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县曲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
康布热,藏语意为“桃花源”,是米林县丹娘乡一个美丽的村落。
金秋十月,“桃花源”里虽然已经没有了桃花烂漫的模样,但却是另一番杨柳依依、绿水淙淙、草莓红透的美景。
村党支部书记曲珍,正在自家温室大棚里教村民央金采摘草莓。“草莓不耐压,要想让草莓卖相好,采下来就要轻轻放进小纸箱里。采摘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扯断草莓株,这样以后还能结出更多果实呢。”曲珍耐心地对央金说。
草莓的鲜红色经过地膜的反射映在两位阿佳的脸上,格外美丽。
“书记啦种草莓的技术一流,跟着她学,我家的草莓今年长得特别好,已经卖了4000多块钱了。”央金笑着夸赞曲珍。
在康布热村,提起曲珍,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作为村党支部书记,22年前她带领全村人从日照时间只有半天的深山沟搬到了雅鲁藏布江畔的“桃花源”,组织群众采松茸、种核桃,发展藏香猪养殖合作社,使康布热村从刚搬迁时没有地、没有优势、没有基础设施的“三无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曲珍是珞巴族,嫁给了一位藏族汉子。夫妻俩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在她的带动下,康布热村已经有好几户珞巴族和藏族结合的民族团结家庭。她还经常关心驻村干部和附近打工的外来人员,想尽办法为各族同胞排忧解难,把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在“桃花源”康布热村尽情谱写。曲珍说:“做好这些工作,是总书记的嘱托。”
“总书记亲切接见过我”
曲珍的人生经历,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曲珍想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珞巴人民的关心关爱,历历在目。
1982年,她到北京参加共青团团员代表大会,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99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曲珍作为先进个人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2014年9月,她又作为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回想起总书记的接见,曲珍激动不已:“当我看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时候,心跳得特别快。总书记走到我面前,和我亲切握手,微笑着说:‘你好!’作为一个在旧西藏被人看不起的珞巴人,在新社会能受到总书记的接见,我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藏、汉、门巴、珞巴等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这样真的特别好!”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说过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曲珍的心里。多年来曲珍一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民族团结的领路人。
曲珍和丈夫结婚后,夫妻二人从来没有红过脸,齐心协力把三个女儿培养成了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并时刻教育上小学的小儿子要好好学习,团结同学。现如今,曲珍靠着种草莓每年至少有7000余元收入,丈夫则开起了旅游车,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两人将民族团结小家庭经营得红红火火。
为了提高村里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她联合驻村工作队,开展集中宣讲,还组织大家观看《新旧西藏对比》《民族团结一家亲》及各类教育片、反腐警示片等,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为民宗旨和政治敏锐性、廉洁自律自觉性。
她经常对村里的贫困群众说:“等靠要,一辈子都会穷。现在捡松茸也可以卖钱,去工地上干活也有收入,每天积累起来,很快就会摆脱贫困。只要自己努力,再加上党和国家的帮扶,没有富不起来的。”
带领乡亲们挪“穷窝”
曲珍所在的村,原本不叫康布热村,村址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而是在离康布热村几十公里远的深山老林里。那里耕地很少,还都是坡地。
由于村子四面环山,长久以来,祖祖辈辈最大的苦恼就是每天十点才能见到太阳,等吃过早饭,再走好几里山路到自家的地里,日头早已偏过了头顶,留给大家干农活的时间就更少了。下午不到六点,日头已然西沉,即使活没干完也只能趁着天边最后一丝亮光回家,要不然可能会遇上野兽。
如此短的劳动时间,再加上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使得这里积贫积弱,生产生活发展远远落后于别的村子。
过去,“不要像珞巴人一样吃饭,不要像珞巴人一样喝酒,更不要像珞巴人一样烤火”的讥讽,就像一根针,深深刺痛着当时还年幼的曲珍。
1962年出生的曲珍很小就加入了共青团,1982年还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去北京参加了共青团团员代表大会,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短暂的北京之旅,极大地开阔了曲珍的眼界,不仅让她见识到了祖国的辽阔和首都的繁华,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家乡与其它地方的差距,更是在曲珍心里埋下了靠双手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种子。
从北京一回来,她便给乡亲们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讲米林县其他村子、其他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村民们的眼睛里燃起向往幸福生活的亮光。
1993年,曲珍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外出办事的次数多了起来。从村里到县城的路要走两天,去别的地方就更远了,曲珍紧紧抓住每一次外出办事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观察途经城市、农村在脱贫致富方面的好做法,期待有朝一日能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
1997年,曲珍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民们选择曲珍的理由是,“去过北京、见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见多识广”“有想法”。
书记主任“一肩挑”,曲珍深感责任重大,回想起自己讲述北京的繁华、讲述其他民族的好日子时,乡亲们那渴望的目光,曲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看中了山下鲁霞村附近的大片空地,想让大家全部都搬到那里去。
草木情深,故土难离。搬迁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因此,在搬迁之前,她就反复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并通过丹娘乡政府和邻近村庄进行反复协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治区民宗委和时任丹娘乡领导的帮助下、在邻近村子的接纳与理解下,曲珍终于成功地带领全村人搬迁至鲁霞村附近。
搬下来时,这里的大片野桃树正开得繁花似锦,美得令人心醉,大家便给村子取名叫做“康布热(桃花源)”,由此,山沟里搬下来的珞巴人开始在桃花源里尽情书写新生活的篇章。
不忘总书记的嘱托
说是一个村,但其实整个康布热村一共只有10户人家,村里人口少、而且多数是妇女儿童,劳动力严重缺乏,村民无法外出打工,收入来源少。因此,如何增加乡亲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成了曲珍日思夜想的问题。
2011年,自治区强基惠民活动开展后,曲珍和村“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队员携起手来,共同为康布热村谋发展、找路子、想点子,多方争取,为村里引进了核桃种植项目。
常言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得九年”。作为搬迁下来的村子,土地本就非常有限,因此当群众得知核桃挂果要9年之久时,都有些不情愿,200多亩项目用地一时无法解决。
曲珍苦口婆心地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种核桃树就像育人一样,要花费时间悉心培养。往长远了想,就算我们收不到核桃,我们的子孙也能收到啊,就当是留给他们的一笔财富,一片绿色的希望!”
听了曲珍一席话,又想到她多年来为村里做的一切,乡亲们逐渐理解了,纷纷把土地让出来种核桃苗,并积极参与到苗木栽种的工作中。
看到乡亲们思想上的转变,曲珍的内心在感动之余乐开了花,天天去地里和大家劳动,饿了就一起吃饼子,渴了就喝碗酥油茶,累了就和乡亲们拉拉家常解解乏。她坚持每天步行一小时,到核桃种植基地去查看种苗成活情况,简直把核桃苗当成“宝贝”在养。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当记者再次走进核桃种植基地时,这里的核桃苗已近两米高,郁郁葱葱,仿佛能看到果实挂满了枝头。
从搬下来到2013年年底,康布热村村民的饮用水一直都是山里流下来的溪水,看着虽然清澈,实际上水质却很差,还夹杂着上游流下来的牛、羊、狗的粪便,村民们时刻有感染包虫病的风险。为此,曲珍积极争取到51万余元资金,用于改造饮水工程,修建了蓄水池,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使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2016年,康布热村藏香猪养殖合作社建成后,曲珍又一门心思地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合作社里,她不仅向技术员认真学习养殖相关知识,还制定了管理制度,安排村民两户为一组轮流喂猪,增强大家集体意识,使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今年,曲珍又和驻村干部为村里争取到了温室大棚草莓种植项目,带领村里的妇女种起了草莓,如今靠着卖草莓,种植户们每年至少又增加了5000余元收入。
……
年龄55岁,党龄24年,和康布热村的乡亲们一起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曲珍早已把民族团结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没有团结,啥事儿都干不了,有了团结,啥事儿都好办。只有团结,才能稳定,只有团结,我们各民族才能共同进步,繁荣发展!”曲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