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发展生态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综述
图为气势恢宏的墨脱县果果塘雅鲁藏布江蛇形大拐弯。
图为美丽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一角。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沉睡中的巴嘎村时,美丽的古乡湖宛如一块上好的蓝宝石秀美静谧。透过湖畔仁青家庭旅馆的窗户向外望去,远山松柏入云、雪峰皑皑,近处芳草鲜美、绿意葱茏,仿佛跌落人间的仙境。
虽然是早晨,但仁青家庭旅馆的院子里早已停满了旅游大巴,借助318国道最美景观大道和岗云杉等区域资源优势,这里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超过300人次,年均收入可达240万元。仁青家庭旅馆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其他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旅馆每年用4万多元来帮扶贫困户。
这种由能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扶贫模式,已成为林芝市乃至全区行业的典型。
近年来,林芝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把发展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生态人文环境,为贫困人口提供创业、就业、增收平台,努力实现群众脱贫致富,使生态旅游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产业建设强基础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林芝市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向资源要效益,让扶贫更“给力”。
按照“一村一品一特一组织”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标准,完成了巴宜区罗布村、米林县才召村、工布江达县拉如村、波密县朱西村、朗县卓村、察隅县目若村、墨脱县德兴村等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建设,有效激活了乡村各类资源,为发挥生态旅游带动功能奠定了基础。
在激活本土资源的同时,林芝市还注重创新推动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在林芝旅游,无论何时打开手机,都会有名为“林芝智慧旅游”的免费无线网络供游客使用。这是自2016年以来,林芝市率先在全区开展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工程。该平台自试运营以来,采集全市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数据6000余条、商户数据450多个,为试点区农户对接林下资源粗加工、农副产品销售等信息370余次;为农牧民家庭旅馆吸引客源20696人,实现旅游收入296.57余万元。
扶贫更需扶志,“输血”还需“造血”。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旅游人才队伍,林芝市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要求,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依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旅游扶贫工作思路,2016年至今,全市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累计达6000人次,实现人均增收5800元。截至目前,全市家庭旅馆达到570家(其中星级家庭旅馆16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28万人,带动社会就业4.2万余人,为提高全市旅游业服务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夯实了人才基础。
旅游市场千变万化,为使群众更加坚定“走绿色发展路、吃‘生态旅游饭’,念好脱贫致富路经”的信心和决心,林芝市持续加大惠民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巴松错风景旅游区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的实际,将精品景区项目承包给农牧民施工队,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在重点景区如大峡谷入口处景区、南伊沟景区、巴松错、卡定沟、鲁朗景区、措木及日等,分别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切块建立“旅游惠民资金”,并提供乡村旅游保洁和景区厕所保洁员岗位150个,更好地解决群众依托景区参与旅游经营实现快速增收的渠道。
因地制宜出成效
富集的资源、秀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林芝最大的特色,也是林芝最大的优势。为此,林芝市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
——依托景区型发展乡村旅游模式。波密县巴嘎村利用毗邻318国道和古乡湖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家庭旅馆产业,充分调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充分阐释乡村风俗风情,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式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对比,依托景区之势,走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依托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保留有西藏旧贵族遗址“桑杰庄园”(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为此,该村十分注重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并把丰富多彩、原汁原味的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等融入旅游之中。目前,借助家庭旅馆、响箭、马匹出租、工布服饰出租、土特产品出售等项目,该村有49户群众开办了家庭旅馆,设床位1020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自2016年至目前,共接待旅客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500余万元,平均每户旅游收入10万余元。
——依托节庆型发展乡村旅游模式。“桃花旅游文化节”“黄牡丹藏医药旅游文化节”“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可谓是林芝旅游产业的三张“金名片”。近年来,随着此类节日热度的不断升温,慕名前来林芝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为此,林芝市紧紧抓住节庆的东风,将节庆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项目包装、旅游规划、产品打造、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强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嘎拉桃花村为例,今年“桃花节”期间该村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全村人吃上了“旅游饭”,曾经不知名的小山村成了声名远播的“明星村”。
——依托信息化型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坐落于著名景区巴松错湖畔的结巴村,曾经是一个靠天吃饭、生活徘徊在温饱线上的牧业村,守着巴松错景区这块不可估量的宝藏却吃不上“旅游饭”,是结巴村人几十年来的心病。近年来,随着巴松错景区开展5A级景区创建工作,结巴村人昔日的盼望渐渐变成了现实。依托区域优势和信息化建设契机,结巴村被林芝市确定为智慧旅游乡村信息化建设重点试点乡村,并在其帮助下建设了智慧旅游信息平台,用来推销家庭旅馆、销售农特产品、引流客源。自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通以来,累计为农牧民家庭旅馆吸引客源2.0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6万多元。
未雨绸缪保发展
“全国最受欢迎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今年1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0.79万人次,同比增长29.08%;旅游总收入实现18.13亿元,同比增长30.86%;年接待能力达到780万人次,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就业农牧民群众1358户8183人次……
一项项荣誉、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林芝市旅游扶贫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辉煌成绩。
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成就将来。但奋斗,还需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为此,林芝市从历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中,不断总结发展思路和宝贵经验,瞄准林芝旅游产业最大的困难、短板和瓶颈,结合“十三五”规划目标,提出旅游产业“2345”发展思路,瞄准国际生态旅游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两个目标,推进旅游业从单一观光游向复合消费游转变、从纯粹山水游向多彩文化游转变、从粗放低效游向精细高效游转变等“三个转变”,力争将生态旅游业打造成为林芝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旅游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大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农家乐厕所整体改造;提高游客运输组织能力,优化旅游旺季和重点客源市(地)航班配置;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旅游集散网络;依托318国道、306省道、滇藏新通道、波墨公路等主干道沿线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观景台(点)、旅游厕所、休息营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延长自驾车游客停留时间。
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加强“两节加一季”节庆营销和线上线下市场宣传,进一步提升“人间净地·醉美林芝”旅游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和林芝智慧旅游平台,不断提高全域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林芝旅游体验。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和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展当地居民旅游相关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共建旅游、全民参与旅游、全民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强化“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十三五”时期,林芝市将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强化工作举措,不断扩大和巩固旅游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的作用,为林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