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千里之外的南海之滨深圳总会吹响文创产业的集结号,来自国内外的上万个文化创意项目在这里集中展示交流。素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西藏代表团也已经第12次组团参展。5月9日,西藏代表团飞抵深圳,去赴这一年一度的“文化之约”。
已经第五年参加文博会的赤增绕旦正是其中一员。他是西藏象藏艺术学院的一名唐卡画师,提起深圳之旅赤增绕旦颇为兴奋:“刚开始来的时候大家对唐卡只是好奇,到现在已经是认可了,我很高兴。”
“在文博会上,西藏企业触摸着文化产业多年来飞速发展的脉动,文博会也见证了西藏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区党委宣传部文改办调研员江措表示。
唐卡画师成了“大腕儿”——
西藏展厅颇受瞩目
洁白的哈达寓意美好的祝福。今年的西藏展厅设在深圳会展中心1号馆文化产业综合馆内,哈达是西藏馆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两条洁白的哈达飘扬在场馆上方,红色与白色是这里的主色调,独具西藏建筑特色的雕花和如意头随处可见。
漫步在西藏展厅内,就好像漫步在西藏的文化长廊里,颇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整齐地摆放在展柜内,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藏唐卡画院院长罗布斯达也成了西藏展厅里名副其实的“大腕儿”,不少唐卡爱好者将他团团围住,更有甚者,拿出纸笔请他签名留念,那阵势,一点儿也不输给当红明星。“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我们西藏的唐卡艺术,我很骄傲,也很自豪。”罗布斯达由衷地说道。
博大精深的藏文化不光是国人的心头好,也令外国观众十分神往。一位来自俄罗斯的观众在西藏展厅内流连忘返,几乎每一件展品他都认真观摩,并对参展的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用他不太熟练的中文说:“西藏,很好!”
销售额120万元——
西藏参展商收获颇丰
“不好意思,我们带来的展品已经售完了,给您我们公司的联系方式,如果需要可以在网上或者电话联系我们。”15日上午,西藏展厅里一片忙碌,偌大的展厅里不少产品已经被抢购一空。
多次参展的西藏藏二木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利剑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西藏的文化商品一向都很受欢迎,我们每次来都会尽可能多带一些产品,但每次很快就销售一空。”
据区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西藏展厅现场销售额达120多万元。
对于参展商来说,同行之间甚至跨行业之间的交流、学习、思想碰撞,同样令人欣喜。
“我这几天天天泡在场馆里,几个展馆我都转遍了,收获很多。”西藏优格仓工贸有限公司经理达瓦表示,其他省的展馆内有很多相关文创产品,他们将文化和产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了商品本身的品质和文化内涵。“我们也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我们的藏文化优秀产品早日打出品牌。”达瓦信心满满。
3.5亿元注资——
创新成为文化产业灵魂
此次文博会上,由西藏高原之宝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牦牛·亚克历险记》获得了总额高达3.4亿元的注资,将用于动画片发行、衍生品玩具及书刊发行,并将投资主题公园。
据了解,《牦牛·亚克历险记》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题材,又极具科学文化价值的现代版“西游记”。该剧由西藏著名企业家、老军人王世全先生创作,著名编剧廖佳云先生执笔编剧。该剧又是世界首部以西藏牦牛为题材的300集青少年励志动画片;旨在通过地球原种动物,讴歌心中的图腾,展示牦牛“坚忍不拔、勇敢强悍、憨厚悲悯、忠诚正义”的特性品格,呼吁各个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以牦牛亚克为主题的冰川世纪乐园也将在最近开工建设。”西藏高原之宝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全表示。
而另一个项目《仓央嘉措主题音乐演唱会》则采用全息幻影、裸眼3D的舞台风格,通过著名朗诵家、诗人、歌手、舞蹈演员等艺术家深情朗诵、倾情演唱仓央嘉措的诗和歌,真实而又艺术化地呈现仓央嘉措诗歌里的真实意境。《仓央嘉措主题音乐演唱会》项目在此次文博会上也成功获注资1000万元。
《仓央嘉措主题音乐演唱会》将于近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演,并将出版诗集、拍摄相关微电影。
“文化产业正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据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龙志刚介绍,目前西藏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突破41家,各类文化企业达到4860家,文化产业产值突破35亿元,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达6000万元,先后扶持文化产业项目93个,扶持总额达1.25亿元,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企业齐头并进、多门类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