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采挖野菜。
清明小长假,气温回暖,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机。在游玩之余,挖野菜、采榆钱也成为不少家庭亲近自然、享受春日乐趣的热门活动。再过一段时间,槐花盛开,也将加入人们的“春日尝鲜”清单。但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各类潜藏风险也不容忽视。为此,记者采访了西藏阜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占怀,为大家筑起一道食品安全防线。
2024年4月,拉萨市民扎西(化名)一家在踏青时,采摘了一些野菜带回家中烹饪食用,结果全家六口人陆续出现呕吐、头晕症状,急忙前往西藏阜康医院就诊。当时接诊的正是刘占怀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刘占怀最终确定扎西一家是因食用野菜导致中毒。
“自然界中,许多野菜与有毒植物外形极为相似,普通群众很难准确区分。以常见的荠菜为例,其与独行菜外观相似,但独行菜过量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就像有的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外形接近,一旦误采误食,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剧烈呕吐、腹泻等严重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刘占怀表示,对于不认识、不能确定品种的野菜,千万不要采摘食用,以免因一时疏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除了外形易混淆外,野菜生长环境也可能存在污染风险。刘占怀表示,生长在公路、工厂附近的野菜容易吸附汽车尾气、重金属等污染物;公园、绿化带的野菜可能被喷洒过农药。食用这些受污染的野菜,相当于将污染物摄入体内,长期积累可能对人体的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因此,在采摘野菜时,应选择远离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确保食材的安全可靠。
此外,野菜并非适合所有人食用。部分野菜含有大量挥发油等植物活性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例如,易过敏体质的人食用马齿苋后,若皮肤在太阳下暴露,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本身有过敏史的市民在食用野菜前要格外谨慎,首次尝试应少量食用,观察身体反应。同时,多数野菜属于寒凉食物,脾胃虚弱者食用后可能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刘占怀还提醒广大市民,野菜在烹饪前需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去除杂质与残留农药。烹饪时务必煮熟煮透,以破坏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
清明踏青,品味春天本是乐事,但食品安全同样重要。希望广大市民能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健康。
刘占怀提醒热衷食用野菜的市民:
1.不认识、无法确定品种的野菜,切勿采摘和食用。可通过查阅专业资料、咨询专家或有经验的人,了解常见野菜的特征和辨别方法。
2.尽量选择生长在无污染区域的野菜,避免采摘公路、工厂、公园、绿化带附近的野菜。
3.食用前,对野菜进行充分清洗、浸泡和焯水,去除表面的污染物和毒素。例如,香椿含有亚硝酸盐,食用前必须焯水至变绿。
4.野菜虽有一定营养价值,但难以满足人体全部营养需求,且部分野菜含有草酸、生物碱等成分,过量食用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因此,食用野菜应适量,不可贪多。
5.相比自行采摘,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人工培育野菜更为安全,其来源和质量更有保障。
6.食用野菜后,若出现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采用手指或其他工具催吐,并携带剩余野菜和呕吐物,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文/记者 王静 图/记者 秦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