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热评
以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2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概言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一、以创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西藏要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创新,特别是要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首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打造以拉萨、林芝为中心,带动辐射全区的科创新格局,提升我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同时,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其次,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最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前沿技术和高原适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成拉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心,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西藏,加快发展高新数字产业,打造拉萨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和核心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矿山等领域培育5G应用示范,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以协调推动“两个文明”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让如此大规模人口全面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首先,我们要培育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高新数字产业、边贸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其次,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农牧业现代化基础。推广良田、良种、良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培育家庭农牧场,建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再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做大做强拉萨核心增长极,提升首府城市首位度。夯实日喀则面向南亚开放前沿基础,打造林芝改革开放先行区,发挥昌都连接藏青川滇枢纽作用,巩固那曲、阿里生态功能区地位。推动“两江四河”河谷经济带建设,推进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建设“五城三小时经济圈”。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修复。西藏为青藏高原主体,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第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加强研究论证。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增强制度规则的科学性、有效性,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特殊保护,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完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必须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两个大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并参与全球发展的大循环。一方面,加快建设边境沿线发展带,强化固边支撑。推进兴边富民中心城镇试点,加快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边贸市场、边贸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发展边贸物流产业,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网络,实施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发展边贸、旅游、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实现边境贸易和进出口贸易双增长,推动西藏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快拉萨综合保税区、吉隆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拉萨航空口岸和樟木口岸货物通道功能。另一方面,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省份经贸交流合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园区,促进优化升级、健康发展,拓宽区内企业“走出去”、区外企业“走进来”渠道。此外,强化政策引导,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外贸支撑载体建设、提升服务贸易水平、优化外贸发展环境、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多元化,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着力推进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维护多元稳定的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五、以共享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离不开共享发展。从总体发展方向来看,一方面,要更加富裕,通过高质量发展,使整体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达到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富裕;另一方面,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包括发展成果的共享、发展机会的共享、各种公共服务的共享等。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第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推进和完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社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增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安居保障,增进扶老育幼,完善帮扶救助,强化安全生产,兜牢民生底线,提高卫生健康水平,丰富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第三,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第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改善农牧区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