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山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索引号 000014349/2017-00057 文      号 山政办发〔2016〕150号
发布机构 山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7-05-12 17:40:00

时间: 2017-05-12 17:40:00 来源:

背景色: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山南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31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发展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面临的发展机遇

第四节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工作重点和任务

第一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优先”战略

1.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积极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第二节实施“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战略

1.大力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继续加强农牧区卫生工作

3.积极发展藏医药事业

第三节实施“医疗卫生要素支撑”战略

1.大力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

3.大力加强卫生援藏工作

第四节实施“医疗卫生能力保障”战略

1.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2.强化工作制度建设

3.完善多元化发展投入

第四章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加强监督评估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

前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为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是奋力推进我市卫生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为新时期西藏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山南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推动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增进健康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三五”时期行业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山南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山南市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推进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第一章 面临的形势

总结“十二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制定“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山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我市卫生计生部门创新举措,强抓落实,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实现新完善。基本形成了以村级卫生室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骨干,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卫生质量提升工程”纳入到“十大民心工程”。坚持国家、援藏、民间等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地级领导带队衔接督导项目等方式,加快推进卫生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援藏、本级财政及其他累计投入资金5.21亿元,新建了市妇幼保健院康复中心、市人民医院及藏医医院综合楼、桑曰县和浪卡子县藏医院、地方病防治所和卫生监督所,改(扩)建了44所乡镇卫生院,完成了488所村卫生室标准化等建设项目;为市直医疗机构配备了血液透析室设备、多普勒超生诊断仪、三维/四维彩超、X光机,添置了120急救车,为各县配备了B超、产科专用监护仪和村级基本医疗设备。着力加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了市人民医院和扎囊县信息管理系统化建设试点工作,人民群众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新改善。“卫生惠民德政工程”成效显著。制定出台了《山南地区全民健康体检和先心病患儿免费救治工作制度》,年均完成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33万余人,2015年体检建档率达100.01%。先心病患儿救治工作稳步推进,2012至2015年共对全市234名具备手术指征的患儿进行了免费手术。同时,“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500例,“两癌”筛查3428人。强力推进“两降一升”工程,将“两降一升”工作纳入强基惠民、双联户工作内容,加大高危孕产妇管理,2015年全市孕产妇活产总数5257例,住院分娩5156例,住院分娩率达到98.08%,较2010年提高38.16%;孕产妇死亡2例,孕产妇死亡率38.04/十万,较2010年降低80.49%;5岁以下儿童死亡54例,死亡率10.27‰,较2010年降低79.44%,“两降一升”工作指标从2012年的全区末尾跃升到全区前列,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坚持优生优育原则,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由2012年的6个县推广到12县(区),出生缺陷干预在2013年贡嘎、乃东两个试点县(区)的基础上新增措美、琼结、桑日3县,累计完成免费孕前健康体检建档6826人,出生缺陷干预3660人。“一孩双女困难家庭”和“特殊子女家庭特别扶助”等计划生育扶助政策得到落实,“单独两孩”政策正式启动并实施,“十二五”期间,累计扶助“一孩双女”5331人,扶助资金511.776万元,扶助“特殊子女家庭”1382人,扶助金283.596万元。疫情防控成效明显,切实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疾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乙肝、卡介苗和百白破等9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6%以上,较2010年提高3.92%。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降低至2015年的226.86/10万,传染病发病总数同比下降34.47%。加大健康干预工作力度,制定了《山南地区卫生局(委)2015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健康问题人群干预目标任务》下发至各县(区)贯彻执行,针对全民健康体检中发现的慢性病和重症精神病患者形成了建档、随访、干预管理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加大健康干预工作力度,2015年全市健康问题人群从2014年的72338人,减少为41265人,减少31073人,健康问题人群比重从21.96%,降低至12.37%,降低43.67%。藏医药事业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藏医从业人员达到410人,藏医预防保健及防治疑难疾病临床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市藏医院制剂准字号达到122种,申报待批准字号达到10种,制剂生产品种达到260余种,年产量达到36吨,销售收入达到1900余万元。

——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新提高。认真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管理办法》和《山南地区行署关于贯彻执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16号的补充通知》,2015年农牧区免费医疗年参保人数达到321129人,农牧民参保率达到99%,国家和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每人标准提高到2015年的420元。从2014年起,市医疗机构和各县(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财政全额预算,医院收入全部用于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先住院后结算,方便了群众看病、住院和费用报销。市藏医院2012年成功创建为三级乙等民族医院、市人民医院2015年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加查、措美、隆子和洛扎4县以积极创建二级医院为契机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隆子、洛扎两县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自治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专家组预审,加查和措美两县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市二级医院评审组初验。全市82个乡镇卫生院在全区率先实现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鼓励县卫生服务中心和市直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由市药品采购办集中招标采购。起草了“两降一升”、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和疾病预防控制等10项工作制度,完善了卫生行政、医政、财务、市场监督等20项制度。

——发展投入不断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得到新充实。市医疗机构和各县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从2014年、2015年实行财政全额预算,医院收入全部用于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对市公立医院的工作经费全部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医院收入用于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自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自治区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藏党办发〔2014〕16号)得到不断贯彻落实。“十二五”时期,加强人员招录、引进,通过组织人社部门新招录了504名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2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3人。2011至2015年培训4000余人次,重点开展了妇儿、产科、乡镇骨干医师、卫生监督执法、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等培训。加大村医培训,对每名村医进行了一次培训,村医总数达到1108人,实现“一村两医”目标。山南市与湖南、湖北、安徽援藏三省建立了省对市、市对县、院对院的长期帮扶机制,湖南、湖北两省卫计委分别与市政府签订了对口援助山南市卫生系统框架协议书。安徽省卫计委大力开展医疗卫生“组团式”援助市人民医院工作,三省卫计委疾控中心建立了轮流坐庄“组团式”援助山南市疾控工作机制。2010年至2015年,三省通过组织部部门和卫生途径共派出卫生医疗技术对口援藏共384人。充分发挥了卫生技术援藏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每名援藏医生带动1—2名学员,推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第二节 发展的成功经验

——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主要领导就卫生计生系统存在的困难问题亲临调研指导,市委组织部为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新增236名编制,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编制总数达到1927名。各县县委、政府每年召开卫生重点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加强卫生计生工作的一系列方案和意见。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在项目、资金、物质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市人民医院高压氧舱改建,浪卡子、措美和错那3县高压氧舱项目上给予倾斜,在行政村卫生室能力建设和县级产科能力建设等资金上给予支持,在孕产妇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培训、红十字会救灾应急、执业医师培训等方面选派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培训,为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安徽、湖南、湖北三省和中粮集团的无私援助,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强力支持。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和中粮集团“三省一公司”投入资金1亿多元新建了市妇幼保健医院康复中心、市藏医院医技综合楼、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及红十字救灾备灾指挥中心和村卫生室等一大批卫生项目。三省援藏医疗队队员帮助规范医院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危重病人诊治及抢救流程,举办临床专业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开展新项目、新业务,填补了许多临床医疗和卫生管理上的空白。先心病患儿和唇腭裂筛查、确诊、救治方面得到了“三省一公司”的大力支持,免费接收先心病患儿手术救治134名,唇腭裂手术35名。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支持,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卫生计生宣教工作,通过联合教育、科技、强基惠民活动办、双联户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通过汇编发放医疗卫生计生惠民政策和保健知识读本、树立广告牌、张贴标语等方式,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卫生计生惠民政策知晓率和健康保健意识。同时,引导企业关心支持卫生计生事业建设,强力推进“企业助医”工程,华钰矿业、博盛矿业、阳光矿业、江南矿业、华能西藏公司和华新水泥投资146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1个。

——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爱岗敬业,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市卫生计生部门主动工作,积极协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党委、政府当好了参谋助手。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积极转变工作态度,从应付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充分发扬爱岗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把推进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作为神圣使命,全力以赴投身到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崇高事业中,为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第三节 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时期,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政策优势将为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保障。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了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予了西藏许多特殊优惠政策,将加强贫困地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战役,将加大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拉萨山南一体化将进一步助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省一公司”亦将持续加大对山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援助力度,安徽省将采取“组团式”医疗援藏,把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提升全市卫生计生事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缩小城乡、区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差距,针对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国家和自治区将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建设,将显著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提升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急性传染病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能力将全面提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城乡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十三五”时期,我市着力建设“两基地一核心”,全市城镇规模和数量将不断扩大,城镇化的发展将改变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聚集度,将提高人聚集度、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有利于缓解目前农牧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衔接。

——医疗治理模式转变将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创新发展。“十三五”时期,以互联网、远程医疗、医生多点执业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模式将改变医疗机构的组织形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品质。国家将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疗机构将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将逐步改变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的现状,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效率。

第四节 面临的主要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居民对医疗服务要求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量将显著增加,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服务网底不牢固。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还存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技术人才缺乏,设施设备不完善等情况。很多乡镇卫生院的设施不全、功能不完善,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基本的医疗器械和小型医疗设备,难以满足患者就诊需求。基层医疗设备闲置和不足的矛盾并存。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起步缓慢,农牧民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员未能实施异地结算等等。

——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同县、不同区域的卫生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才技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政府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还没有完全体现和到位,使得基层卫生计生工作没有专项扶持资金,全民健康体检、慢性病干预、地方病防治、传染病控治工作等重大公共卫生工作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管理机制不健全。县级疾控中心、妇保站、计生保健机构和编制仍包含在县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仅西藏存在。市卫生计生委未单独设立政工人事科,导致劳动工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存在严重滞后现象。市、县均无独立藏医药管理机构。卫生监督所仍然未单独设立,监督执法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开展。市中心血站仍挂靠在市人民医院,不符合血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全市医疗用血需求。

——人力资源匮乏。市直医疗机构缺编与缺员情况严重,边远县、乡镇卫生院缺员情况突出,市人民医院缺员316人,藏医院缺员150人,11县(区)人民医院缺员289人,乡(镇)卫生院缺员281人。严重缺乏妇产科、儿科、外科、内科、妇幼保健、麻醉师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基层卫生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村医因工资待遇低、无基本养老保障等原因转岗较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危重症诊治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各医院普遍缺乏医学专业管理人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大。根据2015年的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状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平均期望寿命、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等方面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传染病、地方病的流行趋势依然严峻,新型传染病、输入型传染病、慢性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短板较为突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明确“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要原则,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以农牧区为重点,坚持藏中西医并重,更加关注人群健康,更加注重卫生计生事业综合能力提升、内涵建设及重点突破,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优先、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卫生要素支撑、医疗卫生能力保障战略,打牢卫生服务网络网底,完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丰富医疗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缩小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农牧民群众健康水平,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药卫生计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公益性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的主导地位,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医疗机构全行业管理,强化监督执法,充分体现卫生计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引导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坚持发挥藏中西医结合,发挥藏医药特色和优势,满足各族群众的健康需求,更加注重牧区、边境(远)县、人口较少民族乡镇医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医药卫生计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缩小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提供均等化卫生计生服务。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卫生强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拥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和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明显提升,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西部市平均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网络,建立疾病疫情防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0/10万和10‰以下;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差异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健康公平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贫困对象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社会保障兜底”;卫生计生事业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10%以上;农牧区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卫生执法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卫生执法监督覆盖率(经常性卫生监督) 达到80%。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医疗卫生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0人以上;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6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张,城乡卫生资源的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服务机制。到2020年实现“大病不出市、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区)就地解决”的目标。

——医院“创甲”工作成效显著。安徽省“组团式”医疗援藏成效显著,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底实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目标,医疗设施、医疗服务水平走在全区前列,全面带动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市藏医院实现创建“三级甲等”民族医院目标;市妇幼保健院实现“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创建目标。各级各类医院发展基础全面夯实,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居民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优生优育科普知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社区门诊就诊比例逐年提高。

表2.1  山南市“十三五” 时期卫生计生事业主要发展目标(2016—2020年)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项目

2020年

备注

主要健康指标

1

婴儿死亡率(‰)

<10


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40


4

平均预期寿命(岁)

≥70


主要资源指标

5

卫生事业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

10


6

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5


7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

6


卫生计生服务指标

8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98


9

初产妇和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100


10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6


11

卫生执法监督覆盖率(被检测单位)(%)

100


12

卫生执法监督覆盖率(经常性卫生监督)(%)

80


13

农牧区适龄应检妇女常见病检查率(%)

>80


14

传染病发病率降低(%)

25


15

传染病死亡率降低(%)

5


16

免疫规划接种率(以县为单位)(%)

>99


17

人口自然增长率(%)

8-14


18

优生优育科普知识覆盖率(%)

>95


19

孕龄妇女生殖健康建档率(%)

>60


20

避孕药具随访服务率(%)

>70


21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

>90


22

城乡居民碘盐覆盖率(%)

>95


23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100


24

健康知识知晓率(%)

90


25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元)

80


第三章 工作重点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按照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优先、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卫生要素支撑、医疗卫生能力保障战略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妇幼保健“两降一升”、全民健康体检及疾病疫情防控、企业助医、人口计生“优生优育”、卫生惠民、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助医、农牧区医疗制度保障规范、藏医药事业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工程。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积极推进藏医药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需求。

第一节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优先”战略

按照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积极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妇幼卫生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做好重大疾病防控、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妇幼卫生、人口发展、卫生监督应急等工作,形成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卫生为民服务能力和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优化卫生监督队伍结构。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推进采血机构及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1)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一是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重点疾病监测,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和管理,完善疾病监测系统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不断规范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设置和工作职责,强化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配置。重点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建设和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重点疾病监测,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和管理,重点加强艾滋病、流感、结核病、手足口病检测和病毒免疫学等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到2020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健康干预,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体检成果,对有健康问题的人群积极采取治疗,提高健康人群的比例,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长效机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疾病监测预防控制网络。各级疾控和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到202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建设和硬件设施基本齐全,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建立功能齐全、技术过、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慢性传染疾病信息监测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运行。

(2)健全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监测网络直报系统。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完善卫生监督工作的保障措施。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执法装备、监管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健全卫生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完善卫生监督工作的保障措施,确保机构建设、人员编制和装备配备等执法能力建设得到充分落实。二是优化卫生监督队伍结构。加强培训与日常管理,不断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专业素质,加大卫生监督基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提升技术支持能力。建立有利于激发工作潜能、提升监管水平的激励机制,推行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考核,落实岗位责任。建立卫生监督机构稽查队伍,落实卫生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执法责任制建设。

(3)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加强各县妇幼保健站新生儿疾病筛查、保健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妇幼卫生工作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临床为基础,加强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跟踪、新生儿计划免疫等基础工作。到2020年,实现全市县级医院设立妇幼保健科室,承担乡、村级妇幼督导任务,完成本辖区妇幼卫生统计、分析、上报任务,并开展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加强县(区)人民医院产科能力建设,设立儿科单独科室,规范儿童保健和儿科诊疗行为,开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二是健全妇幼保健工作制度。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政府牵头,卫生计生、宣传、文化广播、妇联等相关部门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妇幼卫生重点指标监测制度。加强包括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高危儿童管理率等在内的妇幼保健重点工作指标监测制度,每月对各项工作指标进展情况开展动态监测,对进展缓慢的指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确保各项重点指标任务全面完成。三是加强妇幼卫生队伍。加强对妇幼保健相关政策和业务规范的学习研究,加大对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重点培养妇产科、儿科等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市妇幼保健工作的整体质量。逐步实现中心乡镇卫生院接受孕产妇住院分娩,到2020年实现县医院妇幼保健科室有3-4名妇幼保健专职人员。降低因急产等原因中途发生孕产妇和新生死亡风险。

(4)推进采血机构及精神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泽当镇血站和采血点建设,配置采血车,改善卫生设施条件,提高检测能力。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采血应急机制,保障临床用血。建设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立服务城乡、功能齐全、人员稳定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积极开展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和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加强市精神卫生人才培养,逐步完善社会心理支持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5)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疾控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在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的原则下,整合资源,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预警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成立卫生应急队伍,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日常准备、应急队伍、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实现对卫生应急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建立院前急救与公安交通管理、消防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重点交通干道沿线人民医院的应急救治能力。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专业化、规范化,形成总体应急预案、卫生应急专项预案、部门单项预案和卫生应急工作规范所组成的卫生应急预案和规范体系,提高卫生应急水平。

专栏3.1 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业务用房470平方米,扩建生物安全室700平方米,配套建设附属设施。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风险建设能力提升项目350万元。

◆安徽省援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检查中心,新建疾控中心预防、检查、检验科研中心20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等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改扩建8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

◆市妇幼保健医院,配备检验科、妇产科、儿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五官科等科室相关设施设备。

◆11县(区)妇幼保健站项目,总建筑面积9900平方米,包括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功能用房及附属设施。

◆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项目,新建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业务用房1750平方米,设置床位30张。

◆山南市中心血站,新建业务用房1600平方米及附属工程,购置采血车及相关设施设备。

◆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新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2.积极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活动。强力推进“两降一升”,积极做好妇幼卫生工作。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监管和服务,统筹服务人口发展。积极做好卫生应急及监督工作。

(1)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及疾病疫情防控”工程,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扎实做好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大力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早期发现,预防干预和健康管理。加强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包虫病等地方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分析、预警、效果评估等,科学制订防控方案,发挥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实行科学防控。切实做好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区域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工作,确保乙肝、卡介苗和百白破等9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加大鼠疫等重大疫情的监控力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2017年前,基本实现县(区)一级专业疾病预防机构的独立设置,统筹县(区)域内疾病预防、综合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2020年,全市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25%和5%。市CDC建设P2实验室,县(区)CDC能够开展基础检测,建成一批县(区)级疾病控制机构。

(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将环境卫生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推动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卫生环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各项指标,在公共卫生、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整治,解决市民文明卫生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社区创卫巡查制度和创卫信息管理系统,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按照“洁、绿、亮、美、畅”和舒适、美观、便利的要求,重点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整治和镇区主要路段交通秩序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城市环境卫生薄弱地段整治为重点,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推行县(区)域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改善河道水环境。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强化水质检测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快农牧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在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等疾病防控工作中,积极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统筹协调作用,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2020年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二是全力推进健康山南建设,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其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建立提供卫生法律法规咨询、医疗卫生服务投诉、就医指导、健康咨询、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服务的综合平台。坚持创卫工作宣教先行,认真组织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基本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帮助群众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推动创卫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传播。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改善城乡居民运动健身条件,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努力建设无烟环境。

(3)积极做好妇幼卫生工作。一是强力推进“两降一升”工作。实施“妇幼保健两降一升”工程,提高妇女孕产保健意识。增强广大妇女特别是农牧区妇女的健康意识和有病及时就医观念,大力宣传农牧区医疗制度住院分娩优惠政策、住院分娩生活补助和奖励政策,大力普及科学生产、科学生活、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实施好市卫生计生委包县、县卫生局包乡、乡卫生院包村、村干部和村医包孕产妇等举措。充分发挥各级妇儿工委、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干部的作用,巩固提高“两降一升”工作成效。按照“以保健为中心,临床为基础、保健和临床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模式,进一步加强孕产妇住院分娩“绿色通道”建设,认真落实护送孕产妇奖励政策,组织开展免费孕前检查和出生缺陷干预,加强跟踪服务。力争到2017年“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覆盖率达100%、有产科的乡镇卫生院“母婴安全乡卫生院”达标率达100%。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0/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10‰以内,全市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8%以上。二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完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信息互通、协作紧密的妇幼保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妇幼保健工作管理水平。全面实现从重技术向重管理的转变,着力强化妇幼保健技术服务的准入和高危孕产妇(儿童)的管理。到2020年,实现农牧区妇女“两癌”筛查工作全覆盖,将确诊患者救治纳入重大疾病予以保障,将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纳入孕产妇常规检测,提高防治水平。强化预防接种工作,提高农牧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和卡介苗及时接种率。农牧区孕产妇叶酸增补知晓率达100%以上。实现儿童营养干预试点项目逐步覆盖,预防儿童营养不良。

(4)统筹服务人口发展。一是深入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实施“人口计生‘优生优育’”工程,进一步增强群众优生优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形成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制作、编印和发放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各类科普知识宣传单、宣传册,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制作藏汉双语宣传板,建立新农村文化屋,拓展宣传形式和渠道,进一步扩大宣传面,2020年,优生优育科普知识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监管和服务。落实农牧区优生优育扶助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为做好新时期人口和优生优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继续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逐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进一步加强计生技术服务能力,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2020年,孕龄妇女生殖健康建档率达到60%以上,避孕药具随访服务率达到70%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出生缺陷一级干预项目覆盖率达到100%。三是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按照“完善一个体制,建立三个机制”(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政府统一领导的体制建设,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双向管理”机制和社区齐抓共管机制),切实推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履行国家法律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工作目标,努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一盘棋”格局口。四是加强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市人口计生干部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积极开展人口计生工作。通过选派干部赴内地学习考察、邀请对口支援省专家讲座、参加自治区培训、区内学历教育、强化在岗集中业务学习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切实加强人口计生干部的培训工作。

(5)积极做好卫生应急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比较完整的职业病防治体系,提高防治能力。加强市急救中心项目建设,配置急救车。推进以加强基层卫生应急工作为目标的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重点增加边远农村市急救站点建设和急救装备配置。建立健全救治体系,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不断增多的现状,提高传染病的筛查预警、救治和防控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农牧区急救医疗服务能力。

(6)大力推进卫生监督工作。针对职责梳理发现履职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结合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准工作重点和难点,加强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完善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执法任务的落实。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确保到2020年,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被检测单位达到100%,经常性卫生监督达到80%。

第二节 实施“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战略

按照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快四级医疗网络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办医、完善专科能力建设、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农牧区医疗制度、完善农牧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实施“卫生惠民”工程,大力发展藏医药事业,努力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大力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硬件配备。加快四级医疗网络建设。健全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推进社会办医。加快重点专科及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1)加快四级医疗网络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网络。着力打造以泽当为核心,以加查、隆子、措美、洛扎为区域中心的卫生发展格局,建设以市人民医院、藏医院、妇幼保健院为支撑的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将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将市藏医院建设成为集民族医疗、康复与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将市妇幼保健医院着力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人员素质高的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着力改善业务用房,配备适宜技术和常规的基本医疗设备,合理布局、提高效益、资源共享,使乡镇卫生院具有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功能。力争到2020年,50%的中心卫生院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技术服务,建有HIS系统的比例达到50%,参合农民住院就诊费用网上直报率达到100%。努力转变县、乡、村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开展巡回医疗,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强力推进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工作。根据中组部关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精神和自治区组织部关于“7+1”受援医院建设总体规划,在安徽省“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精准援助下,以创建“三甲”为主线,制定各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创建工作时间表、路线图,采取倒逼工期的措施,确保创建工作分期、分步、有序、有效进行,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力争到2019年底,护理单元与病区增加至12个、开放床位达到420张、开放床位与卫生技术人员之比达到1:1.15,开放床位与护理人员之达到比1:0.6,全院卫生技术人员达483人,把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专栏3.2  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阶段性目标任务

一、2016-2018年阶段性目标

1.医院规模推进进度

到2016、2017、2018年底,开放床位分别达到333张、385张、420张。

2.学科建设

护理单元与病区:2016年底,将目前内二科和儿科病区内儿科护理单元分开,设为内二科护理单元和儿科护理单元,组建并开放五官科病区,病区由目前的7个增加到9个;2017年底,将外科病区分开,设为外一科护理单元和外二科护理单元,保健科组建干部保健病房,病区由9个增加到11个;2018年底,将血透室从内一科分开,设内一科护理单元和肾内(血液透析)护理单元,形成内一科病区、肾内病区、内二科病区、儿科病区、外一科病区、外二科病区、妇产科病区、传染科病区、ICU病区、五官科病区、急诊科病区、干部保健病房12个病区。

床位设置:2016年底儿科床位由目前的24张增加至35张,2017年底开放至40张。2016年底内二科床位由目前的29张增加至45张、五官科床位30张(眼科10张、耳鼻喉科10张、口腔科10张)。2016年底、2017年底妇产科床位由39张分别增加至50张、60张。2017年底外一、外二科床位均达45张,两个科室床位由目前开放的53张增加至90张;干部保健病房开放床位10张。2018年底,内一科床位45张,肾内科床位25张,两科室床位由目前开放的45张增加至70张。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全院床位由目前开放的274张分别增加至333张、385张、420张。

学科设置:2016年内二科病区设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专业组;儿科病区设普儿科、新生儿科治疗组;五官科病区开设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治疗组。单独设置皮肤科门诊。2017年组建外一科、外二科。外一病区设普外科、泌尿外科治疗组;外二病区设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治疗组;妇产科病区分设妇科、产科治疗组;组建并开放干部保健病房(老年病医学科);药械科分离成设备科和药剂科。2018年组建肾内(血液透析)科、新儿科和普儿科、妇科和产科、放射科导管室。内一科分设消化内科、内窥镜室;肾内科设肾脏内科和血透室;儿科分设为新儿科和普儿科(共用护理单元)。妇产科分为妇科和产科(共用护理单元)。设置介入导管室。

3.人才引进

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开放床位与卫生技术人员之比1:1.15,开放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1:0.6。2016年、2017年、2018年,全院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380人、437人、483人,其中护理人员分别达到198人、228人、252人。(目前卫生技术人员有218人,其中护理人员83人。2016、2017、2018年,分别需增加卫生技术人员162人、57人、46人,其中护理人员分别增加115人、30人、24人,医技人员分别增加47人、27人、22人。不包括医院管理人员的引进。)

4.设备购置与经费支持

新增与各年度专(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必需医疗设备,2016、2017、2018年,设备购置预算总费用分别约2500万元、1806.57万元、1806.57万元。

5.安徽省“组团式”医疗人才援助计划

2016年,安徽“组团式”援藏医疗专业技术人员40人。2017年,第三批次安徽省“组团式”医疗人才援助需求可根据第二批次(2016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由双方根据实际确定。2018年,第二周期“组团式”医疗人才援助需求可根据第一周期(2015.8-2018.7)任务完成情况由双方根据实际确定。

二、2019年阶段性目标

2019年为“三甲”创建攻坚年。2019年1月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到人;2019年4月医院自查自纠,持续改进;2019年6月邀请安徽省等级医院评审专家模拟评审,存在问题整改;2019年8月邀请自治区等级医院评审专家再次模拟评审,整改存在问题;2019年10月正式向区卫计委提交评审申请书和其他申报材料,并积极做好区卫计委预评审专家组来院预评审各项准备工作和国家卫计委终评审验收;2019年11月迎接区卫计委终评审验收。

三、其他相关目标

1.效益指标

门诊人次年均增长10%;出院病人年均增长12%;手术量年均增长12%;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控制在35%以内;年度综合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2%。

2.质量建设

三年期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疑难病症好转率≥90%;外科病人手术达60%;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医院感染率≤10%;医院感染漏报率≤10%;甲级病历率≥90%,无丙级病历;处方合格率≥95%;基础护理合格率≥95%,特、一级护理合格率≥95%;健康教育覆盖率10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每百张床年护理严重差错发生次数≤0.5%;平均住院日≤12天。

3.学科建设

到2018年学科设置:普儿科、新生儿科、妇科、产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血透室)、感染病科、老年病学科(干部保健病房)、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急诊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诊皮肤科、检验科、影像科、药剂科、设备科、病理科、介入导管室、高压氧舱、B超、心电图室、内镜中心、消毒供应室等34个临床医技科室和部门。

打造重点专(学)科。到2018年,力争有3~5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5~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拓展微创外科的医疗技术运用范围和领域,提升手术科室的实力和影响力,力争把妇产科、儿科、外科等临床科室建设成为在全区具有影响力的科室;把ICU、血透、眼科等科室打造成七地市医院中具有区域优势科室。

4.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5名在全自治区医学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和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培养5~10名市级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科带头人;筛选20~30名35岁左右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和管理后备人才。

5.科研教学

每年争取获得市级以上临床科研项目2~3项,力争每年完成临床科研成果2项以上,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0~15项;每年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篇以上,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以上。

6.信息建设

建立数字化医疗图像信息自动传输信息化系统。构建医院管理决策分析等信息系统,搭建医院知识管理平台以及内外部信息协同平台。以医院网站为平台,提供就诊预约、检查结果查询、健康保健咨询、远程医疗等服务。

7.文化建设

围绕医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推进价值观念整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流程科学和团队精神构建的系统工程,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医院软实力。

8.职工福利

改善职工工作、生活和住房条件,在医院收入增加的同时,逐步健全干部职工收入稳步增长机制。

(3)大力推进分级诊疗。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山南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一是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二是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政府举办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科学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划分服务区域,加强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品种和数量,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满足患者需求。强化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社会办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藏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三是全面提升县(区)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合理确定县(区)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加强县(区)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建设,提升县(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四是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市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4)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充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引进适宜人才,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研究制订推进市以社区、家庭和常住居民、暂住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城镇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经济有效的城镇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二是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开展预防保健、优生优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等医疗服务。开展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和优生优育技术服务指导等工作。三是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方式。实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程,加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维护、使用和管理,配备康复理疗等设备,满足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并及时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有针对性地举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培训。积极开展“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满意社区医生”等创建活动。探索全方位服务居民健康需求的新模式,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和稳定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服务,适当延长社区卫生服务时间。四是完善社区卫生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科学性,创新决策机制。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绩效考核,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经费。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以服务任务和质量为核心,以岗位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工资动态增长机制。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目录,合理满足居民用药需求。

(5)积极稳妥推进社会办医。一是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条件。规范和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疗机构,鼓励个人在县(区)、乡镇以下区域开办诊所,支持藏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取消对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布局的限制,在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优化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用人环境,改善非公立医院机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软硬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二是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放宽对社会医疗机构乙类大型设备购置的限制。改变“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实行社会医疗机构用电、水、气、热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免征营业税等政策。社会医疗机构在研发、人才培养、等级评审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对社会办医在发展环境、服务监管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对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办医的在政策上予以优惠。三是大力实施“企业助医”。动员社会资源发展医疗服务,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广泛宣传企业回馈社会、出资建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慈善行动,构建企地和谐的良好氛围,共同将“企业助医”事业发扬光大。四是积极营造良好风气。实施“卫生计生事业‘社会助医’”工程。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发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医疗卫生计生项目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全面提升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拓展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援藏资金,加强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与建设。建设县(区)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及应急物质储备中心、体检中心、县级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能力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县级高压氧舱建设及吸氧装置建设,对边境高寒4县建设高压氧舱,对8县建设吸氧装置系统。改扩建市人民医院业务用房,更新设施设备。加强与援藏省市的衔接协调力度,争取更多的援藏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卫生计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明显增强,卫生计生基础设施配置、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需求相适应。二是完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硬件配备。积极争取上级卫生计生部门加大医疗设备和器械配备力度,逐步开展常规仪器检查项目,切实提高设备配置率和利用率。衔接落实援藏投资,加大本级财政投入,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基础保障。积极推进系统信息化建设、电子监管数字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市、县、乡远程医疗对接,开展即时结算和一站式服务,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专栏3.3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23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包括新建藏医诊室、优生优育、合作医疗、检验室等业务用房及附属设施,每个卫生院配套建设5套周转宿舍,每套建筑面积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227平方米。82个乡镇卫生院设备更新。

◆市人民医院项目,新建住院部。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完善市人民医院整体能力,新建市人民医院后勤保障综合楼及市人民医院人防和地下停车场。CT机、核磁共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多功能麻醉机、医技综合楼床单元设施、智能120救护车。

◆三省援建乃东区泽当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新建门诊、住院部、医技楼等业务用房34000平方米。

◆湖南省援建桑日县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医技综合楼1500平方米,传染病房6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湖南省援建扎囊县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医技综合楼800平方米,传染病房6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湖南省援建贡嘎县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医技综合楼1500平方米,传染病房6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湖南省援建隆子县新建高压氧舱、血库、传染病房等。

◆湖北省援建乃东区妇幼保健院RD、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购置。

◆湖北省援建琼结县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医技综合楼1200平方米,传染病房6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湖北省援建曲松县卫生服务中心医技综合楼3000平方米,传染病房6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湖北省援建加查县卫生服务中心医技综合楼3000平方米,传染病房6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安徽省援建措美县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高压氧舱、血库、传染病房等,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

◆安徽省援建浪卡子县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建高压氧舱、血库、传染病房等,设备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

◆县级高压氧舱建设及吸氧装置建设项目,对边境高寒4县建设高压氧舱,对8县(区)建设吸氧装置系统。

◆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桑日县改扩建业务用房1450平方米,完善配套设施。

◆市、县、乡体检中心建设。新建中心体检站及购置设备,解决农牧民、僧人健康体检的需要。

◆乡级卫技人员周转房,在每个单位院内新建周转房,总建筑面积4025平方米及附属设施。

(7)大力加强专科能力建设。一是加快重点专科建设。制定符合山南实际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意见,设立“山南市临床重点专科扶持资金”。建立与援藏省市医院的对口合作机制,大力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通过对口援藏省市医院对12县(区)医院的一对一帮扶,积极申报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市人民医院骨科、消化内科等11个重点专科,市藏医院2个藏医药重点专科和自治区级藏医药研发中心,市妇保院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等2个重点专科,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重点专科15个以上,形成以临床为主、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的学科群。二是提升重点专科实力。积极筹建神经精神疾病专科、心脏外科、肿瘤的筛查与治疗专科、地方病治疗专科(大骨节病、氟骨病等)、包虫病治疗专科等专科建设,填补该类疾病的治疗空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重点提高微创医学、肿瘤医学、高原病医学等重大医疗技术项目的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市人民医院、藏医院、妇保院诊疗技术项目开展率分别达到90%、90%、80%,每年面向基层和农牧区推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急诊与住院患者中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比重力争达到50%,住院病人外转率<3%。

(8)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着手全科医学教育,建设全科医生人才队伍。推进住院医师培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采取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实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不断提升基层医院“软实力”。强化政策措施衔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逐步推广,确保全科医生制度稳步实施。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保障基础医疗安全性。建立全科医生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得服务费为基础的新激励机制,完善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拓宽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完善职称晋升办法。打通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流动通道,提升全科医生社会地位。做好舆论宣传引导,通过健康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培养居民的预防保健观念,引导居民转变传统就医观念和习惯,增强全社会的契约意识,为全科医生制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继续加强农牧区卫生工作

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完善农牧区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卫生惠民”工程 ,强力推进全民健康体检,强力推进先心病患儿救治。

(1)完善农牧区医疗制度。实施“农牧区医疗制度保障规范”工程。贯彻落实新的《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管理办法》,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提高农牧民报销补偿的比例及报销补偿封顶线。扩大农牧民受益面,提高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选派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到内地进修学习,着力培养基层卫生技术学科带头人。着力加强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农牧区妇女儿童、青少年、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农牧民基本卫生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防病治病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到202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和农牧区医保的年补助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

(2)完善农牧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把提高农牧民健康素质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加强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农牧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村级卫生室“六有”建设,即有防保工作场地、有基本医疗器械设施、有相当中专学历的卫技人员、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有防保工作的本底资料、有乡村医生的报酬;大力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重点搞好业务统一指导、药品统一采购、人员统一调配;实行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牧民群众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探索市支援县、县支援乡镇的医疗卫生计生帮扶制度,提高基层卫生计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快农牧区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在县级农牧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农牧民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平台。进一步推进农牧区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职能,积极推进县、乡一体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县、乡、村共同发展。

(3)实施“卫生惠民”工程。一是强力推进全民健康体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加强健康体检档案管理,认真梳理居民高血压、结核病、手足口病等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分布区域、发病人群数量和原因,完善工作方案,提高健康人群比例。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夯实服务基础,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二是强力推进先心病患儿救治。制订筛查方案,组织专业力量,深入农牧区逐村逐户地筛查,确保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名儿童。各驻村工作队要积极协助做好筛查诊治工作。市卫生计生委、受援办和各县(区)要积极衔接对口援藏省市,及时、安全转送先心病患儿到指定的医院救治,切实做到“发现一人、治疗一人”。

3.积极发展藏医药事业

建立健全藏医医疗服务体系,全力推进藏药产业大发展,促进优势转换。加强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加强藏医药交流合作,提供藏医药发展保障。

(1)建立健全藏医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藏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藏医药事业发展壮大”工程。建成覆盖城乡各级的藏医药服务体系,健全机构、完善功能。建立以市藏医院为龙头,12县(区)藏医院、82个乡镇藏医药服务站、村(居)设立藏医药健康服务点为一体的“垂直型四级藏医药服务体系”,形成以市为龙头、县(区)为枢纽、乡村服务点为网底的藏医医疗服务网络。依托山南市藏医医院作为国家级藏医预防保健重点专科优势,建立集藏医预防、保健、康复、理疗、护理、养生于一体的山南市藏医医院康复护理医院。依托市藏医医院现有的藏医尿诊、藏医药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示范基地等有力平台,新建全区首家藏医药非遗传习基地。重点支持全市医疗副中心隆子、措美、洛扎、加查四县医院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到2020年,所有县(区)建成藏医院(藏医部),全部乡镇卫生院设立藏医科,65%以上的村居卫生室能够提供藏医服务。二是强化各级藏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坚持以藏医藏药为主,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和使用安全、有效、简便、价廉的藏医适宜技术和藏药制剂,突出藏医药特色服务。积极开展城镇藏医医疗机构对农牧区藏医医疗的支援和指导工作。在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重大科研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鼓励和支持藏医医疗机构与西医医疗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支持社会力量开办藏医医疗机构。支持有资质的藏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藏医开办藏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非公立藏医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立藏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2)全力推进藏药产业大发展。一是促进优势转换。构筑结构多元和研、产、销一体的藏医药产业模式,做好产业科学发展规划,调整优化藏药产业布局,大力引导藏药企业转型升级,优化藏药企业投融资环境。把藏医药的经济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同品种藏药资源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藏药产品结构调整,扶持名、优、新、特产品发展,努力改变藏药工业化水平低、重复生产状况。大力实施藏药商标战略,培育有潜力的传统藏药著名商标。二是加大研发力度。提升藏药研发水平,积极建设藏药制造基地。建立藏药资源监测体系。推进藏药标准化和藏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进程,加大濒危藏医药原材料的人工种植研发力度。依托勒布沟境内野生药用植物丰富等优势,针对藏药材资源日趋紧缺、甚至濒临绝种等现实问题,在勒布沟境内新建集就地保护、试种植、加工于一体的野生藏药材研究基地。大力推广药用价值高、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强的藏医药原材料种植,扶持和发展一批藏药材种植及加工企业以及藏药材种植专业村、专业户,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藏药产业发展道路。

(3)大力加强藏医药科技创新。一是加强藏医药研究工作。做好基础、应用、理论和临床研究,实施好重点专科、学科项目建设,认真开展藏医药资源普查和保护。继续开展藏医药古典文献整理研究,开展和完善藏医药技术标准化研究,加强对藏药特殊成分、特殊工艺和替代品的研究以及藏医临床诊疗规范化研究,完善藏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加强藏药新药开发和濒危动植物品种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开展民间验方和适宜技术的收集与整理及传统藏药炮制技术标准化研究。二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运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研究方法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协作攻关,突破制约藏医药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藏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藏医药法规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藏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科学的藏医药标准体系。三是完善藏医药信息系统建设。建设藏医药电子政务管理系统,构建藏医药专项、转移支付等预算管理监控平台,开发满足藏医药需求的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藏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医疗服务及预防保健信息系统,继续推进基于藏医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开展临床研究基地信息共享与利用技术平台、科研信息平台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藏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平台建设。开展藏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藏医药数据源、基础数据标准等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藏医药资源数据库。

(4)加强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建立和完善藏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多渠道加大投入,继续做好藏医药人员培训、招录和民间藏医师带徒认证工作,努力提高藏医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全力提升藏医预防保健及临床服务能力。注重培养藏医药高层次和藏医药紧缺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弘扬藏医药传统的优良医德医风,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突出藏医药特色”的服务理念,加强对藏医药服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乐于奉献、文明行医,打造符合群众和市场需求的藏医药人才队伍。

(5)全力保障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藏医药交流合作。加强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藏医药文化典籍整理保护和藏医药文物、实物、文献、古迹保护工程建设。加强与区内外交流合作,主动掌握藏医药话语权,扩大藏医药传播力、影响力。

提供藏医药发展保障。研究制定加快藏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编制向基层、一线的倾斜力度,切实发挥行业主管作用。充分发挥藏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藏医药服务能力,大力弘扬藏医药文化,深入推进藏医药继承创新。围绕西藏藏医药“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建设,在资金投入、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

专栏3.4 藏医药基础设施建设

◆市藏医医院,心电监护仪、电动病床、呼吸机、微量注射泵、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二氧化碳、代谢检测设备、胸部震荡排痰设备、病房净化改造及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等设备。

◆曲松县、洛扎县、加查县、隆子县、琼结县、扎囊县藏医医院建设,包括新建藏医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藏药卡擦及特色治疗楼等业务用房12600平方米

◆山南市藏医药非遗传习基地,新建全区首家藏医药非遗传习基地。

◆山南市野生药材研究基地,在勒布沟境内新建集就地保护、试种植、加工于一体的野生藏药材研究基地。

第三节 实施“医疗卫生要素支撑”战略

按照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大力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援藏工作,全面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素保障,为建成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1.大力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动人才队伍提质增量。建立健全医药卫生人才管理机制,引导医药卫生人才合理流动,健全卫生人才评价体系。

(1)大力推动人才队伍提质增量。一是大力推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质。实施“人才队伍提质增量”工程,加强市卫生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和市妇幼保健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通过实施学历升级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卫生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加强中专医学毕业生培养,允许其通过合同制或公益性岗位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快构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市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通过内地挂职、实践培训、援藏传帮带等。以产儿科、疾病预防、地方病防治等紧缺型专业为主要内容,大力培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对现有村医进行轮训。二是大力推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增量。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战略思想,大力加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建设培养工作,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0人以上,切实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缺乏的现状。建立合理补充和引进卫生技术人员机制,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紧缺专业医疗人才,提高待遇,提供事业平台。从提升卫生技术能力、卫生管理能力、卫生服务能力三方面着手,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使卫生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力争到2020年,全市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数量达标,每个行政村医务人员达到3名,其中至少一名为专职人员。

(2)建立健全医药卫生计生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医药卫生计生人才管理机制。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健全完善医药卫生计生人才引进运行机制和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卫生计生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增加卫生计生人员配置的科学性,采取公招、引进、城市支援农牧区、对口援藏等方式,为县(区)、乡镇卫生计生机构输送和培养适宜卫生计生技术人员,实行卫生计生技术人员县乡一体化管理。完善并实施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完善卫生计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完善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制定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卫生计生技术人员报酬与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医疗卫生计生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完善卫生计生人才激励表彰制度,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卫生计生人才特点的评价选拔制度。二是引导医药卫生计生人才合理流动。加大医药卫生计生高层次人才和适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各类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在服务、科研、教学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卫生计生技术人才调动管理办法》,规范卫生计生技术人才调动程序,严格控制卫生计生技术人员改行或跨县(区)调出,着力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通过政府补助和乡村医生个人缴费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购买高于普通农牧民的养老保险金,探索适合山南实际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各类优秀卫生人才向边境县流动,落实优秀人才到基层和边境县工作的工资倾斜政策。三是健全卫生计生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和改进医药卫生计生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强化对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的考核,完善卫生计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标准条件。完善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全面深化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数量和医患人员满意为重要指标的分配体系,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调动医疗卫生计生人员的积极性。

2.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

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加快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便捷惠民的医疗救助平台。

(1)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建设覆盖全市的卫生计生信息传输专用网络。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遵循统一规划、互联互通和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之间、医疗计生卫生机构与市区域平台之间的畅通连接,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稳定、高效。建立基层人口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台帐,提升数据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科学决策支持能力。加强制度、管理、人才和资金保障。二是建设功能全面的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好、管理好、维护好卫生计生信息管理系统,积极为农牧民群众健康服务。在市直医疗机构和县(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认真完善农牧区合作医疗“一卡通”,继续实施好先住院后结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在扎囊县医院先期试点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隆子、措美、洛扎、加查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各县(区)医院建有HIS系统的比例达到100%。建设远程会诊系统,到2020年,与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信息和医疗服务监测监管系统连接,服务于患者和医务人员,建成信息共享、互连互通的医院信息化网络。

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本数据库,基于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服务,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与主要诊疗信息记录、跨区域跨机构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实现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卫生计生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业务协同及信息共享,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使用健康档案信息、识别健康危险因素、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增强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到2020年,各级医疗中心全部实现电子病历管理。

(2)加快卫生计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对市藏医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及12县(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2个乡镇卫生院实施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利用现有的信息平台与更高级别的卫生计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不同级别医疗资源、卫生计生信息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3)实施“互联网+医疗”行动计划。一是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医疗云为基础,以预约挂号和信息公示为切入点,建设全市统一的“一站式”医疗便民服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围绕诊前、诊中、诊后三个环节,集预约挂号服务、导医导诊服务、诊期提醒服务、信息公示服务、诊疗评价服务等多应用于一体。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将线下的诊疗服务与互联网服务相结合,同时,逐步利用平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探索通过平台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易信公众号等进入预约挂号服务。建立市人民医院与对口支援单位及重点县医院的远程会诊医疗和远程教育,制定远程会诊收费标准,弥补偏远县、乡人口分散、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搭建便捷惠民的医疗救助平台。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在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定点医疗看病就医时,通过在各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的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平台申请即时结算服务,救助对象结账时,扣除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补偿后,医疗机构按照民政部门规定的救助比例、救助金额等相关内容,计算并先行垫付救助对象应享受的医疗救助金额。救助对象出院时,只需支付各种报销及补助后属于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定点医疗机构作为结算单位,医疗救助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垫支、民政部门定期结算。实现城乡民政医疗救助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

专栏3.5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信息化建设项目。对市藏医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及11县(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2个乡镇卫生院实施信息化建设。

3.大力加强卫生援藏工作

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组团式”卫生援藏工作,推进卫生援藏工作持续开展。积极强化沟通交流,增强卫生援藏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拓宽卫生服务方式,探索解决边远、贫困农牧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问题。

(1)健全对口帮扶机制。认真制定全市卫生援藏技术人才需求计划,建立并实施市卫生人才“市带县、县带乡、乡带村”对口支援机制。切实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与援藏三省的衔接,建立完善“省对市、市对县、院对院”的长期帮扶机制。衔接市人民医院与援藏三省有关医院建立友好医院。落实援藏工作对接机制,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赴援藏省市衔接卫生援藏工作。充分发挥卫生技术援藏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大力提升本地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积极尝试创立以非营利性企业性质的援藏平台,整合政府资源和市场机制,通过不同合作模式,提高一般县(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综合能力。积极挖掘卫生援藏工作的优秀事迹、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努力为卫生援藏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和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鼓励和引导创先争优,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卫生援藏工作持续开展。

(2)加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大力整合各方资源,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支持援藏医疗人才开展工作,在中组部和国家卫计委已经确定的安徽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助市人民医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湖南、湖北两省医疗卫生“组团式”援助市藏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工作,扎实推进对口援助省市援助市12县(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三省卫计委疾控中心轮流坐庄“组团式”援助市疾控工作机制,通过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市人民医院科室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全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信得过、服务能力过得硬、当地医疗机构留得住的医疗卫生人才。各省市三级甲等医院以各自专(学)科专长“点对点”援建山南市医疗机构一个科室或专业任务。使山南市人民医院各个专(学)科在创建期内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并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市藏医院创建成为“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各县(区)人民医院创建二级医院。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注重干部交流、技术交流和管理交流,通过“传、帮、带”等有效方式,为全市培养培训优秀卫生人员。确保每名援藏医生至少带动1—2名学员,提升当地医生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采取经验交流、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及时协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切实增强卫生援藏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卫生援藏工作科学发展。

(3)拓宽卫生服务方式。针对山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通过实施“互联网+医疗”行动,大力加强与援藏省市医院在技术指导、医疗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借助支援省市大医院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远程技术咨询和远程医学教育,探索解决边远、贫困农牧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问题,积极探索以远程医疗带动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各族群众普遍得实惠的发展道路。

第四节 实施“医疗卫生能力保障”战略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卫生计生工作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工作的要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卫生计生法制建设、完善卫生惠民工程工作制度、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工作制度、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形成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严谨高效的运行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医药卫生法规,加强卫生法规普法宣传。

(1)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完善农牧区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免费医疗为基础,大病统筹、家庭账户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巩固农牧区医疗发展成果,继续保持农牧区医疗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增强医疗保障能力。从2015年起,政府补助标准将不低于420元,个人筹资将不少于20元。适当提高个人筹资比例,逐步提高农牧区医疗最高支付限额。实行方便快捷的报销补偿和应急救助政策,降低群众就医负担。二是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积极探索按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金监管,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基金收支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提高基金统筹层次,探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市域统筹办法。三是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与管理上的衔接和并轨,不断缩小不同保障制度间保障水平的差距,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2)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是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市级医院管理精细化、专业化。在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率先实行法人责任制和院长年薪制。大力改善医疗服务,加强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巩固实施15家市、县公立医院对本市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患者全部实行“先治疗后结算”办法。门急诊、住院人均费用增长低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推进县级医院改革。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医院信息化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实行便民服务措施,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和规范医疗质量管理。力争到2020年,12个县(区)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率100%,50%以上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制定并实施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数不少于25个。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到2020年末,所有乡镇卫生院院长实现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开招聘。开展基本诊疗路径试点工作,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是建立严谨高效的运行机制。开展全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完善并推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改革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制度,完善公立医院聘用和岗位管理办法,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公平高效的内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建立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额增长机制。

(3)加强卫生法制建设。一是完善医药卫生法规。加大医药卫生法规制度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精神卫生、公共卫生、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民营医疗机构与个体诊所管理等重点卫生领域的地方立法工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按照政事分开,进一步明确职能,进一步下放事权,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专业团体、社会中介在医疗卫生计生业务服务、管理和评价中的作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密切同区外医疗卫生计生领域的联系与合作。二是加强卫生计生法规普法宣传。加大医疗卫生计生法规制度的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卫生计生普法工作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卫生计生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和宣传手段,向全社会开展卫生计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卫生计生法律法规知识,及时公开卫生计生监督与查处违法行为信息,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卫生计生监督。

2.强化工作制度建设

完善卫生计生惠民工程工作制度,建立重点疾病防治工作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工作制度。

(1)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一是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公立医院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按规定比例使用,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按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要求,稳步推进药品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二是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市直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城乡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县(区)及县(区)以上公立医院逐步推广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本药物制度的可及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和监管,规范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医务人员和群众普遍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三是完善基本药物的采供和安全管理。按照防治必须、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藏中西药并重的原则,规范执行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实施带量采购和单一货源承诺,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储备制度。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建立药品安全考核评价体系。

(2)完善卫生惠民工程工作制度。建立市患者统计数据库分析运用机制,创新开展医患结对帮扶制度。制定出台“两降一升”、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先心救治、全民健康体检档案管理等制度,出台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等项目工作的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惠民工作扎实展开。建立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制度,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扎实做好鼠疫、结核病、艾滋病重大传染病和大骨节病、碘缺乏病、麻风病等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巩固和完善卫生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强化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卫生应急处置、依法管理和科学防控水平。

(3)完善规范管理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跟踪问效机制,制定市、县(区)卫生医疗机构联系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制度。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定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保信息、医疗费用结算等数据标准体系。完善村医管理考核办法,明确符合实际的村医工作职责。二是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大城乡基层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化、规划化和制度化。加强医疗市场清理整顿,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违规执业行为,规范医疗执业行为,严把医疗机构和执业人员的准入关,确保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文明和安全。

3.完善多元化发展投入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加大农牧区卫生计生事业投入,健全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1)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增加政府卫生投入,落实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落实财政对公立医院的六项补助政策,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加大对藏医药的扶持力度。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提供。根据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机构的功能定位,及时、科学、合理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确保医疗机构正常运行。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卫生投入机制,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整合卫生专项资金,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履行监督职责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有关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医院服务性收入不上交财政,主要用于医院自身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2)加大农牧区卫生计生事业投入。支持农牧区卫生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和社区卫生等工作。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建设,健全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把支持农牧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投资计划、实施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卫生计生经费的增长不低于财政经费增长速度,切实提高财政卫生计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占卫生计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农牧区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计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

第四章 规划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加强协调服务,做好监督评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1.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卫生计生工作纳入自身重要的议事日程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是“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的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把医疗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纳入市和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卫生计生资源宏观调控力度,强化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市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明确办事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统筹实施。完善协调机制,结合实际,明确目标、责任、任务和进度,建立健全规划落实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统筹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价格、经费保障等有关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2.完善运行工作机制。紧紧围绕 “十三五”规划的医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系统的宣传方案,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宣传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卫生计生工作的新突破、卫生计生改革的新举措和卫生计生行业的新风尚,营造卫生计生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和完善卫生事业发展协调制度及目标考核制度,积极改善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落实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责任。进一步明确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审批程序,保证卫生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进一步推进政务、院务公开,努力形成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第二节 加强监督评估

1.加强行业监管。按照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的原则,认真履行对村级卫生室的监管职责,加强医疗机构宏观规划和校验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和医院运行监管,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严格医务人员执业注册制度,把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与对医疗机构的年度校验、医德考评、医师的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2.加强资金和项目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人员安全。进一步健全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和加强监督的制度规定,注重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完善卫生领域政府采购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规定。

3.开展实施监测评估。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过程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分解规划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认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组成相关的工作组,对考核内容的认定程序、办法、标准等制定具体细则,并负责监督实施。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总结评估,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规划。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卫生计生人文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卫生计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增强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点预防的原则,深入开展卫生计生领域反腐倡廉工作。大力宣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医药卫生计生系统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大力宣传市“十三五”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加强交流,促进合作。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形成广泛的合作机制。引进优秀卫生人才来藏工作,提高本地化人才素质,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扩大市医疗卫生计生工作在自治区和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在农牧区卫生、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医疗急救等领域里的广泛合作与交流,推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山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处                                                 2016年12月31日印发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

//是否显示作废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