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带头示范,自己“动起来”,争做脱贫路上的引路人、帮扶责任人。
思想要“动起来”。脱贫路上,身体累了倦了,可以短暂地“闲”下来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前行,若大脑随时想“闲”下来,前方则是不加思考、惰性养成的高危预警,是对群众、对工作的不负责,亦是对自己的极度不负责,党员干部要心中有党有群众,思想千万不能“偷懒”。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对政策方针的学习,勤于思考,保持思想随时前行,主动深入群众中找出问题、针对问题加以解决,切莫等贫困群众告知缺什么少什么,再不加思索地给什么、补什么。
作风要“树起来”。作风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一支队伍作风优良是打胜仗的关键,军队如此,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亦是如此。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与贫困群众接触最多的“贴心人”,应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认真查摆自身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摒弃不良作风,敢于和党内不良之风作斗争,严格要求自己,争做表率,及时将国家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敢想敢做,勇于担当,完善自我,为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助力。
行动要“快起来”。在脱贫攻坚的艰苦战役中,部分党员干部有想法,却不付诸于行动,本着有党性、讲原则、讲政治的同时,可以先行一步,灵活处理,却非要等“上头”发号施令,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更是束手无策,畏首畏尾,互相推脱责任,不在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味地抱着“等安排、等支援”的心态。基层党员干部身处扶贫一线,若凡事都是“等安排”,行动不及时,则让“党员干部”这个称谓在贫困群众心中大打折扣,影响脱贫攻坚的进程。作为脱贫攻坚战役一线的“战士”,工作慢不得、拖不得,党员干部应做到敢作为、有担当,树立先锋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