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受援20周年工作综述
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是中央全国援藏重要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落实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翻开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新篇章。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教育部开始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决定由西南交通大学全面援助西藏大学。2002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了“内地一所高校或一个单位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的援助体系,确定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高教出版社对口支援西藏大学。2006年,《教育部 中央统战部 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教民〔2006〕8号)确定“十一五”期间,由西南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继续对口支援中央电大西藏学院。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支持西藏大学等西藏高等学校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同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组建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通知》(教高函〔2010〕24号),组建了由北京大学牵头,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协同工作的对口支援西藏大学高校团队,并讨论通过《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方案》,签订了《新一轮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协议》,全面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为西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西藏大学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以加强校际交流为基础,长效机制显著完善。1994年至今,各对口支援高校和单位先后选派400余人次进藏,深入学院、教师和学生当中调研,拟定学科发展规划。学校专门成立了受援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与各对口支援高校做好对接。校领导班子多次率团赴对口支援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洽谈对口支援有关事宜,确定援助方案和措施。特别是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对口支援高校团队与我校确立了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年度例会制度,就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并签订了一系列援助协议。通过广泛深入的校际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援助事项,进一步细化了援助措施。学校各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都签订了《西藏大学受援工作目标责任书》,指定专人负责受援工作,并制定了相关的受援工作规划,实现了对口支援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通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已建立起一套趋于成熟的对口支援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
(二)以落实对口支援协议为抓手,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1994年至2000年,西藏民族学院、天津师范专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济学院、北京音乐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北京经贸大学、四川联合大学、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共选派26名援藏教师支援学校教学工作。2001年至今,根据对口支援高校与我校签署的关于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合作协议,对口支援院校共接受我校访问学者6人、教师进修和干部挂职200余人次,同时选派300余名教师和优秀干部来我校承担教学、管理、科研、新校区建设工作。对口支援高校还选派高水平专家、学者到我校举办报告会、讲座等,拓展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交流。通过落实合作协议,为我校培养了一批能力强、用得上、留得住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师资后备力量,师资队伍显著提升。
(三)以创新培养模式为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口支援高校与我校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对口支援工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与西南交通大学首届联合培养的“1+2+1”本科生班在西南交通大学开班,西南交通大学、西藏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示范基地同时揭牌。2012年,联合培养班的第一批共计30名学生顺利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学习。联合培养本科生班的启动,标志着西南交通大学援藏工作过去主要从物质、师资等传统的“输血式”援助向联合培养藏区优秀人才“造血式与合作共赢式”援助的转变。2013年,我校与西南交通大学启动了城市规划专业的“1+3+1”培养模式。截至目前,西南交通大学接收我校40余名推免研究生;武汉大学与我校联合培养了40余名本科生,接收我校10余名推免研究生和近20名研究生交流学习;中央财经大学接收近10名推免研究生和50余名研究生交流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接收3名研究生交流学习。借助高校团队对口支援有利契机,学校与对口支援高校通过快速响应、创新模式、协同培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四)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学科结构显著优化。一是学位点建设。在“211工程”三期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过程中,以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多次来校对建设工作进行系统指导,直面存在问题,诚恳地提出科学的意见建议。2013年3月,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整体验收,同年7月,我校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14年实现了正式招生。另外,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帮助下,2014年我校获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点。在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帮助下,我校启动了会计学、公共管理、建筑与土木工程和3个专业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西藏班)项目。二是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筹建。2013年8月5日,俞正声主席在西藏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对西藏大学提出了“在培养人上有一定出路、在专业设置上有一定出路、真正为西藏发展脚踏实地地培养人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的殷切期望。为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调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经教育部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与西南交通大学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整合工学院和理学院现有工程技术类专业,2013年9月挂牌成立了“西藏大学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三是实验室建设。2013年在中央财经大学的帮助指导下,我校财经学院顺利完成金融综合模拟实验室的申报工作,获批建设经费175万元。2011年,西南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与我校经管学院签订了“西藏经济社会行为研究中心”共建协议,现已拨付了先期合作建设经费20万元。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选派多名实验中心教师到我校工学院,对相关专业培训实验人员和授课教师开展培训。通过对口支援高校的积极协助和指导,学校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学科布局更加优化,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五)以科研合作为切入点,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1994年以来,西南交通大学与我校共同申报了10余项省部级课题,课题经费近700万元;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与我校共同申报了4项科研课题;四川大学与我校合作完成了5项自治区级科技攻关项目,确定了7项新的合作课题。学校通过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努力发挥对口支援高校智力密集的优势和学校的地缘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与对口支援高校的科研合作,逐步建立起一支科研兴趣浓、协作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育科研队伍,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科研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六)以加强硬件建设为平台,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1994年以来,中央及对口支援高校和单位,尽其所能帮助学校加快硬件建设步伐,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2004年9月20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藏大学协议》在北京签订,学校成为自治区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财政部下拨3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智能交通实验室、医学综合实验室、艺术综合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藏药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外语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西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这批实验室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使用率高,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专业的蓬勃发展,在某些领域填补了我区高校实验室的空白。2011年5月,北京大学基金会联系中坤集团,为我校捐资500万元在北大成立了“北大—藏大对口支援基金”,用于支持我校建设“北大中坤专家楼”。2012年12月,“北大中坤专家楼”正式竣工,极大改善了我校专家教授的住宿和生活条件。自2001年以来,各对口支援高校陆续为学校捐赠近2万余册图书资料,300余台电脑、20台笔记本电脑,1套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软件系统及40万条资源库资源,315门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以及大量实验教学用器材,为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是中央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第20个年头。二十年筚路蓝缕,二十年砥砺前行。8月26日中央召开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全面总结部署对口援藏工作,俞正声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心关怀。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为学校做好下一步的对口支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动力。学校将学习领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统一到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要求上来,改革创新、扎实工作,以新一轮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为契机,以建设“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借外力,用内力,重合力,在受援中不断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