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全国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
“衣食无忧、生病不愁、老有所养”,生活在海拔4000 多米的那曲地区那曲镇81岁的五保户桑珠老人乐呵呵地这样总结自己在敬老院的生活,她的这三句话是西藏长寿老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桑珠老人的三句话。正好概括了西藏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让每一位农牧民都能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
2006 年3月,在与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座谈时,财政部金人庆部长反复强调指出,公共财政要多解决民生问题,西藏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要多向农牧区倾斜,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西藏的农牧区,要让每一位农牧民都能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
今年,西藏已有更多的针对老百姓的公共财政政策付诸实施:从2007 年1月1日起,西藏农牧区五保户供养标准已从原来的年人均1300 元提高到年人均1500 元,高于全国农村五保户人均供养水平;年收入800元以下的农牧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由90元提高到100 元。提高农牧区免费医疗标准政策覆盖了西藏所有的乡镇,受益农牧民人数达到237万余人。到“十一五”末,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还将进一步得到提高。目前,农牧民每人每年报销的医药费限额也由过去的3000 元提高到6000 元至8000 元不等,农牧民每年自愿交纳不低于10元的个人筹资,就可以报销在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的50-70%,目前,近九成的农牧民参加了个人筹资;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城镇居民医疗救助最高一次可达3万元;为了保证城乡低收入者的正常生活,自治区政府着力建设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西藏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今年5月开始,西藏部分地市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都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此外,继农牧民安居工程之后,西藏今年起将在城市全面启动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预计年内将解决4560 户国有企业住房困难职工和城镇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1987 年以来,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凝聚着财政部党组的极大关心与支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中央财政对西藏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实行特殊补助,目前每年达2亿元之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区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中央财政每年专项补助就达1亿元,这些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加大投入,认真防治“地方病”。
西藏是世界上大骨节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2005 年中央财政投入1亿元,帮助西藏开展大骨节病重症区群众搬迁和其他发病区改水、改土。财政部部长助理、时任农业司司长的丁学东在西藏调研时,亲赴病区看望患病群众。看到他们当中许多人因病致残的情景,丁司长心情十分沉重,当场拿出身上所有的现金捐助给群众,并向群众承诺:“将把这一情况向财政部汇报,争取让病区的群众得到帮助!”。
碘缺乏病也是西藏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从今年起,中央财政将每年安排西藏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农牧民食用碘盐价格补贴,同时还将一次性投入3000 多万元用于碘盐流通网络系统建设。财政部企业司贾谌司长在西藏调研时对此问题极为关注,深入西藏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调研,与西藏财政、商务、卫生、盐业等部门的同志座谈,表示要支持西藏做好碘盐普及工作,防治碘缺乏病。
中央对西藏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非典”之后,针对西藏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的实际,财政部加大了对西藏的支持,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地(市)人民医院配备相关医疗设备。主管社保工作的王军副部长多次指示,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西藏基层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大对西藏基层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和倾斜力度。社会保障司司长孙志筠2002 、2004 年两次赴藏调研,在考察自治区人民医院时感慨地说:“作为省级人民医院,条件艰苦。如果说全国需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西藏则更需要!”社会保障司副司长由明春2006 年赴藏调研,明确提出只看条件最差的地方。在那曲地区安多县,他看到一个乡卫生院总共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全部由土坯和木板砌成,设备基本只有“老三样”(温度计、血压器、听诊器)的状况时,严肃地说,一定要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自2005 年以来,西藏财政整合资金1.5亿元,为所有县乡医疗机构配备了标准设备。2007 年,西藏财政又将安排专项资金为行政村医疗点配备必要的医疗器材。平均寿命大幅提高,西藏是全国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等各项制度相继建立,有效地帮扶了城镇社保对象的基本生活。2006 年西藏城镇低保线已提高到230元;同年,特困农牧民生活救助制度帮助约19.83 万名生活困难群众减轻负担3600 万元;女职工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也已先后建立。
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力量来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西藏人均寿命从1959 年民主改革前的35.5 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全区80岁以上的老人有19500 多人,而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9人,成为全国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从2006 年开始,西藏对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不同档次的“寿星健康补贴金”,其中为百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不低于800元的健康补贴。
拉萨市林周县民政局在普查中发现,江夏乡加荣村的阿麦次仁老人今年已达115岁高龄。她目前的年龄与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的“最长寿的人”辞世时年龄仅差一岁。阿麦次仁老人所在的村子在拉萨河上游的河谷地带,这里距拉萨市区50多公里。距阿麦次仁寿星所在的村子近20公里的边交林乡铁贡村,还居住着一位百岁老人———顿珠拉姆,她的家庭成员已达120人。今年104 岁的她,共生五男四女,最大的女儿曲珍今年已经82岁,最小的儿子朗嘎今年也已49岁。据拉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塔青调查,总人口5.6万人的林周县里目前有7位“百岁老人”,均为女性,其中今年115岁周岁的阿麦次仁老人是年纪最高的一位,她所在的村里还有11位80岁以上的老人。她们居住的村子都在海拔3700 米以上的农区。
谈到寿星增多的原因,当地不少干部群众认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条件的逐年改善,是这些老人长寿的有力保障。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完善使西藏人均寿命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