗教教职人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法律法规、民族宗教政策等宣传教育,自觉抵制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破坏。”结合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实际,明确“在对口援藏工作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作为模范评选条件之一。《条例》还将“社会协同”单列一章,突显社会各界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中的责任。

《条例》的出台施行,无疑在西藏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开启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新征程。

新起点再铸新辉煌。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开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征程,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6月4日  第01版)

记者:丹增平措 实习生尼玛拉珍


党旗,在雪域高原猎猎飘扬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党建篇

走进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宽敞笔直的水泥道路两旁,一栋栋特色鲜明的工布新居错落有致,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是,以前的色果拉村村民守着887.7亩良田却过着穷日子。

穷则思变。结合全村户户有党员的实际,2013年,色果拉村党支部确定了“支部+党员+家庭”发展模式,探索实施绵羊养殖场、核桃种植等项目。到2019年,项目效益日益显现,当年户均分红5.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万元。

米瑞乡色果拉村的发展变化,是我区建强基层党组织的一个缩影。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带领各族群众奋斗美好生活。

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关爱。“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始终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切实以坚强党性取信于民、引领群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正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加深领悟、自觉实践笃行,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精神之火、信念之光激发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加强理论武装凝心聚魂

“办好西藏的事情,关键在党。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西藏各族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自治区党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曲宗说。70年来,西藏的党组织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西藏的党员队伍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全区基层党组织2.19万个,党员人数41万名。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在雪域高原,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各种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仅2020年,我区各部门就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546个,开展读书学习、专题研讨等活动2477次;利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推进“青年大学习”活动,累计打卡9.5万人次。

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那曲市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40%,杜安东、曹晓花夫妇坚守三尺讲台12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出绚丽光彩。2018年,杜安东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说:“教书育人,让学生成长成才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高原儿女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奋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中。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和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推动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我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两个维护”,以强化政治监督为统领,以做实日常监督为基础,以开展专项监督为抓手,把监督挺在前面,抓经常、抓日常、成常态,推动全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纪法保障。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24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57人,组织处理1154人。仅2020年,我区立案查处了34名区管干部,立案查处“一把手”407人,接受信访举报4685件次,共约谈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岗位人员498人次。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风问题无小事。全区广大干部纷纷通过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观看相关警示教育片,把身边典型案例作为“活教材”,以反面典型为戒,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不断自我净化,进一步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各族群众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显现了,党员干部较过去更有威信、更有号召力了。”曲松县下江乡增嘎村今年73岁的老党员洛桑顿珠说。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全区加强党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全区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力行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各地用党史这本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激发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怀,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组织班子成员和区直相关部门,分别深入基层村(居),和村(居)干部、老百姓坐在一起唠家常,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责任,耐心细致解答,依法依规、分级分类进行回应或解决。

林芝市主要领导前往西藏农牧学院集体参观“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览,追寻先辈足迹,接受精神洗礼。

......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总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

据统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区组建党员突击队、先锋队186支,在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交通管控点设立党员先锋岗630多个,紧急拨付140万元党费,全力支持抗疫工作,慰问一线防疫人员,并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为湖北抗疫捐款捐物。

5月,林芝市巴宜区更章乡久巴村的草莓又熟了,自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多布杰以党员示范为引领,带领村民种草莓以来,村民的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019年底,久巴村经济总收入达670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多元。

望着地上红彤彤的草莓,多布杰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党员的领头羊作用,利用便利的交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雪域儿女将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为谱写好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不懈奋斗!

来源:《西藏日报》(2021年8月10日  第01版)

记者: 唐启胜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