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明珠”昌都已累计减贫12.4万人
截至目前,昌都市累计减贫12.4万人,卡若、丁青、类乌齐三县(区)已实现摘帽,江达、洛隆、边坝三县已达到脱贫摘帽标准。”12月26日上午,西藏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昌都市副市长泽仁俊美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素有“藏东明珠”美称的昌都,地处横断山区,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生存条件恶劣,是西藏贫困发生率高、扶贫成本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区域。
据泽仁俊美介绍,作为西藏乃至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昌都主要通过推进扶贫产业建设、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开展、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教育脱贫工作、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等六大举措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围绕“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昌都市大力扶持种植、养殖等六大类扶贫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加快培育优势资源开发、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2016年以来,昌都市累计整合产业资金45.69亿元,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772个、完成投资41.69亿元,带动贫困群众4.4万人。
通过深化“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等合作模式,昌都市探索土地流转、牲畜托管、合作林(牧)场、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新举措,共培育龙头企业20家,预计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牧民群众1.03万户,实现户均增收3200元。
在就业扶贫方面,2016年以来,昌都市已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3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36万人。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昌都市已累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8个,实现贫困人口入住17629户89874人,入住率达98%。
在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方面,昌都市把生态扶贫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把有劳动能力、持续增收困难、未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一并纳入政策性岗位帮扶,精准落实生态保护政策性岗位。2016年以来,共落实生态补偿岗位20.69万个,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6.71亿元。
泽仁俊美同时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昌都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昌都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能源保障体系、现代水利管理服务体系、现代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2018年,昌都市地方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93.6亿元,增速排名自治区前列,是1978年1.05亿元的18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630元,是1978年87元的122.2倍。截至2018年底,昌都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6万公里,是1978年0.25万公里的7倍,县(区)通油路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