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藏抗震救灾效能提升的三重逻辑
赵元
西藏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得该区域成为我国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区。这不仅对西藏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构成了严峻的威胁,也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困难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密结合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科学完善的救援体系、温暖贴心的民生保障措施,实现了抗震救灾效能的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西藏人民的人权。特别是2025年1月日喀则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创造了高原应急救援工作典范。巨大变化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价值逻辑。
历史逻辑:从生存危机到人权保障的文明进阶
抗震救灾效能的提升,本质上是一部从被动承受自然灾难到主动构建安全屏障的文明发展史。在旧西藏,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地震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如1950年西藏察隅发生8.6级地震,当时的农奴主阶级不仅不积极组织有效救援,反而借机掠夺灾民财产,这使得无数农牧民在地震的废墟中失去家园,又在农奴主的压榨下流离失所,陷入绝境。这种天灾人祸叠加的困境,致使地震灾害对西藏社会的破坏极为严重,也折射出封建农奴制下人权保障的全面缺失。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逐步建立起现代化防震减灾体系,这一时期,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成立,此后,西藏地震监测初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的地震监测台网,并逐渐形成地震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这为抗震救灾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期间,西藏自治区政府保持高度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精心谋划、科学布局,从完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有效提升了西藏应对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向现代化目标迈进。西藏抗震救灾效能提升的历史逻辑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实现“两个跨越”的生动写照: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形态的伟大跨越,从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这两个跨越不仅重塑了西藏的防灾减灾格局,更深刻改变了西藏人民的命运轨迹。
制度逻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抗震救灾主心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西藏抗震救灾实践证明,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党中央都发挥着定海神针般的核心作用,为抗震救灾工作指明方向、提供坚强的政治引领。2025年1月7日日喀则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迅速启动国家地震三级应急响应,西藏自治区上下以“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迅速组织部队、应急、消防、公安等救援力量进行救援,第一时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在西藏抗震救灾中,基层党组织犹如坚固堡垒,牢牢扎根救灾一线,释放出磅礴力量。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抗震救灾的“逆行路”上,踏出铿锵有力的步伐,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驻村工作队等基层工作人员,毅然坚守在抗震救灾的前沿阵地,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救援抢险、群众安置、物资发放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国独有的举国救灾体制展现出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面对灾害,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形成了高效且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展示出亿万人民休戚与共、心手相连的情怀,以及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定日地震发生后,来自不同省市的上千名救援人员紧急驰援,争分夺秒投入救援战斗。与此同时,帐篷、食品、药品、保暖衣物等救灾物资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并及时送达受灾群众手中。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救灾体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凝聚起规模庞大的救灾力量,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抗震救灾工作筑牢坚实的物质根基,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灾害时的高效性以及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抗震救灾向心力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深厚情怀,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在西藏抗震救灾中,一切为了人民被赋予具体且深刻的内涵,其核心要义便是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新时代西藏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遵循,一切工作围绕人民的利益展开,抗震救灾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地震灾害发生前,相关部门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群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让群众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党和政府充分考虑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并组织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走出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福祉的高度重视,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西藏抗震救灾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彰显,成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抗击灾害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地震救援中,不同民族的救援人员紧密协作、风雨同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救援合力,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灾害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第一时间送往灾区,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让西藏人民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国家永远是坚强的后盾。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不仅是战胜地震灾害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西藏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宝贵财富,它将不断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携手并肩、奋勇前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明天。
新时代西藏抗震救灾效能的提升,是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价值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创造人权奇迹的生动缩影。从历史角度看,西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抗震救灾能力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如今强大的抗震救灾实力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从制度层面看,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源调配、组织协调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从价值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抗震救灾全过程,从对生命安全的全力守护到对民生福祉的悉心保障,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三重逻辑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推动西藏的抗震救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筑牢安全屏障,不断续写雪域高原人权保障新篇章。
(作者为防灾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