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萨迦县脱贫攻坚探访记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对广大游客而言,萨迦如磁铁般的吸引力,是来自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萨迦寺”。
如今,经过近千年历史的洗礼,这座古城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走进萨迦县城,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红蓝白三色的藏式建筑比比皆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穿城而过,林林总总的商店沿街而立……扑面而来的是崭新气象的勃发,古老与新生的辉映。
近年来,萨迦县因地制宜,基于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产业,加大转移就业力度,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盘活文化资源,释放文化“潜力股”
萨迦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镇,萨迦文化历久弥新。
提起萨迦文化,就不得不提八思巴和八思巴藏香。八思巴藏香秘方由700多年前的法王八思巴亲自制定,对防虫、净化空气、提神醒脑、防流传病具有很好功效。
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如何让古老的八思巴藏香获得“新生”?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萨迦县西藏昆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从外面看,这里并非呈现出“现代范”,可谁能想到,这是一家注册资金达8480万元、年销售额千万元的企业。
公司董事长仁庆欧珠告诉记者,从个体小作坊到规模化发展,公司只用了5年时间,背后是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萨迦文化的深入挖掘、八思巴藏香品牌的持续打响、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在,公司不仅开发八思巴藏香,还从事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藏文化传播等。
在成品仓库,记者看到,护身香、财神香、护法香、安神香等不同类型的八思巴藏香各色各样,25岁的普布吉拉正忙着打理这些产品。普布吉拉是扎西岗乡扎西岗村人,初中毕业的她原本在外地打工,“累不说,还赚得少,又远离家人。去年,来到公司,才一年多,就赚了4万多元。”
“公司结对帮扶21户贫困户,免费培养贫困户学习传统技术,还成立了八思巴商城,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仁庆欧珠说。
在距离该公司不远处的扎西岗乡,记者走进一家藏式小院,一派忙碌的景象迎面而来。这里就是萨迦县班智达铜器有限公司。
藏式佛像、佛塔、金顶等特色民族工艺品形形色色,传统的工艺、精致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公司董事长旦增介绍说,公司是一家从事民族工艺品铸造销售及技术培训的企业,纯手工铸造,有些产品已被故宫收藏。
38岁的边加是土生土长的扎西岗乡人,在公司干铸造工作有2年。“自家门口就能工作,打工顾家两不误,还学会了一技之长,一月能赚5000多元呢。”边加笑咧咧地说。目前,公司已吸纳当地23户贫困户就业,人均日收入近200元。
现代工业支撑,叩开扶贫“致富门”
吉定镇素有萨迦县“东大门”之称。在吉定镇,有一个聚宝盆,那就是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
走进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现代工厂的浓厚气息,机器声隆隆作响。
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是集水泥和水泥制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建材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工艺,年创造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
现在,公司已成为萨迦县产业扶贫的“王牌军”,不仅为当地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帮助200余人进厂就业。
查荣乡人曲扎,三年前大专毕业,考公务员没成,因找不到工作而一直犯愁。去年8月,乡里介绍他到公司里工作,才一年多时间,就当上了车间班长。“在这里,领导很关心我,同事间相处融洽,一个月能赚差不多7000元。要继续好好干,努力工作,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曲扎说。
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建立于2014年,公司刚一落成,吉定镇加木村的格桑加拉就积极过来应聘,至今已在这工作了3年多。“我是初中学历,本来没找到好的工作,有了这个厂,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一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家里也脱了贫。”谈起现在的工作,格桑加拉很满意,“要好好干,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此外,依托该公司,吉定镇夏布雄农牧民运输车队从2013年的32辆车发展到如今的137辆车,每年收入达1500余万元;通过政府扶持和用地补偿,查贡村和加木村每年可享受政策性资金350余万元;建立了集善扶贫商砼站、集善扶贫水泥制品厂等关联产业,帮助12户20余人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达3万余元。
如今,吉定镇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已提高到了6782元。
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脱贫“战斗力”
在吉定镇一家川菜馆,33岁的厨师普布正忙得不亦乐乎。
普布是吉定镇吉定村人,由于缺乏谋生技能,收入一直不理想,外加两个孩子,家里经常入不敷出,一直在走生活的“下坡路”。
去年,普布终于在镇里一家饭店找到了工作,生活渐渐翻开新的一页。
“托党和政府好政策的福,我学会了技能,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家里生活慢慢开始好起来了。”普布告诉记者,“这多亏了县里搞的面食培训。”
原来,为了鼓励引导群众走教育培训转移的路子,萨迦县坚持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2016年,组织23名贫困群众赴山西太原国际面食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面食培训。
普布就是其中一员。“培训不仅免费,学完还发了厨师证,各种面食都会做。正是学会了这门手艺,我才有了活干,月收入3000多元。明年脱贫,我有信心。”普布说。
和普布一样,扎西岗村的拉琼参加了面食培训后在乡政府食堂上班,有了一份固定工作,月赚2000元左右。“感谢政府组织的培训,让我学会了一项技能,有了脱贫致富的本领。”拉琼说,“下一步,我自己想开一个饭店。”
如今,23名贫困群众经过培训后全部实现转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
面食培训只是就业技能培训一部分。萨迦县投入资金30多万元,集中用于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培训,涉及厨师、农机维修、驾驶员培训、装载机、挖掘机、唐卡绘制、铜器加工等多领域,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
萨迦县委副书记、县长次仁占堆介绍说:“萨迦县推动形成了文化旅游业、种植养殖业、工业建材业、清洁能源业、民族特色手工业五大产业,重点推进藏香、民族手工业、唐卡、特色农牧业发展,将传统人文与现代工业相结合,打造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同时,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日复一日,春去秋来。萨迦,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