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地市动态
爱的事业无悔的选择
2025年09月09日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

爱的事业 无悔的选择

——记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古桑曲珍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怀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古桑曲珍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像春雨一样滋润着那些残缺的幼苗,用爱心、耐心和细心精心呵护弱苗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特殊的“家”。

古桑曲珍现任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团支部书记、艺术团团长。21载从教路,15年特教情,古桑曲珍凭着共产党员的赤诚,挚爱着特教事业,倾注一腔慈母般的亲情,用爱滋养着每一个听障和视障的孩子,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以及领导的褒奖。她曾荣获全区首届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区优秀教师、自治区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并拟入选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教育部已公示)。一张张荣誉证书,不仅见证了她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也为她在特教领域赢得了远比金杯、银杯更珍贵的口碑。 文/记者 张雪芳 图由古桑曲珍提供

无声世界的舞者

生命之光的引路人

在教育的百花园里,特殊教育无疑是最需要耐心、爱心与匠心浇灌的角落。古桑曲珍是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舞蹈教师,舞蹈是她的热爱,而帮助听障学生在舞蹈中找到自信与快乐,更是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学习舞蹈并非易事,需要协调肢体、理解节奏、感知音乐、模仿动作。而对于一群听力存在障碍甚至完全失聪的孩子来说,舞蹈仿佛是遥不可及的。然而,在古桑曲珍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都蕴藏着独特的艺术灵光。她坚信,身体的律动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能超越听觉的藩篱,直达心灵深处。

于是,古桑曲珍的律动课堂,变成了一场充满智慧与爱的“破壁”行动。律动教学,始于最原始的感知。为了让听障孩子“听见”音乐,古桑曲珍将音箱紧贴木地板,让孩子们光脚站立其上,用脚心去感受大地传来的震动,还会让学生把手贴在音箱上感受震动——那是节奏的脉搏,是音乐的骨骼。用手机灯光闪烁的频率示意节拍,甚至把每个动作都分解成慢镜头,拉着学生的胳膊一点点调整角度。她用力拍打自己的双手、地板,制造强烈的震动波,让孩子们通过触觉感知节拍的强弱与变化。她甚至自己发出洪亮而有节奏的声音,让孩子们通过残存的听力或声波的震动去捕捉韵律。

阳光透过律动室的窗户,照在古桑曲珍手语的影子上,她总觉得那些跃动的手势,比任何音乐都更像节拍器。每一个音符,都化为孩子们掌心、脚底可触摸的跳动。她以身体为“镜子”,用最精准、最夸张的动作示范,让孩子们在模仿中“看见”舞蹈的轮廓。每一个眼神的引导,每一次指尖的轻触,都是她为孩子们在黑暗中搭起的无形阶梯。

梦想绽放

汗水浇灌的西部之冠

日复一日的汗水与坚持,终于浇灌出奇迹的花朵。在古桑曲珍呕心沥血地指导下,校艺术团的舞蹈演员开始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沟通障碍、空间定向困难和动作协调挑战,将生命的韧性与艺术的美感完美融合。

排练厅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当城市的喧嚣归于沉寂时,校园的灯光常常只照亮这一方天地。孩子们在古桑曲珍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动作,汗水湿透了练功服,疲惫写在稚嫩的脸上,但眼中闪烁的却是对舞台的渴望和对老师的信任。

老师的声音和手语指令在空旷的排练厅回响传递,时而温柔鼓励,时而严厉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排练厅成了古桑曲珍的第二个家,多少个夜晚,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自己的孩子早已熟睡,书桌上孩子写好的作业被掀开放着,旁边的一张纸条上写着:“妈妈,作业写好了,您签字了帮我装进书包里。”她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但看到艺术团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点滴进步,她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辛勤的耕耘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收获。该校艺术团,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震撼心灵的生命张力和近乎完美的舞台呈现,在竞争激烈的全国性舞蹈赛事中崭露头角。连续两届,古桑曲珍指导的舞蹈在竞争激烈的全国西部赛区摘得桂冠。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参赛的舞蹈《舞动大地》《鼓铃新生》《情动弦子》《扎西康桑》分别荣获了两个冠军、两个亚军。那一刻,寂静被打破,幽暗被照亮!孩子们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骄傲和幸福的笑容,那笑容纯净而灿烂,足以融化世间所有的冰雪。这耀眼的荣光,不仅是对他们艺术才能的认可,更是对古桑曲珍卓越教学和无悔付出的最高褒奖,是对听障孩子生命潜能被唤醒、被尊重、被看见的最有力证明!他们用无声的舞步,向世界宣告:生命的价值,从不因感官的缺陷而减损半分!

以生命为烛

燃尽自我只为照亮更多前路

就在艺术团备战又一次关键大赛的紧张时刻,一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击中了古桑曲珍——她的父亲骤然离世。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瞬间将她推入了痛苦的深渊。然而,在料理父亲后事的短暂间隙,古桑曲珍心中割舍不下的,仍是那群即将踏上重要舞台的孩子。这期间,她还收到了孩子们的日记,日记上写道:“古桑曲珍老师,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想跳舞了!”大赛临近,孩子们的状态需要稳定,动作细节需要最后打磨,他们的信心需要老师坚定地支撑。孩子们的世界本就敏感和脆弱,她不能让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失去方向。

强忍着悲伤,古桑曲珍带着疲惫与哀伤返回了学校。在排练厅,她打出手语:“孩子们,对不起,老师来晚了。来,我们抓紧时间,再来一遍。”那一刻,她的身影在空旷的排练厅里显得格外单薄,却又无比巍峨。孩子们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老师身上发生了什么,但他们能感受到老师不同寻常的沉重与坚强。他们默默地围拢过来,有的轻轻拉住老师的衣角,有的用手语笨拙地表达着关心。这份无言的默契与支持,让她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

面对无尽思念和悲痛,古桑曲珍将其深深埋藏在心底最深处,转身便以百倍的专注投入到排练中。每一个示范动作依然精准有力,每一次指导依然耐心细致。只是,在孩子们专注练习的间隙,背过身去时,才看到她悄悄拭去无法抑制的泪水。那一刻,她的背影是孩子们眼中最巍峨的山峦,无言地诠释着何谓“师者如灯,燃己照人”。最终,孩子们在本次大赛的舞台上,再次凭借优异的成绩,对老师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最好的回报与告慰。

心系远途

为折翼天使铺就腾飞之路

古桑曲珍深知,舞蹈教育绝非仅仅是为了舞台上的辉煌和掌声,更关乎孩子们漫长人生的安顿与发展。舞台的灯光终会熄灭,而孩子们漫长的人生道路才刚刚开始。当一届届学生临近毕业,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有着更深远的期许:舞蹈是载体,是桥梁,更是赋予这些特殊孩子尊严、自信和未来生存发展技能的钥匙。

于是,孩子们的毕业去向成为了古桑曲珍工作清单上最重要的一项。她不仅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而且主动担当起孩子们的“生涯规划师”和“升学引路人”。她深入研究全国各地高校特殊教育学院、艺术类专业的招生政策和要求,积极收集信息,筛选适合孩子们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最令人感佩的是,古桑曲珍利用产假、寒暑假、休息日,亲自带领着一批批即将毕业、有艺术潜力和升学意愿的听障学生,辗转于各地高校报名参加特殊教育艺术类招生考试。从西北边陲到繁华都市,陌生城市里的辗转奔波,对于带着一群特殊孩子的古桑曲珍来说,困难重重。她身兼数职:是老师,要随时指导专业,安抚紧张情绪;是保姆,要照顾孩子们的起居饮食、安全健康;是联络员,要提前与特教学院沟通协调,安排考试事宜;更是孩子们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用她的乐观心态和坚定的信念驱散孩子们面对未知的恐惧。

在考场上,古桑曲珍又化身为孩子们最有力的“代言人”。她不仅精心准备孩子们的作品集和获奖证书,更抓住一切机会,向面试考官们详细介绍每个孩子的特点、潜力以及在舞蹈训练中克服的惊人困难。她的真诚、专业和对学生深沉的爱,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考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古桑曲珍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和努力下,她所指导的多名优秀听障舞蹈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在舞台上磨砺出的自信风采,成功叩开了特殊教育高等学校的大门,看着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孩子们激动地与古桑曲珍相拥而泣。这不仅是孩子们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古桑曲珍教育理想最圆满的注脚,她不仅教会了他们跳舞,更用舞蹈为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独立、自强、有尊严的未来之路。

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古桑曲珍用自己的这份热爱,为听障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多彩世界的大门。她不仅传授了舞蹈技能,更重塑了他们的灵魂,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仁爱之心”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最核心的素养,彰显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师德。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