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管理团队从建章立制做起 从点点滴滴奉献
建章立制,顾名思义就是:建立章程,定立制度。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过程中,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管理团队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信念,用最大的热情、最诚的真情、最暖的温情,将首都北京最先进的理念带到拉萨,从建章立制的每个细节做起,从各自岗位的点点滴滴奉献,促进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舍小家为大家,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管理团队用行动为团结美丽健康幸福新拉萨建设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建章立制推进规范化运作
2017年6月14日下午4时,谈起其承担的医务处工作概念,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管理团队成员、现任市人民医院医务处主任的刘冲给记者写下了4个字:“医”“教”“研”“防”。具体而言,就是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不难发现,这几乎涵盖了一所医院的方方面面。国家制定的三级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中的442款内容,其中303款由刘冲所在的医务处负责。2016年7月份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后,刘冲很快开始了为建章立制环节调研查访的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在骨科病房的见闻,“在骨科病房,当时有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换药,大夫的头顶居然飞着一只苍蝇,这样的诊疗环境能达标吗?”刘冲告诉记者,就是这样的一次经历,让他和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管理团队更加坚定了建立规范制度的信心和决心。自此,整制度、抓落实,成为刘冲的重要工作,在他的带动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建立起了以“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医务处主管监督、院级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内容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在医务处的书柜里,摆放着《医疗管理专业相关制度2017版》《医疗工作制度第二分册2017版》《医学检验操作技术规范第六分册第一版》……呈现在眼前的这30余册规范制度仅仅是刘冲的部分工作成果,百万字的文字更是让记者对眼前这个瘦小的医生肃然起敬。
刚到拉萨市人民医院之初,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田昕参加医院早上交班会议就发现,各科室都有需要院领导研提的事项,因为缺乏事先准备和规范的会议记录,难免导致部分决策上的不科学,“以前早上交接班各科室都有需要研究提交的事项,你一言、我一语,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田昕告诉记者,事实上,因为缺乏规范记录常常导致不少决策事项很难执行下去,医院内部整体运行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现状,卫生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班毕业的田昕很快找到对策,制定出台了《医院行文管理规定》和《院长办公会制度》两项内部协调决策执行管理规范。这两项规范规定,由各科室事先填写“事项申请单”,列出申请事项和理由,提交办公室,由办公室统一登记编号并录入“院办行文转单登记本”追踪申请事项走向。办公室根据“事项申请单”列出事项内容转批给相关科室,由相关科室研究提出意见,办公室再综合科室意见提交给相关医院主管院长给出批示批复意见进行最终决策。操作过程中,办公室同时根据“三重一大”原则对申请事项归类,科室之间可以协调解决的申请事项最终在相互配合中得以完善处理,需要提交院长办公会决策的事项每周都会事先提交,从而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科学高效。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参与院长办公会、做好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最终成为有据可查的决策制度规范,并监督相关部门限期完成。不仅如此,会议纪要以简报形式公开,发送到每个科室,进行院务公开,让每个科室和全体医务工作人员都参与医院决策,共同参与到医院管理中来。“我来了后建立的这些制度目前已经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推广开来,现在每天早上交接班仅用十几分钟,同时决定几件事项,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和医院运行效率,临床和职能部门满意度都显著提高。”田昕说道。
医院制度化建设,促进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管理水平提升增进的是内涵,最终的受益者是患者。
带好队伍发挥团队集体优势
宋丽红来自北京地坛医院,现任拉萨市人民医院院感科主任,从医8年的她,对于西藏是有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的,而在面对“建院57年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居然没有设立专业院感科”的实际,还是多少让宋丽红感觉有些不可思议。院感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简称,络绎不绝的病患、随时进行的手术、纷繁复杂的伤口……如果感染管理不到位,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看到眼前的一切,宋丽红暗自下定决心:先从建立拉萨市人民医院院感管理组织体系做起。“我们先组织全院医护人员的院感管理培训,再针对重点科室进行培训,首先就是要提高所有人对于医院感染防控重要程度的认知,让院感监测成为常态。”宋丽红告诉记者。自此,抓院感、带队伍、重实效,都成为宋丽红援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萨市人民医院院感科医生赵凤彩告诉记者:“之前,在新生儿病房,总有不少家属前来探视,事实上,这对于感染控制是非常不利的。在宋医生的带动下,我们就从这些小小细节做起,逐步建立起了规范院感管理制度,形成了常态化。”在医院的手术室,院感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出现创口感染,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在宋丽红的带动下,市人民医院每台手术的感染防控都做到了最好,“无论是清洗、消毒,还是术前、术后的点滴细节,感染防控已经成为全体医护人员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赵凤彩告诉记者。
拉萨市人民医院护理部管理着120余名护士,服务着324张床位的病人。北京佑安医院护理部的张莉莉来到拉萨后,看到市人民医院设施落后、人员不整、制度欠缺的现状,这让她感觉很不好,甚至比高原反应还要让人难受。“巡查病房的时候,居然见到有患者家属在楼道里遛狗,这些在北京的现代化医院是绝对不能出现的!”聊起这些时,张莉莉印象深刻。尽快规范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护理环节,成为摆在张莉莉面前的最现实问题。自此,以岗前培训、考试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拉萨市人民医院护理质控制度开始尝试,“我们成立了护理质控委员会,下设质控组、教学组、操作组等,通过实践和教学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人才梯队。目前,已经有38人列入了骨干护士人才库,为提升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护理水平奠定了扎实基础。”张莉莉告诉记者,今年,拉萨市人民医院护理科研项目也即将启动。
发挥团队优势,凝聚起大家共同的智慧,发挥调动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是推动医院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家庭理解支持构筑有力后盾
来到西藏前,张莉莉内心还在困惑:“之前都是医生在援藏,护士也可以去援藏吗?”2016年5月26日,她接到北京佑安医院领导的援藏报名通知,在和父母和爱人商量后,张莉莉决定去西藏。此时,距离儿子参加中考仅仅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原本计划瞒着孩子的张莉莉,在爱人的劝说下还是将援藏的事儿告诉了孩子,儿子听说妈妈要离开的消息后,情绪还是产生了波动,以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只能进了北京的一家私立学校。对于这些,张莉莉也很着急,但对于援藏的决定,她知道:一定是要做出些牺牲的。“出发前,儿子还在收集关于高原反应应急处置的资料,希望妈妈能早日适应高原气候。”说起这些时,张莉莉还是有些心痛。近一年时间在市人民医院忙于工作的张莉莉,甚至忘却了给父母“至少每周一次电话”的承诺,直到有一天,在电话中听到70岁的父亲用微弱的声音说“我和你妈都挺好,没事儿的,你别挂念……”此时,张莉莉心头猛然有个不好的预感,立即拨通了爱人的电话。当张莉莉的爱人赶回去时才发现,同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两口都已经躺在了地上!“母亲先发的病,父亲想背着她去医院,结果刚背起来自己也倒下了!老两口连饭都没吃上,甚至无法起身开门,更别说去医院了......”跟记者聊起这些时,张莉莉已经泣不成声,这一幕幕,让记者想起了央视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吗?》,当电视画面与现实人物交集时,我们甚至无法拒绝内心的感动。2017年7月援藏期满,从医24年的张莉莉再次做出了一个决定,她准备再留藏工作一年,对于家人的歉疚,她决心用更加优异的援藏成绩来补救!
现年30岁的田昕是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中年龄最小的,也是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管理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博士研究生。2017年初,田昕刚结婚,他的妻子同样是来自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护士长。记者了解到,田昕的新婚妻子已经怀孕,在即将收获为人父喜悦的时刻,田昕却因为援藏不能守护在妻子身边照顾她。田昕认为:自己援藏不能只计算牺牲,更多的则是收获,“我和爱人是在我援藏前夕开始恋爱,之所以这么快结婚,也是因为觉得我们可以禁得住西藏和北京之间距离的考验,所以我更想感谢援藏的经历。”2017年5月份,拉萨市人民医院举办护理管理暨危重症护理培训班,田昕动员新婚妻子发挥专长前来讲课,“因为高原反应严重,她是全程吸氧,坚持完成了讲课。”谈起这些,田昕觉得,能发挥资源优势给拉萨带来更多优质诊疗技术,惠及更多的病人,做些牺牲也是值得的。此外,田昕的父母身体不太好,他的父亲在他援藏期间做了手术,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田昕的母亲常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身体一直欠佳,胆囊也需要择期手术。当然,这些都要等田昕援藏任务完成后再进行。远在西藏的田昕,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始终萦绕于心,“父母和妻子都支持我的援藏工作,他们就是我的强有力后盾,使我在援藏期间收获很多。”
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让援藏医生心里都装着温暖,尽管北京和拉萨千里之遥,但强有力的后盾始终激励着援藏医生无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