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受援工作回顾
当历史的脚步踏进21世纪时,随着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进一步落实,西藏民族学院(以下简称西藏民院)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大好时机。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确定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天津大学等5所高校对口援助西藏民院;同年10月,全国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技发展中心、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学生体协等11个教育部直属单位对口支援包括西藏民院在内的西藏3所高校;2007年1月,教育部在全国对口援藏工作会议上,又增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4所高校对口支援西藏民院。在全国重点高校、有关出版社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援下,西藏民院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迈出了在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积极落实政策 加紧硬件建设
全国重点高校和有关教育机构支援西藏民院教育工作启动以来,西藏民院站在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利用中央和国家的优惠政策,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从政策落实到计划制定,从机构设置到人员安排,群策群力,上下齐心,努力做好教育受援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着力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推动上层次、上水平的内涵式发展。2002年下半年,西藏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教育受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受援工作办公室。随后的六年内,为使受援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学校的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多次主动访问各援藏高校,在“支援总体目标”、“支援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措施”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书》,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共同培养学生等方面的援助工作全面铺开。
——厦门大学为西藏民院提供12万元专款,建成了2个可容纳百余人的投影教室,并且将远程教育列入援藏项目之一,在西藏民院建立了厦门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点,使西藏民院的学生能够直接接受厦门大学教师的远程教学。
——中山大学援助60万元,为西藏民院建成档案综合实验室,并分两批赠送了5000余册图书资料和40台计算机。
——复旦大学赠送了1000余册专业图书资料和一批新闻实验设备,使西藏民院刚刚成立的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验中心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在该中心可进行电视新闻“采、编、播”等实践。
——天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一批教学资料也相继到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老师在援藏教师黄忠敬的倡导下发起了一次自发图书捐赠活动,向西藏民院教育学院捐赠图书200余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西藏民院带来了12000册图书和50万元语音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资金,并且决定每年向西藏民院赠送相当数量的教材和10万元的教学设备专项资金,并达成每年为西藏民院资助出版2部学术专著协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向西藏民院图书馆捐赠外文图书资料1000余册,并援建“外文文献资料室”。
……
援助高校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硬件设备的陆续到位,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迅速提升,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实现了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还使西藏民院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得到了更新和改进。
坚持“引进来”“送出去” 创新受援机制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近几年来,西藏民院先后迎来了援助高校派遣来40余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援藏教师。为保证援藏教师们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安心工作,西藏民院本着“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的原则,注意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优势,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最大努力落实好他们的待遇。除了请援藏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外,学校各二级院系的主管领导还常常与他们座谈交流,邀请他们参加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倾听他们关于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意见,部分援藏教师还担任二级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职务,共同参与二级院系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西藏民院不少二级院系还经常组织本院系教师与援藏教师举行交流座谈会,邀请援藏教师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和学术报告会。
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开始以来,西藏民院先后接受了9名援藏教师来校工作。他们在西藏民院工作期间,能够从民族团结和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认识援教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自己当成西藏民院的一员,满怀着对西藏人民的深厚感情,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开拓学术视野,西藏民院还利用援教平台,经常邀请对口支援高校的一流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如,200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高钢、陈力丹、郑保卫、蔡雯、杨保军、胡百精等著名学者汇聚西藏民院,举办“新闻学高端研讨班”。2008年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中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博士尹小俭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谢安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潘德荣教授,以及该校哲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晓林教授等先后来到西藏民院,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
西藏民院在教育受援工作上不仅积极地 “迎进来”,还努力探索“送出去”的有效办法。几年来,学校已经有近20位青年教师考取了对口援助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先后有30余名教师到对口援助单位进修或作访问学者。2007年至2008年6月,西藏民院先后有近30人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到对口援助单位学习提高,8名中层干部到对口援助单位挂职锻炼。各对口援助学校非常重视西藏民院教师的培训和学历提高,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并提供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西藏民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院、医学系等一些二级院系还积极拓宽受援渠道,创新受援模式,定期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对口援助单位就读。自2004年以来,学校相继选派近300名优秀本科学生前往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援助高校相关专业跟班学习一年或半年。
今年9月15日,西藏民院将迎来建校50周年华诞。我们将继续发挥教育援藏的历史机遇,并以此为动力,努力拓宽和创新受援模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