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念好脱贫攻坚“准”字经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今年以来,阿里地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地区脱贫攻坚系列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陈全国书记、洛桑江村主席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决战决胜的信心,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和务实管用的措施,按照“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部署要求,竭尽所能念好脱贫攻坚“准”字经,推动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抓思想提高,精准对标
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中,阿里地区坚持处理好“三种关系”,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确保了精准对标。一是坚持处理好思想与行动的关系。按照阿里地区精准脱贫“五年任务、四年完成”和易地搬迁“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总体部署,各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及其工作人员切实改变思维上的“小打小闹”,树立了谋长远、抓根本的思想;改变态度上的“时紧时松”,树立了抓持久、持久抓的思想;改变思想上的“利益至上”,树立了顾整体、重全局的思想;改变方法上的“零打碎敲”,树立了统筹资源、合力攻坚的思想。二是坚持处理好整合与攻坚的关系。整合是手段,攻坚是目的。阿里地区始终把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积极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分进合击,把拳头攥起来,打到要害部位,打到关键点上;坚持抱团帮扶、重点攻坚,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资金使用的“乘数效应”,加速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三是坚持处理好内力与外力的关系。阿里地区一方面激发内生动力,采取多种措施,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催生脱贫内力等多个环节上,做好引导指导,激发贫困群众向往过上富裕生活的内心愿望和改变现状的内在积极性,切实增强自力更生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外力,统筹推进国家政策、金融政策、援藏资金、社会帮扶向脱贫攻坚聚集,有效帮助贫困群众改变现状,实现脱贫致富。据统计,阿里地区明确到2019年,完成6779户、21419人的脱贫任务。即发展生产脱贫13827人、易地搬迁脱贫8175人、生态补偿脱贫5167人、发展教育脱贫300人、转移就业脱贫4380人、医疗救助脱贫520人、信贷扶持脱贫516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6948人。通过统筹以上八个方面累计达到39833人,其中有18414人重叠享受多个政策和措施。2016年计划超额完成自治区确定的813户、2984人的脱贫任务,实际完成1239户4304人脱贫。制定了《阿里地区“十三五”时期定点帮扶工作方案》,有34名地(厅)级干部、487名县(处)级干部纳入定点帮扶,全地区7县、37个乡(镇)141个村(居)、72座寺庙、33所学校和839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启动了“十企帮十村”活动,地区恒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阿里大酒店、神山营运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民营企业与10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专项行动。
二、抓方案完善,精准施策
坚持规划引领、分类精准施策,按照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部署和区党委“八个到位”“五个结合”的工作要求,结合阿里实际,积极建立“9+10”的政策措施体系。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吸纳中央和自治区最新政策,借鉴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总结工作开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管用措施,认真研究制定了“9+10”(“十三五”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生态脱贫、社会兜底、易地搬迁、教育脱贫、转移就业脱贫、健康救助、2016年易地搬迁等9个规划和干部结对认亲、扶贫产业资金分配、援藏资金筹措、金融政策落实、狮泉河镇“康乐新居”建设资金筹措、保安人员培训等10个具体工作方案)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并根据工作推动需要不断对规划再完善、再调整、再充实、再细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操作性、执行性。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根据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在现有“9+10”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调研谋划,建立健全了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体系,将项目、资金、措施体现到规划方案中,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刚性原则,使之真正成为指导阿里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
三、抓基础工作,精准发力
自去年以来,阿里地区把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基础性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可靠的支撑。一是搞好复核。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必先识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四看”“三公示”的具体要求,对贫困人口进行严格复核。坚持“该出的出,该进的进”的原则,按照人均纯收入统一测算方法,重新测算各县已录入的系统内外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找出并剔除不应纳入扶持范围的富裕户、中等户、一般户,将应纳入扶持范围的贫困人口进行补录。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对重新认定的贫困人口开展村级一榜公示、乡级二榜公示、县级审核和县级三榜公示。在重新认定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穷根”、“穷因”,尊重群众意愿,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要求,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办法。截至目前,阿里地区贫困人口信息系统共录入贫困人口6779户、21419人,完成系统外8610户32745人同步搬迁人员复核工作。二是用好政策。能否用好用活用足政策是检验各级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为使各级各部门学习吃透中央、自治区的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阿里地区专门成立了思想教育宣传引导组,对各县指挥部工作人员、乡镇主要领导和扶贫专干等开展相关政策培训,对政策一项一项单列、一项一项讲解,将政策的含义、界限真正吃透把握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用什么、怎么样才能用好,把政策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把政策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生态补偿政策方面,将落实护林员、监管员、野生动物保护员等生态保护专兼职岗位13599个,解决4551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教育脱贫政策方面,落实教育“三包”政策、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等,年内计划完成贫困户“两后生”12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转移就业政策方面,年内完成150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上半年累计培训贫困群众1061人次,完成转移就业40人;通过地区热电联产公司安排30名贫困群众跟班培训,成立地区保安公司,8月初开展300人的保安培训,每年从地直各单位门面房租金中划拨30%(约275.7万元)用于培训、人员日常管理及培训就业后人员部分工资;运输客运驾驶员、宾馆餐饮服务员、建筑用工、保洁员等岗位正在开发中。金融政策方面,落实涉农贷款余额12.9亿元,扶贫贴息贷款余额11.4亿元;“农牧户担保基金”到位担保基金1615万元,贷款余额4497万元;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7亿元,西藏农发行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贷款47050万元,拟向西藏农发行申请异地扶贫同步搬迁融资贷款196470万元;在自治区已明确整合涉农资金2.23亿元用于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涉农资金0.18亿元用于产业扶贫;拓展重大疾病保险、残疾保险、因病因伤死亡保险等,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商业保险范围,防止已脱贫群众因病因灾返贫。三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地县乡上下联动、政府部门左右沟通、政府与社会内外衔接协调联动扶贫机制,调动各方,汇聚力量,形成组织有力、目标同向、上下协调、共同推进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格局。地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深入调研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培育典型,为地委、行署当好参谋助手;经济、科技等部门发挥技术、政策等优势,指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项目;文化、卫生、教育等部门把公共服务向贫困群众拓展延伸;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就业部门加大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发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脱贫;各涉农部门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动所有资源、资金、力量都向脱贫攻坚集中。
四、抓重点工作,精准推进
一是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任务,采取精准、超常规举措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销号一户,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行动首战告捷。今年在自治区确定的299户800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自我加压,新增811户3484人的搬迁任务,达到1110户4284人,分别占“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总数的49.9%、52%。依托中心村、小城镇、国省道、旅游沿线、产业园区和县城6类区域优势,确定了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集中安置978户3795人,占年度搬迁总人数的88.6%;分散安置132户489人,占年度搬迁总人数的11.4%。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融资4.7亿元、自治区补助2000万元、地县配套4060万元,拨付各县2.28亿元,占资金总额的46.6%。二是统筹推进易地扶贫同步搬迁。阿里地区把同步搬迁列入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统筹考虑、统筹规划、统筹实施,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方针,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把地质灾害区、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等地方的群众作为同步搬迁主要对象,全面开展同步搬迁人口界定、迁出地生态恢复、迁入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统计和迁入地居民意愿调查等工作,及时制定出台易地扶贫同步搬迁方案,科学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同步搬迁8610户32745人的目标任务,按人均6万元的标准正在向自治区农发行申请金融贷款,从源头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三是切实抓好产业脱贫。坚持用好用足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建设进度,依托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贫困群众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目前,融资4.5亿元作为产业扶贫引领资金,实施旅游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生态环保业、建筑建材业、文化产业、民族手工业等产业扶贫项目12个,项目实施后,受益人数将达到今年脱贫任务的90%以上。同时,阿里地区采取超常规举措,将地直单位沿街门面房收归财政统一管理,租金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每年安排租金的70%(约632.5万元),以1:1的比例用于“康乐新居”合作社组织的运转和地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精准扶贫产业的投入,保证贫困群众搬迁后有事做、有稳定的收入。四是切实抓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阿里地区根据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丁业现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对象精准,选址精准、规模精准、规划精准、建房精准、配套精准、就业精准、节点精准的思路,把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结合守边固边任务,以噶尔、日土、札达、普兰四县16个边境乡(镇)和42个边境村为重点,参照易地扶贫搬迁和同步搬迁开发模式,积极争取金融政策支持,扎实开展边境小康示范村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科学编制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整体规划,让边民有收入、留得住,富得起、有保障。
五、抓工作落实,精准落地
根据《西藏自治区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通知精神,地委、行署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地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各级都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专班,下设11个工作小组,专项负责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兜底扶贫、易地搬迁、项目规划、转移就业、资金筹措等工作,集中力量全面指导、协调、督导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精准发力、精准落实。同时,坚持把脱贫攻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稳定、党的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截至目前,阿里地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先后抽调44名工作人员组成10督导组分3次对全地区7县、37个乡(镇)、141个村和4000余户群众,调研了解县乡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八个到位”情况,并对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六、抓宣传造势,精准引导
为给脱贫攻坚工作树好导向,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舆论氛围。今年以来,阿里地区积极作好内力与外力相结合文章,一方面在阿里报、阿里电视台开设了《精准扶贫看阿里》《脱贫攻坚—阿里在行动》等专题栏目,阿里网、各县门户网也同步开辟了脱贫攻坚专栏,并抓好社会宣传和干群宣传,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向6141个手机用户发送脱贫攻坚短信30期、50条;在交通要道、主要交通干道以及车站、广场等人群聚集地悬挂固定标语牌100余个;在有电子显示屏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宾馆饭店、零售药店等地滚动播放脱贫攻坚宣传标语200余条,切实做到了报刊上有文字、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影像、微信上有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