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吞达村党支部书记索朗:脱贫路上的好书记
早些年前,拉萨市尼木县吞达村多数家庭房屋破旧,村里道路破烂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生活异常艰难,可谓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而如今,该村人均纯收入和现金收入均名列拉萨市前茅,先后被文化部、农业部、住建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中国最美村镇”“生态文化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藏香制作)”等。
说起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外,村民也不忘提起吞达村党支部书记索朗的名字。
2013年,被乡亲们选举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索朗去乡里开会,得知吞达村被自治区定位为“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幸福和谐之村”,并提出“藏族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富裕的全国特色旅游名村、低碳科技的西藏新农村示范点”的发展目标后,索朗心中暗喜。
回到村里,索朗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传达给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并结合村实际,积极主动联系上级相关部门,争取把这个发展机遇的“红利”惠及更多村民。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索朗的努力下,吞达村成功引进西藏尼洋河风光带旅游有限公司前来投资,注册成立了吞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吞巴景区的开发建设。
在村党支部和索朗的带领下,村民们不等不靠,立足现有资源,全村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借助企业现代化管理、生产、销售,进一步大力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
当年,在索朗的多方奔走下,尼木县扶贫办投入资金90余万元,为吞达村修建维修水磨、改扩建藏香作坊。市、县有关部门和驻吞达村工作队筹集资金339.7万元,成立吞巴乡农民藏香专业合作社,扩大藏香生产规模。在此基础上,驻村工作队筹资3万元、县扶贫办筹资27万元为藏香合作社和农牧民购买价值30余万元的藏香原材料,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筹资40余万元为吞巴乡藏香合作社定制藏香包装盒、包装袋等,并成功注册“吞弥圣香”“罗布仁青古藏香”“吞米真诚古香”“吞芭菻”等多个藏香商标,提高吞达村藏香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这些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开展,直接惠及村民增收,村民不仅可以就地解决增收难题,而且许多贫困户通过吃上旅游饭,彻底摘掉了贫困帽。
4年来,吞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7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53.91万元,旅游业成为吞巴村支柱产业,村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4760.34元增加到2016的1.1万余元。吞达村19户精准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
现在,走进吞达村,全村特色民居林立、产业兴旺,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精准脱贫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