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献礼建党99周年

时间:2020年08月06日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背景色:

2020年6月29日至7月6日人民日报陆续刊登了人民论坛(写在“七一”之际)专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防疫和经济建设任重道远的特殊时期,锤炼初心使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本期我们形成《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献礼建党99周年》专题推送。

---编者

“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论坛)

——写在“七一”之际①


“牢记初心使命,决胜全面小康”。“七一”来临之际,各地基层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锤炼初心使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员干部日新又新的终生课题、不可懈怠的政治责任。坚持学习教育和行动实践相结合,短期淬火与长期磨砺相结合,必能补足信仰之钙,打好信念之铁,炼出意志之钢。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共产党人而言,是统摄思想、指引行动的政治灵魂,是激扬正气、富有朝气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把牢理想信念这个人生“总开关”、价值“定盘星”,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永葆本色,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思想灵魂上的自我革命,通过党性修养上固本开新、思想认识上激浊扬清,让不忘初心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更加坚定。

当前,第一批单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满一周年,最大变化是什么?于外在看,是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为之一振。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面前,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先锋模范作用,生动展现人民至上、为民担当的政治本色。内向审视,主题教育助推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精进提升,初心和使命在内心深处铸牢、在思想深处扎根。守初心没有完成时,励恒心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全党同志必须持之以恒修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修课、常修课,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校准航向的舵,不断焕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增进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有人说得好,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启明星、引航灯,也是我们抗御任何风险挑战、战胜任何问题困难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当前,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重、矛盾风险挑战多、形势环境变化复杂。我们要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排除万难、赢得主动,更加需要依靠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健梦想之志、凝聚奋斗之力、开拓胜利之路。

“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从照亮暗夜的星星之火,到矢志复兴的大国砥柱,如果把百年来我们党走过的奋斗征程浓缩成一句话,那一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颗信仰的种子,每一个党组织都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新时代的党性之光必将普照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6月29日第04版)

作者:李斌


“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人民论坛)

——写在“七一”之际②


“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重点,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近日,全球抗疫公益短片《2020使用说明书》一经上线播出就引发热烈反响。在这背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态度、中国行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人士所认同和赞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翻看中国战疫答卷,“不惜一切代价”,既是铿锵有力的承诺,更是坚定不移的行动。从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抢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不计代价;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千万人口的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由医保和财政报销所有治疗费用,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为阻止疫情扩散,全国延长春节假期、一些企业停工停产……疫情暴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人民生命和经济利益之间果断抉择,宁可一段时间内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坚决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选择,义无反顾、不计成本的选择。

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资源,团结合作,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负面影响。”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前所未有地采取大规模隔离措施,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医疗救治,短期来看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正如世人所见证的,中国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高达94.3%,甚至超过了病毒性肺炎的平均治愈率。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正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巨大胜利。

“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宣示源于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切的为民情怀,这样的底气来自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紧密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情况复杂、情形危急的大流行病,人民最首要的利益便是生命权和健康权。从第一时间明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到数次强调要“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从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到惕励党员干部“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疫情防控斗争的价值坐标和行动遵循。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不计成本、不遗余力,不忘初心、不懈奋斗,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加彰显。

“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回望来路,从抵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抗击疟疾、非典等重大疫情,从推行改革开放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政治追求。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动人民,我们就能汇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6月30日第04版)

作者:何娟


“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人民论坛)

——写在“七一”之际③


“一刻不能停步,一天不能耽误!”云南怒江打响“百日攻坚战”,一批批背包工作队翻山越岭,进村蹲点;甘肃临夏的扶贫干部挨家挨户看羊圈、发补贴、盯防疫,一刻也不停歇,只为把脱贫进度赶出来;四川凉山把脱贫攻坚任务细化成18个专项行动,齐头并进狠抓落实……“七一”之际,全国各地党员干部铆足一股劲,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锋,以实干实绩向党的生日献礼。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牵动着全党全国的目光。不久前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最牵挂的始终是困难群众,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份情结,彰显出坚定的人民立场、真切的为民情怀,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历史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解决8亿多人温饱问题,到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在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上。不落一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意味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实现,意味着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深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的郑重承诺,见证中国共产党言出必行、重信践诺、说到做到的政治品格。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各地脱贫实践表明,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有力有效的。截止到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只有激发“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的蓬勃干劲,砥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才能在决战决胜中交出优异答卷。特别是挂牌督战地区,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下半年最重要的工作,下硬功夫完成好硬任务,并确保脱贫质量且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

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脱贫攻坚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小康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奋进新时代,一定能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开辟崭新征程。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03日   第 04 版)

作者:邹翔


“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人民论坛)

——写在“七一”之际④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谷文昌誓言“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孔繁森“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张富清“哪里有困难,哪里条件艰苦,我就去哪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无数共产党人谨守为民宗旨,把汗水挥洒在山川大地,把政绩刻印在老百姓心底,以“忘我”付出实现了“大我”追求,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新时代推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路径。在建党纪念日激扬初心使命、凝聚奋斗力量,就要坚定“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的政治定力,校准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切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

不慕虚荣,映照共产党人的权力观。为政者贪慕虚荣,不仅难以谋大业、成大事,还可能因为权力观的扭曲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图的是造福百姓,为的是家国兴旺。党章庄严宣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情形,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民谋利,都应该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不务虚功,标注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关键在一个“实”字。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祖祖辈辈一贫如洗到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党带领人民务实奋斗、苦干实干。“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生命”渠,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名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放眼当下,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在抓“六稳”促“六保”的第一线,都需要我们坚持干实事求实效,用行动用实绩来书写远大理想。

不图虚名,检验共产党人的事业观。为党和人民做事,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不是轻飘飘的浮名。身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却给自己订立了七条治学与处事原则: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这七条自律条款,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无数事实表明,作秀、取宠、讨巧换来的只会是徒有虚名。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实事,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由衷夸赞和信任支持。

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正是“党员”二字的分量所在、职责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摆在中国面前的艰难险阻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为人民做事,就一定能在新时代赶考中创造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06日   第 04 版)

作者:桂从路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