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千里戈壁苍茫,万里雪峰绵延;
这里是红色土壤的源泉,“先遣连精神”可歌可泣,孔繁森精神催人奋进,红色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这是一个伟大奋进的时代,改革发展稳定生态齐头并进,新时代党员干部用精神脊梁挺起中国梦西藏阿里盛丽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
今年以来,阿里地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立足阿里独有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继承,着力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党建内核,培育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永远在路上的执著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以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建品牌为引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阿里纵深推进大党建“红色引擎工程”,深入开展“基因传承行动”“提质增效行动”“特色引领行动”“宣传覆盖行动”“责任强化行动”,切实巩固“1+7+7+1”党建品牌创建体系,汇聚了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稳定的强大正能量。
阿里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何兴茂表示:“实施党建工作品牌化战略,擘画‘新理念、新发展、新产业、新牧区、新家园’蓝图,阿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勇创佳绩,用党建笔锋书写了阿里故事,绘就了阿里篇章!”
“基因传承行动”
——党员干部展现新气象
地域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的传播介质,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如何守住阿里的根和魂,让红色基因的血脉在新时代品牌巩固发展中强劲搏动?唯有不忘初心、不懈奋斗,从党的光辉历史中赓续精神力量,从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前进动力,以初心赴使命,用担当写忠诚。
阿里历来是孕育精神、创造精神的圣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但从来不缺精神、从来彰显精神。阿里地委牢牢把握“寻根·筑魂”主题,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加大面上红色文化传播、线上红色党建塑造、点上红色堡垒巩固,用红色记忆引领奋斗梦想,用红色足迹追忆峥嵘岁月,用红色精神洗礼心灵港湾,红色基因激励着各族党员干部砥砺践行建功边疆的铮铮誓言。
——延伸红色阵地功能。更新党建观念,以噶尔县马泉广场为基础,在全区率先打造以地域特色党建文化为主体,集政治体检、党性教育、红色传承功能于一体的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性教育基地;组织专业人才对森格战役遗址等红色资源进行拉网式摸底,大力推进9个红色教育基地提升改造工程,先遣连英雄纪念馆、直库遗址实地展馆、抢古村农村改革第一村村史馆建设有序推进。
——深化红色主题教育。依托“1+9+N”教育体系,邀请地委党校名师、党口专家,制作《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内涵》《做好新时代先遣连革命基因传承》等精品课程;利用“3·28”等重要节日和活动节点,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1800余人次,开展党员政治教育培训13期、“做合格党员、当先锋模范”“主题党日”活动450余场次,举办党员小书包“微课堂”、网络测评、夜校学习2万余人次,引导党员干部追忆红色历史、学习红色人物、书写红色感受、传承红色基因。
——拓展红色文化传播。以弘扬“五种精神”为主题,紧抓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伟大机遇,大力挖掘阿里本土革命精神、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收集、整理和创作红色革命历史小故事、革命歌曲及摄影、舞蹈、书法等文艺作品60余件;继续组织开展红色资源“三进”“重走先遣路、弘扬阿里魂”等活动,初步形成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军地齐抓共管、上下协调联动、青少年学生重点强化、农牧区群众重点教育、全民全面参与普及的红色文化传播格局。
红色记忆刻骨铭心,红色精神催人奋进,红色传承历久弥新。
“随着分工委旧址的进一步规范升级,每年参观学习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经常可以看到党员干部在这里进行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噶尔县委组织部部长邓成才介绍。
“提质增效行动”
——基层组织引领新作为
组织是我家,家是大家当,家人共享美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细胞健康才能肌体健康。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建示范品牌,在各领域党组织树起一根根标杆。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对于基层党组织,时间是最公正的考官。阿里地委坚持基层旗帜永葆活力,聚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以系统方法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八型”党组织、“十三个第一村”“四个一”便民服务点(保健站)创建为切入点,全力推进“质量党建”,以燕子垒窝的韧劲筑牢了红色阵地,基层组织标准化、基层党建提质提效“合力攻坚”的综合保障模式,为阿里党建品牌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全面部署推进145个村(居)和90个地直机关活动场所内涵建设,努力实现组织设置、领导班子、党员队伍、组织生活、工作载体、运行机制、场所建设、基础保障八个方面标准化;研究制定并督促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优化组织设置,健全运行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实行权责清单管理,确保基层组织规范运行;精准选派700余名“五个一”力量下沉基层一线指导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等基层治理事务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
——建设“八型党组织”示范点。聚焦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这一根本目标,建设地委宣传部“学习型”、地区公安处“堡垒型”、地区住建局“效能型”、地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攻坚型”、地区教体局“创先型”、地区纪委监委“清廉型”、团地委“联创型”和地区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地区人民医院“服务型”9个“八型”党组织示范点;扎实推动“十三个第一村”内涵建设,重点打造48个公路沿线检查站、街道警务站、便民服务大厅、旅游景点一线一站一厅一点“四个一”党员便民服务点(保健站);推行“5445”党建服务工作法,打造“四心”服务品牌,典型示范带动力不断扩大。
——全速推进党建提质提效。坚持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增强后进支部功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和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以干部驻村为依托,继续实行机关单位党组织与农牧区党组织结对帮扶模式;组织开展党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和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整改提升、星级评选工作,累计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6个,进一步规范地县乡三级党建示范点110个;深入实施“五个一百”“双语双学”和村干部文化素质提升工程,组织150名党务工作者“走出去”接受培训,提升履职能力,以点带面,推动全地区基层组织提质升级。
明亮的会议室,学习的讲习所,跳锅庄的广场,细致周到的便民服务点,各族党员群众的新家园——党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村(居)政治中心、议事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
“特色引领行动”
——领域品牌彰显个性化
“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安专迷、清慎勤,公平明、严细实”“办公十禁语”……走进阿里地委组织部,机关文化走廊上各式标语涤荡人心,办公室内规章制度催人奋进,一股特有的党建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地委组织部是阿里地区机关党建品牌创建示范点之一。突出“堡垒”“先锋”作用发挥,着眼“勤”“廉”“亲”“严”,以“创一流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为特色,精心打造机关党建文化,形成全体组工干部在党组织领导下干事创业的浓郁氛围。
除文化走廊外,地委党建办墙面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7县、7行业系统“1+7+7+1”党建品牌体系一目了然。
地委党建品牌创建办负责人李卫华说:“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结合职能特点,紧紧抓住品牌定位‘牛鼻子’,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定载体,定机制,明理念,强内涵,品牌创建贴近实际、特色鲜明、时代感强、内涵丰富,得到广大党员认可。”
“塑”品牌,给各领域党建工作注入活的灵魂:
——地直机关工委着眼“机关堡垒·岗位先锋”,开展“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践行三个表率,建设模范部门”三项活动,激励干部争相担当、狠抓落实;
——教体局党委围绕“共铸师德师魂·为党奉献育人”,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专题研讨,实施“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
——公安处党委紧扣“党旗耀警徽·忠诚铸警魂”,大力实施见警车、见警察、见警务专项行动,打造“铁血公安”;
——国资委党委围绕企业改革,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汇聚“党旗聚力·兴业发展”合力;
——互联网党工委聚焦“e网先锋·智慧阿里”,实施网络党员名人发展工程,净化虚拟环境,培养红色网络卫士;
——“两新”工委切实发挥“兴业先锋·正德厚生”作用,进一步规范提升8个流动党员服务站,扎实开展“驻力阿里·命运长跑”“十企帮十村”活动;
——老干部局发挥离退休党员干部传帮带作用,主动深入学校、农牧区开展“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等活动,建强“夕阳先锋·红色堡垒”;
——边境党建着眼“夯实固边堡垒·争做守边先锋”,全面实施“12345”战略,深化边防部队与边境党组织结对共建和“五边”“六零”“六联”工作机制,推进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
实践经验表明,党建品牌创建以品牌为核心,大力实施品牌“个性化”战略,培育壮大党建文化,延伸反哺效应,必将有力增强阿里地区品牌示范效益、先锋引领效益、特色塑造效益,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由大变强,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整体跃升,真正发挥好引领发展、助力大局的战斗堡垒作用。
——增强品牌示范效益。将党建品牌创建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维护稳定、生态环保、扫黑除恶等中心工作相结合,深入推进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广泛推广“‘支部+公司+协会(合作社)+农牧户’+‘书记带头、党员示范、专干帮办’”模式,精准选派296名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到20个“薄弱村”“空壳村”指导工作,开展“巾帼扶贫”“扶残助学”等活动100余场次;强化重点区域风险防控和安全防范,坚决排查“村霸”“行霸”等,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三项斗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累计制订完善维稳预案810个,协调排除安全隐患30余个,调解矛盾纠纷50余件。
——增强先锋引领效益。实施党员精品工程,充分考虑各自领域特色,开展以“亮身份、比贡献、争先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万名党员争做八大先锋”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爱国团结、教书育人、脱贫致富、维护稳定、守边固边、科技强阿、服务群众、兴业发展中创先争优,着力塑造一批树得起、立得住、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
“党支部带领我们成立了冈仁波齐牦牛运输队,每次能赚到1700多元,每年还有2000多元的补贴,生活过得很幸福。共产党,哑咕嘟!”岗莎村村民白玛黝黑的脸庞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
“宣传覆盖行动”
——红色阿里深入人心
品牌创出来,更要“亮”出来!
开展党建品牌创建,不能“只顾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用好“大喇叭”,做好“吆喝”宣传。
“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已然成为阿里一张响亮的名片,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必须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以品牌文化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不断释放党员的‘洪荒之力’,实现以品牌聚人心、以人心强品牌。”阿里地委组织部副部长谭主峰介绍。
阿里地委坚持把党建品牌作为全地区党员思想信仰的驱动内核,着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播阿里声音,展现品牌魅力,形成了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借助主流媒体提品位。积极联系区内外媒体资源,投入50万元,邀请央视及自治区相关媒体对品牌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今夜有约”《驻村夜话》栏目进行长达55分钟专题采访,制作普兰县岗莎村《牦牛运输队三重奏》等专题微视频,进一步提高阿里地区党建品牌在区内外的知名度。
——扩大面上宣传提覆盖。加大红色数字资源投放力度,印刷党建品牌宣传标语206条,在阿里电视台、《阿里报》以及《藏西先锋》杂志开辟品牌专栏,连续刊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党建品牌创建新局面》等评论文章10余篇次;通过在革命遗址、公路沿线、旅游景点等人流集中区域张贴悬挂宣传标识,向干部职工、流动党员、广大群众发放印有藏西先锋党建品牌标志的棒球帽,定制嵌入品牌标识的水杯等形式,把品牌宣传与日常活动相结合,扩大宣传工作覆盖面和实效。
——群众有序参与提影响。结合藏西先锋·红色阿里主题文化月活动,制作党建品牌综述和“庆祝建国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暨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建品牌大型成果展”及新闻发布会方案,坚持民生齐乐和红色文化相融合,实现红色元素多维活跃;充分借助驻村工作队、“五个一”力量、村(居)干部,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广泛宣传党建品牌,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品牌创建工作,让各族群众深刻感受到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崭新风貌。
擦“亮”品牌自信,让品牌文化走进各族群众的生活里、思想里、心坎里,一领域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阿里党建在高原边疆焕发盎然生机,熠熠卓然……
“责任强化行动”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抓落实,是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方法。在阿里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阿里人以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讲落实,求实效,创造了阿里高质量发展的奇迹。
一年来,阿里地委坚持把巩固党建品牌创建成效作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关键纽带和阿里党建创新“试验田”、典型经验“孵化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以不忘初心聚合力,以督查督办保落实,以系统推进求长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具体工作,及时调整充实党建品牌专班,继续投入2500万元专项经费强化工作保障,做到有责任、有目标,有使命、有担当,有压力、有动力,品牌创建落地有声、推动有力。
用责任压实工作,以目标带动行动,品牌化战略的实践推动了组织力的提升,引领阿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迈上了一个新高度。
——政治生活更加严肃活泼。
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札达县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推出“九事联提”模式,既丰富了支部主题党日内容,又解决了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娱乐化、疲劳化的问题,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走心”,杜绝“走形走样”,得到党员群众点赞。
在采访中发现,领导班子对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党员自觉加入标准化党内政治生活,在反复锻炼中保留辣味、坚定党性、提振精神、百炼成钢已经成为各族党员的共识。
——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警力有限,民力无限。日土县坚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发挥驻村驻寺干部、边防民警及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农牧民群众更加理性对待宗教、积极追求幸福生活,党的执政根基引领边境维稳大局固若金汤。
“越是艰苦,越要奋斗。我们要站好阿里第一道关口,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泉水湖检查站站长蔺江平笑着说。
——农牧民群众生活更加小康富裕。
措勤县磁石乡,是阿里地区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平均海拔4700多米,共742户2756人,脱贫任务艰巨。“现在国家政策好,自治区支持力度大,地委、行署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推进脱贫工作”,磁石乡党委书记李志龙拍着胸脯保证,“我们有信心在年底实现脱贫摘帽,努力让全乡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噶尔、札达、普兰、日土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底,阿里地区有望实现全面脱贫,脱贫攻坚走在全区第一位。
——藏西秘境更加美丽动人。
品牌引路,让群众利益成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坚决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普兰县巴嘎乡,地处神山与圣湖之间,每年游客众多,景区垃圾也日益增加,为解决这一难题,党支部启动“垃圾银行”项目,鼓励游客和群众捡拾垃圾兑换奖品,自觉保护环境,大大缓解了环保压力。
如今的阿里,城市干净整洁,道路花红柳绿,园区菜丰瓜香,牧区水美草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藏西经济发展更加活力四射。
阿里经济发展限制因素较多,但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为带领群众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噶尔县立足区位优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示范基地+劳务创收”的发展模式,组建施工队,投资建成噶尔生态农业产业园、昆莎现代农牧科技园、噶尔亚沙高原设施农业示范园三大产业园区,实现合作社年收入3600多万元、人均增收2130元的好成绩。
“改革发展是新时代的主线,通过鼓励群众以‘六个统一’工作模式参与运营管理,实现了资源利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改则县委组织部部长郭建说。
——乡村基层治理更加自主民主法制化。
基层治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阿里地区以老党员和老干部为主力军,组建综合道德评议团,挖掘提炼最美家庭、红色党员、村规民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层治理“治”出了社会活力、文明规范、和谐有序。
历史的尘烟,始终掩盖不住时代的光彩,品牌的倩影,如星星之火,燃烧在阿里34.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幻化为一座座充满活力的村庄,一张张弥漫幸福的笑脸,一个走向小康、走向富裕、走向新时代的阿里!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建品牌创建与提升也没有止境。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表示:“我们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巩固红色内涵、夯实组织基础,着力推进党建品牌往深里走、往实里做,着力建强党支部的领航‘枢纽’功能,发挥好党员的‘发面引子’作用,依托和运用好各族群众这一‘磅礴动力’,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阿里开花结果,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