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热评
让非遗后继有人
2017年04月14日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我区非遗项目之丰富、传承人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生存与繁荣的土壤,有的甚至濒临灭亡。

虽然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对传承人采访,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视频照片资料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效果总是差强人意。非遗传承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发展,尤其是拯救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很多是以声音、形象或者技艺表现出来的,且其大多通过言传身教或口口相传,才得以传承,因此相对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脆弱,一旦中断后很难恢复再生。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对此,笔者认为,非遗是民族的精品,一些地方未能充分认识到非遗工作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也十分有限,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快速消亡,非遗保护仍面临较大难度。首先,政府要从资金和人才方面支持非遗艺人打“品牌”。应该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保护非遗,提高公众对非遗保护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扩大非遗影响力。

实际上,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更多的年轻人中,在记者采访的多位传承人中,他们都会说,传承人的创新性传承,是非遗保持活力、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要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非遗,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扬非遗,让非遗与年轻人有了“亲密接触”,也更能唤起年轻人对保护非遗、传承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因为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才能代代相传下去。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