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400余名大学生因涉校园贷遭起诉却无人应诉”的消息在网络疯传,备受关注。
借款合同上看,每个案件借款金额在7000元左右,学生借款后大都拿来买高档手机。
从中不难看出,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缺乏科学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和被动性。
这个典型案例也体现着社会上存在着的不理性消费现象。消费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从消费动机、消费态度、消费选择、消费行为等方面呈现出消费观念的多元化。那么,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培养正确的消费方式,以适应当今社会的经济活动需要?
笔者认为,首先,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其精髓是量入为出,把握限度,不赶时髦。适度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它要求追求中道,避免“过”犹“不及”,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超前消费,也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其次,要注重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真正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促使人们的消费选择更多趋向于绿色食品、绿色家电、新能源交通工具和生态旅游等产品和服务,真正秉承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消费的观念,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第三,消费者还应该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合理消费是统一的。主张节约,也不是压抑消费,合理消费也不等于大肆浪费。因此,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扎实做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新节俭观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