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藏频道拉萨7月2日电(记者贾立君)100多年前,一名英国人穿越青藏高原时,因无公路,只能依靠租用的马队完成漫长的探险历程;50多年前,新中国首批青藏公路建设者之一的刘光繁,牵着骆驼从格尔木到拉萨,沿羊肠小道整整走了3个月;而今天,从格尔木到拉萨同样1000多公里的路程,您坐上火车可以享受到朝发夕至的快捷。
“五彩哈达”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
“青藏铁路是西藏百姓的‘幸福线’!”在6月29日拉萨召开的“庆祝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暨支援青藏铁路建设表彰大会”上,农牧民代表洛桑次仁激动地说。
洛桑次仁今年40多岁,是青藏铁路终点所在地拉萨市柳梧村人。他说,他们这个离火车站最近的村子,受益最直接。自青藏铁路全线开通以来,村里的年轻人争相跑起客运业务,村里的出租车由原来的10多辆增加到目前的70多辆,每天一辆车能净赚200多元钱。
“青藏铁路更像一条‘五彩哈达’,给我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洛桑次仁如此形容说。他介绍,靠种地吃饭的村民开始把目光投向周边蜂拥而起的建筑工地,办起采石场,购买了重型机械,成立了施工队;有的村民瞄准大量游客,开了小商品店,搞起家庭旅馆。村里的大部分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是火车进藏前的许多倍。”
火车进藏促使西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空前繁荣,更多百姓直接或间接地吃起“铁路饭”。拉萨市当雄县牧民次仁趁圣湖纳木错游客骤增之机,把政府帮他新盖的二层小楼改为“牧家乐”,光今年“五一”黄金周就接待中外游客上百人,收入6000多元。拉萨市堆龙德庆镇桑木村的68家农民旅馆,去年为303名村民人均增收3600元。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的农牧民兴办了藏猪、藏鸡养殖场,开起藏餐馆、土特产品商店、民族手工艺品店。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扎诺介绍,去年全区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2.9万名农牧民人均收入5300多元,同比增长153%。
同时,凭借“火车商机”,西藏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的“摇钱树”。除种植优质青稞、油菜,特色养殖外,农牧民还采集松茸、蘑菇、虫草等林下产品卖给游客。西藏生产的矿泉水、啤酒、藏鸡蛋、袖珍西红柿等高原绿色产品,也“坐”上火车打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
车轮滚滚越重山 “一飞一卧”游高原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坐上火车看看大草原。”6月中旬的一天,80岁的曲珍老人站在那曲火车站,放眼蓝天、白云下正在返青的藏北草原感慨不已。此前,这样的风光对她来说只是电视中的一个镜头。
“宽敞、稳当,像坐在家里一样。”第一次乘火车的曲珍老人说,那天上午10点左右,儿子普布带她从拉萨出发,4个小时后便来到了印象中十分遥远的那曲。此次体验火车之旅,成为她今生最意外、最愉快的事情。
现在,西藏百姓十分热衷于乘火车走下高原,去游山玩水。“在家如隔山,出门跨门槛。”曾随一个66人组成的“走出西藏”旅行团游历归来的赤来旺姆老人用藏族谚语比喻说,以前觉得重重大山阻隔着通往内地的道路,现在乘火车好似跨越门槛一样容易。
火车扩大了西藏百姓的活动半径,也给进藏游客提供了更加自由的选择余地。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社记者任君今年“五一”期间乘飞机进藏旅游。体验了圣湖纳木错的神奇,饱览了“西藏江南”林芝的秀美后,当他乘火车回到家时,长假刚好结束。他说,“一飞一卧”节省了不少时间,旅途中也领略到不同的风光。
如今,很多内地游客选择“一飞一卧”方式,实施自己游历青藏高原的计划。统计表明,自去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至今年6月28日,火车已运送进出藏旅客134.3万人次,其中进藏旅客68万人次。
“世界屋脊”铺就“金光大道”
“我有了工作,解开了全家人的‘愁疙瘩’。”今年22岁的拉珍3年前高中毕业后,一直待业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桑木村家里。她说,“是火车帮了我的大忙。”
原来,一位投资商看好“火车商机”,“救活”了村子附近的一个破产的砖瓦厂,拉珍被招为营销部开票员,月工资1500元。像拉珍一样,有30多位村民成为已更名为“青达陶瓷厂”的工人。
“我们给产品找到了外国‘婆家’。”青达陶瓷厂办公室主任彭德忠喜出望外。几天前,尼泊尔客商向他们订购了200万平方米的地板砖。彭德忠说,厂里的产品已向北卖到青海省格尔木市,向南经樟木口岸销往尼泊尔。企业的营销计划是“抢占西藏市场、开辟内地市场、打开南亚市场”。
火车进藏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瞄准了西藏“处女地”的开发优势,更看好“世界屋脊”连接东亚和南亚陆路贸易“桥头堡”的前景。与此同时,“铁轨经济”将西藏融入全国经济一体化之中,使得西藏经济格局发生了由供给型向市场型的转变,整个经济社会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为西藏各族人民铺就了一条奔向美好未来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