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地市动态
改革开放40年来日喀则市财政发展成就综述
2018年11月20日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财政,恰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温计”。改革开放40年来,日喀则市财政发展不断“升温”。

一组数据足以佐证: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71.09亿元,比1978年增长298.64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261.76亿元,比1978年增长408.7倍。

40年来,日喀则市财政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中,劈波斩浪,锐意前行,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财政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历史上财政收支增幅最大、民生投入最多、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日益加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着眼大局,服务大局,助推经济社会大发展

40年来,日喀则市财政发展成就的一个最鲜明、最突出的亮点就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

“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总投资106.75亿元,比“十一五”增加57.21亿元,项目涉及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民生项目、西藏特殊项目等。

这是日喀则市发挥财政对经济支撑作用的一个缩影。

当前,“稳增长”成为日喀则市经济工作的大局。市财政积极服务这个大局,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财政政策积极“有所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日臻完善财税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开发财政性资金申报项目库系统,建立财政预算大数据库,继续实行并完善“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财政投资力度“强有力”。积极探索投资新模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2017年建设总投资约33.13亿元的智慧日喀则(一期)成为自治区第一个纳入2018年财政部第四批示范库项目。比如,大力推进能源建设,支持藏西北重点开发清洁再生能源、西藏电网、川藏联网工程、藏电外送输电通道等规划建设,推动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外送。

围绕科技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市财政强化结构调整,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7年,市本级投入科技经费达640.68万元,支持日喀则市科技富民兴县、科技精准扶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等建设,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39%;近5年来,累计落实环境保护各类专项及补助资金74.7亿元,生态效益明显;2017年投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570.7万元,重点扶持拉孜藏刀、德勒藏香、江孜印记、江洛康莎园区等文化项目建设;2017年投入旅游产业资金4696.58万元,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力度。

民生为本,保障民生,发挥财政作用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1.76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支出为214.27亿元,占比81.86%。这是日喀则市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数据。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40年来,日喀则市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的机制,确保全市80万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是日喀则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爆棚”的40年。

——教育事业保障有力。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今年市本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10468.5万元,比2011年增加287.86%。教育民生工程稳步实施,在全国率先实现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三包”助学金政策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全覆盖;每年对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生活费、交通费、学费和住宿费给予4500至4900元的定额补助等。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在农村救助体系上,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3840元;在城镇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上,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救助体系,每人年度医疗救助最高额度达6万元;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750元;在社会保险上,已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全覆盖。

——就业服务体系由点到面。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将原来的“三险”补贴改为“五险”补贴,就业服务体系日臻健全。

——医疗卫生体系全面覆盖。全市农牧区医疗制度一直保持97%以上的覆盖率,政府补助标准每人每年475元,参保人数达67.4万余人,农牧民群众充分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广,建立农牧区特困群众和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救助标准达15万元……

一系列财政扶持,让群众收到的“红包”越来越多。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设公共财政

“十二五”期间,“三农”投入122.35亿元,进入“十三五”后,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仅2016、2017年就投入101.6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40年来,日喀则市不断激发财政体制机制活力,围绕城乡统筹的目标,建设公共财政。特别是,突出惠“三农”,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由“取”到“予”反哺“三农”,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牧区。

在农业投入方面,“十二五”以来,全市农业投入资金98.93亿元,支持农业开展生产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支持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和高原特色农畜林产品产业带建设,支持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社。

在林业投入方面,“十二五”以来,林业投入资金25.12亿元,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奖励机制,推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试点,逐步提高生态补偿(补助)标准,完善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机制,支持土地沙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

在水利投入方面,“十二五”以来,水利投入资金27.78亿元,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开展以主要江河湖泊源头区、主要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资源富集区、高原内陆河地区和国际河流区为重点的水生态补偿试点,探索研究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农村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

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方面,“十二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11.82亿元,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子工程建设,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支撑。

在农牧民安居投入方面,“十二五”以来,农牧民安居工程投入资金17.08亿元,重点支持农牧民进行住房改造,不断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

在脱贫攻坚方面,不断加大脱贫攻坚财政支持力度,2016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脱贫攻坚整合资金95.34亿元,18县区、16.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