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热评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边疆
2018年11月04日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任务、举措。西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深刻认识边境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上要有新高度,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念上要有新要求,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上要有新作为。

一、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上要有新高度

一是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度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在给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西藏的生态战略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西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好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区良好形象的切入点、成为我们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贡献的发力点。

二是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高度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污染消解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巨大,是维系我区、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具有巨大作用。

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贡献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念上要有新要求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美丽西藏建设,要严守生态红线、底线、高压线,大力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把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色基因植入各行各业,确保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始终天蓝地绿水清。

一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时代往往是文明程度发展较高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大自然绝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的家园。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目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绿色发展观,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扬弃,是以人的幸福为目的,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社会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这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的观点: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发展经济。我们要时刻铭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四是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一直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自然资源保护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差异,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人文条件。而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撑和环境保护,而且这些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各个部门,有效开展生态治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造福子孙后代。

六是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法制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离不开法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从社会制度层面入手,用最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环境。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七是坚持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人们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抱怨向行动转变,以行动促进认识提升,知行合一,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八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路径,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我们要时时处处把环境保护放在心上,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西藏力量。

三、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上要有新作为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蓝天保卫工作。实施蓝天保卫工作,在我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推广新能源。全面淘汰每小时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逐步实施禁煤行动,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开展扬尘等专项治理。引导信教群众规范煨桑行为活动,减少烟气排放,严控施工扬尘,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开展柴油车治理。实现柴油车注册登记环保查验全覆盖,供应符合国六标准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做好空气质量检测。努力实现74县区建有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系统,7市地实现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自治区具备7天空气环境质量预报能力。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碧水保护工作。要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坚决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雅鲁藏布江、怒江、长江等大江大河源头和上游区域的生态保护,加大纳木错、羊卓雍错、色林错、班公错等湖泊的监管和保护。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国土绿化工作。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大力开展边疆地区国土绿化行动,在“两江四河”流域、重要公路、铁路沿线、城镇造林绿化和农村“四旁”植树,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院内种草植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地震、山洪、泥石流灾区植被恢复。

四是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打造绿水青山、清新清净的秀美家园。扎实开展好“厕所革命”、能源革命,做好农村沼气、改厕改厨、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收运处置等工作。

五是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物种基因库和救护繁育中心。建立健全生物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执法、监测评估与预警,坚决打击非法捕猎、非法捕捞和盲目放生等违法行为。

六是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大力实施我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修复工作,积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加大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提高草原、沙区植被覆盖率。推进“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逐步实现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功能重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