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旦增: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十三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相东先生,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处长、一级调研员解东方先生,西藏自治区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扎西先生,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局长、一级调研员尼玛次仁先生,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谭相东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谭相东: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在全区上下沉浸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庆气氛之际,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自治区成立60年来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60年前,西藏的医疗卫生基础极为薄弱,严重缺医少药,各族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直接推动下、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帮扶下,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艰苦奋斗、接续努力,推动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60年来,西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从1965年的193家增至7231家,卫生技术人员由2422人增长到3.2万人,床位从1631张增长到21488张。年总诊疗人次超过1716万,住院超过41.84万人次。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院前急救能力持续增强,区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基本建成,远程医疗服务通达每一个乡镇。自治区藏医院成为全国首家“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华西医院、华西二院支援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拉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一主两副四辅”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布局基本成型。
60年来,公共卫生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零起步、不断完善,已建成82家疾控中心,形成覆盖区市县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体系、免疫规划体系和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先后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和白喉等严重疾病,有效控制鼠疫、结核病等,包虫病实现应治尽治,大骨节病保持无新发病例,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等地方病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取得高原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决定性胜利,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整体处于低位波动,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
60年来,全人群健康水平实现跨越式进步。人均预期寿命比和平解放初期增长1倍多,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34.94/10万、4.32‰和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5.4%。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体检经费标准再提高64元。全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机构全覆盖。
60年来,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基本消除。西藏曾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和三年攻坚行动,大病集中救治病种增至38种,救治大病患者,“一对一签约”服务慢病患者,兜底保障重病患者,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动态清零,为西藏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60年来,卫生援藏工作成效显著。西藏和平解放之初就进藏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们,在高寒缺氧、交通落后、物资匮乏、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西藏卫生健康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口支援西藏重大决策实施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持续强化设施、专科、人才和科研建设。“1+7”医院全部创建三级医院,累计帮带1737个团队、培养4955名本地骨干,开展新技术5139项,填补区内空白2778项,卫生援藏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持续彰显。
60年来,藏医药事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藏医药浴法”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与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项,非遗传承人65名。组织举办国际藏医药学术及论坛,积极开展“国际非遗节”“中国西藏国际旅游文化博览会”“环喜马拉雅国际论坛”藏医药专场宣传活动,扩大与尼泊尔、蒙古国等国家的藏医药文化交流合作,互学互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藏医药、使用藏医药、推崇藏医药。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和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健康西藏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为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健康根基。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益西旦增:
感谢谭相东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会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报所在新闻机构。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请发言人介绍一下60年来西藏疾病预防控制事 业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谢谢!
扎西: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预防为主是卫生健康工作始终不渝的基本方针。过去60年,西藏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实现了从弱到强、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历史性跨越,全区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第一个方面是,疾控事业从零起步到系统健全。自治区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公共卫生体系。1989年《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对40种传染病实现系统化管理。2004年建成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能力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今年9月1日起施行,为防控工作提供了更强法律保障。
第二个方面是,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部分重点疾病陆续消除。自1986年实施计划免疫并建立冷链系统以来,疫苗可预防疾病得到有效控制:1988年阻断脊髓灰质炎传播,2003年消除白喉,2019年消除疟疾;大骨节病自2018年以来保持全区无新发病例,包虫病人群患病率降至0.16%,麻疹、百日咳等发病率也大幅下降。多数法定传染病持续维持在低流行水平,部分接近消除标准。
第三个方面是,疾控应急响应能力完成历史性蜕变。全区构建起完整的区、市、县三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100多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部署传染病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实现从“被动报告”向“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转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实现区市县全覆盖,在全区2个市4个县区实施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历经“非典”、甲流、新冠疫情重大考验,这支队伍做到反应迅速、专业高效、保障有力。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灾后防疫工作迅速启动,有序开展水质检测、健康宣教、环境整洁、心理疏导和流感疫苗接种等,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强化科技赋能和全民参与,深化区域协作与对口支援,扎实做好重大疾病与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不断筑牢高原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藏站记者:
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各族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西藏特色产业,请问发言人藏医药60年来发展成就如何?谢谢!
尼玛次仁: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正如您所言,藏医药历史悠久,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浩瀚的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祖国医药学宝库的瑰宝。自治区成立以来,藏医药事业从医疗、教学、研究到藏药生产都迎来了春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两次召开藏医药发展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藏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好政策,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藏医药发展新格局。
第一方面是藏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60年来,全区藏医医疗机构从仅有几家发展到64家。公立藏医院床位从30张发展到2780张,年诊疗突破127万,住院达5.4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藏医药服务覆盖率分别提高到100%、99%和77.01%。
第二方面是藏医药人才队伍全面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采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培养模式。其中,西藏藏医药大学累计培养了7000多名本科专科学员,40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50名博士研究生。实施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先后培养137名藏医药继承人,建立了45个名老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评选出的4名藏医国医大师中我区就有3名;还涌现出5名全国名中医、4名岐黄(青年)学者,全区在编藏医药卫技人员达到5200多人,技术骨干、高级人才梯队基本形成。
第三方面是藏医药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创建全国首家“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建立4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整理出版3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收集整理10万份名老藏医处方,共完成藏医药研究项目课题2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58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5项、大量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
第四方面是藏医药产业化加速推进。60年来,藏药生产企业从手工作坊起步,逐步发展壮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已达到17家,拥有藏药国药准字号311个(159个品种),形成了一批驰名中外的藏药企业和品牌。2024年全区藏药生产总产值突破34亿元。
立足新起点,我们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藏医药研究平台、一流藏药企业和一流国际藏医医疗中心等目标,推进藏医药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特色产业、文化传播协同发展,让古老的藏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建设中焕发青春,发挥独特价值。
谢谢!
中国网记者:
中办、国办在今年7月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请发言人简要介绍一下我区的育儿补贴政策,还有如何落实好这项政策?谢谢!
谭相东: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基础性、普惠性民生政策,目的在于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开展的主要工作和相关政策内容:
关于补贴对象:202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且未满3周岁的婴幼儿,以及2025年之前出生、在政策执行时仍未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就是说,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涵盖一孩、二孩、三孩。
关于补贴标准:统一为每孩每年3600元,按年度发放,直至年满3周岁。
关于申领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自愿申领,每年可申请一次,截止时间为每年12月31日。实行线上为主、线下补充的申请模式。线上可通过支付宝、微信“育儿补贴”小程序或西藏政务服务平台,登录“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提交办理;线下可到婴幼儿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儿童福利机构需到机构登记地乡镇(街道)现场办理。
关于申请材料: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居民户口簿》(首页+婴幼儿页),以及申领人对应材料(父母需提供结婚证,离异需加离婚证、离婚协议(或离婚调解书、生效的裁判文书)及抚养权证明,收养需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同时填写婴幼儿、申领人基本信息及有效收款账户。
关于发放渠道:原则上每半年集中发放一批,各地市卫生健康部门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儿童福利机构作为申领人的,发放渠道为儿童福利机构对公账户。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策落地工作,结合西藏实际,研究制定了《西藏自治区育儿补贴制度实施细则》,同时完成了覆盖自治区、地市、县、乡四级的育儿补贴信息系统全域配置,完成操作人员培训,在日喀则市亚东县下司马镇、帕里镇、上亚东乡等完成试点测试,确保系统运行基本平稳。目前,已收到将近11万个领取育儿补贴的申请。
接下来,我们将强化政策统筹和宣传引导,通过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家庭发展等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让群众“听得懂、会申领、能兑现”,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早日送到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家庭。我们将优化服务流程和系统支撑,持续完善“一网通办”服务,优化审核流程,保障线上线下渠道畅通,让群众申领更便捷、更高效。我们将加快生育支持体系建设,把育儿补贴与婴幼儿照护服务、妇幼健康保障、休假制度优化、多元托育供给等政策协同推进,进一步降低家庭养育成本,建设符合西藏特点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谢谢大家!
益西旦增:
下面是本场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拉萨融媒记者:
医疗服务与百姓健康密切相关,请问发言人近年来我区医院在加强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感受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解东方: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医院是直接为群众服务的窗口,群众往往通过服务环境、质量和态度,看医务工作者的作风,看医院的管理水平,看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成效。因此,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让群众就医更方便、更舒心,既是深化医改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们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连续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从预约挂号、优质护理、日间诊疗、急诊急救、服务态度入手,从细节上改进,有效疏通堵点、攻克难点,困难麻烦由医院解决,方便实惠留给群众。我们协同推进改善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改革,与医保机构合作,开展日间手术、院外检查等,降低平均住院日的同时,减少入院等候时间,节省医保费用,减轻群众负担,以改善医疗服务的小切口撬动公立医院大改革。我们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2013年起每年组织大型义诊周活动,医务人员走进社区、企业、学校,深入县、乡、村巡回诊疗;实现所有乡镇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让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我们注重发挥藏医药特色优势,发挥藏医药“临床疗效确切、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点,大力推广和使用藏医药适宜技术和藏药制剂,做到中(藏)西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们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2009年起,全区医院普遍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窗口和服务岗位,增进医患沟通理解、传播健康知识(自治区藏医院针对农牧民患者不会智能化操作、不熟悉诊疗流程等,设立党员先锋岗,提供就医咨询和导诊,帮助使用自助机挂号、缴费等,成为服务品牌)我们扎实办好卫生健康民生实事,在深入落实“五个针对”、实施“八项行动”基础上,每年推出一批卫生健康民生实事。今年,要求全区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能提供儿科服务;每个地市至少有1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服务;地市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取消门诊预交金,医疗机构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人口超过10万的城区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便捷献血者异地办理血费减免手续;为符合条件的8-11岁儿童实施窝沟封闭,让孩子拥有“一口好牙”。
“加强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感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厚植“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温暖的医疗卫生服务。谢谢!
益西旦增:
感谢发言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参与。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