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时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在拉萨广袤的田野上,一粒粒饱含农民美好期盼的种子撒入泥土,酝酿着一个丰收时节。在曲水县曲水镇,村民卓嘎正在地里忙活着,调试农机、播撒种子、施入肥料……她家地里种的是有机青稞,丝毫不敢马虎,这是家里增收的保障。
劳作间隙,卓嘎告诉记者,去年家里种了12亩有机青稞,比以往增收2万多元。“我们种植的青稞用的都是有机肥,绿色无污染,销量很好。今年我特意增加了种植规模,打算种16亩。”卓嘎说,种植过程中,如果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农牧局的技术人员,来提高有机青稞的质量和效益。
曲水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种植,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只是我市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拉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把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着力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补齐短板 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根本。为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我市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以补齐短板为重点,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始终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灌区改造、水土保持、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林周县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点等农田水利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补齐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短板。实施职业农牧民培训计划,通过“四业工程”、典型示范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牧民;完善农牧科技服务制度,大力推行“首席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和“首席专家+副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户+辐射户”的农牧科技推广辐射模式;全面推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组织农牧业技术指导员重点推广普及标准化种植、健康养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畜禽疫病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三品”生产等30余项技术。
——补齐农牧业农村投入短板。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长效增长机制,强化涉农资金整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牧业领域发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在曲水县试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在堆龙德庆区设立村镇银行,有效拓宽农牧民融资渠道。
一系列补齐农牧业发展短板的举措,使得我市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新提升,农牧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新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提质增效 优化农牧业供给结构
春季的当雄草原,依旧寒风萧瑟。在宁中乡堆灵村,曲嘎的家庭牧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家庭牧场,牛棚、饲草库、防疫室、水井等一应俱全,曲嘎与家人正忙前忙后,一会儿给棚圈里的牦牛添加饲草,一会儿又拿起扫把打扫圈舍,忙得不亦乐乎。
放下手中的活计,曲嘎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家庭牧场养殖了136头牦牛,今年年底准备出栏30头左右。“通过发展家庭牧场,我们不仅懂得了经营管理,还掌握了标准化养殖的实用技术,去年家里出栏了31头牦牛,收入28万余元,比往年增收6万多元呢。”曲嘎笑着说,去年牦牛增收还要归功于当雄大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推广短期育肥技术。今年他还准备学习一些短期育肥的新技术,促进牦牛养殖业向优质、高效、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全市畜牧业得到健康发展,让更多像曲嘎一样的农牧民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的着的实惠。
——在青稞增产增效上下功夫。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制定《拉萨市提高青稞单产行动计划》,通过“增面积、扩基地、推良种、强产业、防减灾”五项措施,切实提升全市青稞产能和品质,青稞单产比上年提高10斤(不含曲水、尼木两县绿色有机青稞地块)。
——在牦牛短期育肥上出实招。按照“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南草北调、北畜南移”的总体思路,制定《拉萨市良种牦牛改良及短期育肥实施方案》。通过建设净土牧场、积极发展家庭牧场、引导发展牦牛育肥合作社等举措,扶持多种经营主体开展牦牛短期育肥;加强科研实验,强化技术服务,开展全舍饲、放牧+半舍饲、强度放牧三种模式育肥试点工作,为科学育肥积累实践经验;探索“暖季集中强度放牧育肥、冷季补饲保膘育肥”“全混合日粮分群饲喂法”的育肥适宜模式,健全育肥公司、基地、合作社同农牧民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受益。2017年完成规模化牦牛短期育肥5565头。
——在奶牛产业上做规模。围绕重点打造全区首个鲜奶直供城市的发展目标,实施“万户百场十中心”建设工程,全市3000户示范户创建完成并挂牌,已完成15个奶牛养殖场升级改造、新建或改扩建,新建高标准养殖中心5个,全市奶牛加工企业、合作社达到18家,全年加工牛奶2821吨。
——在建设产业体系上求特色。突出县(区)区域产业优势特色,大力培育发展拉萨净土健康产业。推动“拉萨净土”品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高原奶业、藏鸡产业、青稞产业、牦牛产业、藏系绵羊产业、食用菌产业、藏药材产业、高原水果蔬菜产业、经济林木及花卉产业等产业体系。
转型升级 提升农牧业发展动能
闲暇之余,家住拉萨市区的市民措姆都会来到城关区智昭净土健康产业园,休闲放松的同时,也能购买新鲜的蔬菜和牛奶。“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买一次鲜奶,城关净土高标准奶牛养殖中心的鲜奶味道好、纯、浓,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特别喜欢喝。”
徜徉城关区智昭净土健康产业园,一栋栋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现代化的高标准奶牛养殖中心,绿意盎然的苗圃基地……在这里,市民可以放心地购买到新鲜蔬菜、营养丰富的牛奶,以及品种丰富的多肉植物等。
市民“放心”的背后,是我市加快农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农牧业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突出主体培育,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挖掘特色农牧业产业潜力,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打造融合农产品种植、加工、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以城关区智昭净土产业园区、曲水才纳净土健康产业园区、堆龙德庆香雄美朵净土示范园区为载体,将农牧业生产与农畜产品加工、销售连接起来,将农牧业生产与乡村民居村落、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农牧民兴办家庭旅馆、农家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制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相关认定管理和扶持奖励办法,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以规范化发展为抓手,积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加大对农牧业小微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挂牌成立5个农牧业“两创示范点”,全市农村创业创新经济主体达到205个。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和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积极推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市绿色有机种植面积达12.35万亩;推进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全市认定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场)13个,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达到98个;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拉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信息平台, 设立检测监测点12个,道口检疫10个,种植基地追溯点7个,养殖基地追溯点6个,屠宰场追溯点2个,农资监测点18个,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督。
随着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农牧业发展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三农”发展的新画卷正迤逦展开……拉萨,正全力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