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科技事业同各项事业一道,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从1973年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等,展现了全区在各领域的成就。5月28日上午,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自治区科技厅厅长赤来旺杰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科技事业发展成就和“十四五”开局起步情况。
突飞猛进 全区各类科研机构发展至33家
西藏和平解放前,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研活动。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祖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西藏科技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55.9%。
目前,全区已初步构建了涉及农牧业、生态、交通、医药卫生、能源、水利、林业、气象、信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体系,各类科研机构已发展至33家。建成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7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投入从“九五”期间的8.73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期间的16.3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5%;今年自治区首次提出自治区本级财政和社会科技投入双双增长10%以上。十八大以来,195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等6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等3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十三五”以来 科技部支持西藏经费5.21亿元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陆续从内地选派优秀科技工作者,在拉萨、日喀则农业实验场和拉萨血清厂等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科研队伍,培养科技人才,开展科学考察和测量。1973年,党中央、国务院组织400多名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为期7年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揭示了西藏各方面的资源情况,揭开了青藏高原隆起的秘密。
70年来,西藏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8年,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涌现出了63位两院院士。十八大以来,西藏共有15个对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6人荣获何梁何利奖,3人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到2618人。建成1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国家创新型县(市)、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以来,科技部支持西藏科技事业发展项目118项、经费5.12亿元。各对口援藏省市和全国科技系统共落实对口援藏科技项目104项,资金6399万元。
继往开来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自治区科技厅将按程序年内发布《西藏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配合科技部出台《“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科技援藏”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军令状”“揭榜挂帅”等,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加快解决西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支持拉萨、昌都高新区“以升促建”,积极培育建设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持续推动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加快打造“双创”升级版,力争年底国家和自治区级“双创”载体达到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家。力争三年内通过放权、减负、赋能、激励,在改进评价机制、提高评价质量效率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