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打“组合拳”、念“紧箍咒”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以来,拉萨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的目标,针对11237户44162人贫困人口,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分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分类施策,提出“以业脱贫、以迁脱贫、以补脱贫、以保脱贫、以助脱贫”的“六脱”工程,分解任务,挂图作战,凝心聚力、砥砺真干,帮助困群众“换穷业”“挪穷窝”“拔穷根”。截至目前,全市投入资金17.05亿元,经初步核算,已有16389人越过了贫困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是“换穷业”,产业扶贫综合效益高。依托水、土壤、空气无污染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全市已梳理产业项目107个,总投资29亿元,截至目前,投入资金2亿元,开工建设24个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无公害素材、藏药材、优质饲草种植,藏鸡、藏香猪养殖,饮品、饰品深加工等产业,以业脱贫成效明显。同时,乡村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生态观光游等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城关区净土健康产业公司主动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大力吸纳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300—2800元,今年上半年已带动27户48人脱贫致富。柳梧新区投资8000万元新建的达东村扶贫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年接待游客将达15万人次以上,可实现经济收入达到3000万元,可带动达东村全部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整村脱贫。
二是“挪穷窝”,易地搬迁群众反响好。按照“实施一个搬迁新村,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奔小康”的要求,力争实现搬迁村“曲径通幽、错落有致、村容整洁”。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衣领一地扶贫搬迁去,以县(区)为单位制定搬迁规划,统筹阿红新村布局、民居设计、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精准识别搬迁人口,抓好试点示范,先易后难,为精准搬迁提供科学依据,有序组织实施。2016年全市集中搬迁安置2048户8000人,开工建设19个安置点。截至目前,19个安置点已经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6亿元,完成投资2.853亿元。今年7月份曲水县184户712人贫困群众已搬进新建的集中安置房,成为我区第一批异地扶贫搬迁受益人。按照既定计划,我市8、9、10、11每个月都将有搬迁群众在新的安置房入住,12月底前800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将全部完成易地搬迁。
三是“拔穷根”,扶贫扶智造血功能强。针对部分群众满足于上级发救济、发实物,满足于上级“输血”,对脱贫致富没有主动性,不愿“造血”,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现状,全市坚持扶贫先扶智,想方设法,因势利导,加强宣传,提振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树立脱贫标兵、致富能手等,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从骨子里挖掉“病根”,摒弃“等靠要”消极思想,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自主脱贫可贵”的风尚,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以就业、增收为目的,精心制作培训项目,积极了开展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免费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推动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今年共举办培训班42期,培训4652人,培训后实现就业3926人,则不敢收400多万元。城关区纳金乡琼卓玛,家境困难,丈夫常年生病卧床,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被列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工作人员做思想工作,琼卓玛参加了贫困群众免费创业培训,凭学到的创业技能,开了馒头店和商店,现在纯收入一天400—500元不等,成为智力扶贫受益人。
四是常念“紧箍咒”,脱贫责任得到真落实。拉萨市把县(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切实发挥好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细化实化精化政策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督促市直部门积极衔接,出台行业扶贫规划,把握进度、落实措施。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推动驻村工作队下沉力量,主动融担当,争做脱贫攻坚“管道”和“尖兵”。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调动上下内外、直接间接力量,实干为先,不说虚话,不做虚功。按照《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建立了“月点评、季通报”精准脱贫调度机制,完善了月跟进、季汇总、半年推进、年终总结督促机制,队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及时纠偏、及时解决,调动各级党委、政府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