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热评
西藏在现代化建设中迎头赶上的战略选择——三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2008年02月22日 来源: 作者:

 

    (一)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东部跨越、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今天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发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动员令。在十七大精神引领下,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春潮,从解决温饱、总体实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面对全国各地抢抓机遇、竞相发展的逼人形势,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西藏,如何科学谋篇布局,才能迎头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这个战略布局,就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谋划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提出的“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作为经济发展“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战略是对西藏经济发展经验和规律认识的深化,集中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2007年,西藏人均GDP超过1.2万元。发展规律表明,这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凸显时期。“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西藏立足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的题中之意。

    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来看,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愿望。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力争到2010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国的中等行列,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这个目标,西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12%以上。西藏现在正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压力越来越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正视差距,以超常规的思维,科学谋划发展战略,才有希望迎头赶上全国的发展步伐。

    从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战略体系来看,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的发展道路是西藏发展的“导航定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则是西藏发展的“引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关系到着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西藏特色的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能否牵住发展的“牛鼻子”,关系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的能否顺利实现。

    (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从经济规律来看,产业结构问题是影响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从西藏的区情出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必须遵循的规律。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换句话说,它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区域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各产业规模的绝对扩张,另一方面必须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正如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所说的:“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党的十七大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举措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西藏经济调整转型时期的发展态势,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胡锦涛总书记曾就西藏的发展问题强调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谁拥有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纵观国内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云南的红河葡萄酒、文山三七、思茅咖啡产业开发带,内蒙的伊利乳业集团、河北的三鹿乳业集团、新疆的德隆集团,莫不如此。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和我国最大的林区之一,西藏拥有丰富的药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热能居全国首位,天然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河流天然水能蕴藏量的百分之30%,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极具优势。

    此外,西藏还拥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后发优势和外援优势,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2005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西藏工作,2006年11月,国务院又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

    作为欠发达地区,西藏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吸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

    2007年1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十一五”规划项目方案,确定项目180个,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发展的支持力度。

    这是西藏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

    (五)西藏的发展,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立足西藏实际;既要借鉴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内地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藏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2007年,西藏三次产业比重为16.2∶28.2∶55.6。对照目前国内国际常用的钱纳里发展模式,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时三次产业12.7∶37.8∶49.5的标准结构,西藏三次产业比重基本趋向协调合理,表现出良好的结构升级特征。

    然而,与内地特别是与发达地区不同,西藏的这种三次产业结构,是在工业不发达、第三产业层次低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落后的“三二一”结构,具有典型的农业经济的特征。

    就产业水平而言,西藏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工业块头太小、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在产业规模上,虽然以旅游、藏医藏药、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绿色食品业、矿业、建筑建材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但仍缺乏主导支撑产业,缺乏品牌企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在市场上还难以形成号召力和引导能力;

    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看,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难以适应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加强产业关联,打造产业集群,正成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道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面对繁重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任务,必须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实际,突出重点,重点突破,体现特色,特色增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这是西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紧迫任务。

    (六)“一产上水平”,就是要实现农牧业现代化。

    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也是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有力支撑。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农牧业产业起着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最基本的原材料的重要作用。农牧业水平上不去,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将是“无米之饮”,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也就不牢固。西藏农牧民人口占西藏总人口的80%以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农牧业的稳定发展,不仅是西藏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根本,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西藏的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纵向比增长很快,但从横向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牧业基础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存在;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粗放,增长方式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牧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渠道不宽,后劲不足。

    从西藏的实际出发,一产上水平,就是要把农牧业生产水平和农牧民增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确保粮食特别是青稞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以市场引导生产,以科技提升质量,以龙头带动农户,以规模提高效益,以服务支持发展,促进一产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效转变,从原始饲养向现代经营转变,从自然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实现西藏一产上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在西藏,发展现代农牧业,就是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优化品种结构,继续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尤其是青稞生产稳定发展;就是要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通过结构优化,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牧业发展;就是要着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坚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按照区域集中、规模做大、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原则,努力提高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就是要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工作,坚持引创结合,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农牧业科技的研发、转化、应用和普及力度;就是要全面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七)“二产抓重点”,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工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从西藏的发展来看,随着特色农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优势特色工业产业势在必行。

    目前,西藏的工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底子薄、基础差,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少、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效益欠佳,第二产业在西藏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10%,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补好第二产业这一课,才能为进入更高阶段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内地和沿海一些地区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第二产业,既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更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抓住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品牌。只有抓住重点,抓住特色,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增强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西藏环境脆弱,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在上企业、上项目时,必须考虑环境的因素,考虑长远的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有序地进行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生态、无污染的、绿色的工业,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特色产业道路,努力实现特色、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西藏矿产资源丰富,藏医藏药业历史悠久,民族手工业工艺独特,建筑建材业发展势头强劲。二产抓重点,就是要依托优势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

    (八)“三产大发展”,就是在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旅游经济。

    第三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精辟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指明了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产业既包括生活服务业,为居民提供商贸、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品,也包括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服务型生产资料。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在西藏,第三产业怎么发展都不过分。这是因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较效益较低,仅仅依靠农牧业是不能实现发展目标的。西藏的工业化又处在起步阶段,第二产业难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产业是能够带来经济高增长的产业, 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发展前景看好、就业容量大的优点,符合西藏的区情和发展需要,而西藏发展第三产业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

    随着现代商业、邮电、通信、IT等新兴产业的兴起,特别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西藏的第一大产业。然而,西藏的第三产业无论在产业规模上还是在总量上,都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在产业内部结构中,除旅游业外,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商贸、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科研及综合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偏小,关键性的文化、教育、科研、咨询、技术服务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在服务业中,政府消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表明,西藏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使西藏具备了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的潜质。随着青藏铁路通车运营、林芝机场通航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西藏旅游业在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交通闭塞、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瓶颈制约开始“破冰”,旅游业正成为西藏潜力最大、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三产大发展”,就是要以旅游业为龙头,狠抓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现代服务业的拓展,加快构筑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体系,使第三产业成为带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强势产业。

    (九)无论是从战略的角度评判,还是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既符合西藏的实际、又符合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重大战略选择。

    2006年初,自治区党委在西藏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第一产业上水平,第二产业抓重点,第三产业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西藏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开始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实践是块“试金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西藏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39.1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2.19亿元。2007年,西藏GDP年增量首次突破50亿元,增速达到14%,呈现出后续年份增速加快的强劲势头。

    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由2001年的27.0∶23.0∶50.0调整为2007年的16.2∶28.2∶55.6,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趋势。西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定,特色农牧业成效明显,蔬菜、瓜果、花卉和特色养殖业等发展势头良好。玉龙铜矿、雄村铜矿、扎布耶盐湖锂资源等重点产业项目进展顺利。拉萨啤酒、甘露藏药、奇正藏药、圣鹿食用植物油等特色产品迅猛发展。5100 西藏冰川矿泉水被指定为全国铁路动车组专供商品,大批量销往内地主要城市。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超常规、井喷式”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娱乐、居民服务和社会服务、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现阶段西藏的发展实际,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党心民心的战略抉择。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