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将电力打造成西藏的支柱产业
--访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杨海滨
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的组建,是西藏电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西藏电力的未来影响深远。在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组建之际,本报记者就西藏电力发展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杨海滨。
电力助推西藏巨变
记者:您过去长期在西藏电力系统工作,对电力情况非常熟悉,请您谈一谈西藏电力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杨海滨:我是1972年进藏工作的,从1986年到2002年的16年时间里一直在西藏电力系统工作。现在,在自治区领导的工作安排中也分管电力。可以说,我对西藏电力的发展情况是比较熟悉的,对西藏电力工业也是非常有感情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西藏电力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老百姓靠点酥油灯照明,靠烧牛粪和草皮取暖。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1956年,日喀则电厂、拉萨电厂等电厂先后建成投产,标志着西藏电力事业开始全面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召开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藏电力工业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目前,西藏全区各类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5.8万千瓦,年发电量15.5亿千瓦时,并形成藏中电网(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昌都电网、林芝电网、阿里电网“一大三小”的电网格局。电力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总的来说,我认为西藏电力发展可以以三个电站的建设为标志:1965年拉萨纳金电站的建成标志着西藏电力工业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1997年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的建成标志着西藏电力工业发展提高了一个层次;2006年拉萨直孔水电站的建成则标志着西藏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记者:作为一位“老电力人”,回顾西藏电力的发展历程,您有怎样的感受呢?
杨海滨:回顾这50多年西藏电力工业发展的历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电力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了解西藏的电力工业发展状况,在西藏建设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在西藏电力工业建设上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第二,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全国电力系统广大职工的无私支援。国家对西藏的电力援助一直坚持实行“分工负责,对口支援”的原则,从技术、管理,资金、人员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十五”期间,全国电力系统对口支援西藏电力技术改造的资金每年达到3000万元,大大提升了西藏电力工业的技术水平。可以说,西藏电力工业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全国电力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第三,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西藏电力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西藏电力系统各族干部职工和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下,西藏电力工业从无到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记者: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您认为,电力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杨海滨:电力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的和平稳定和民族团结。
一是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牧民过上了现代文明的新生活。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一期、二期农网建设和改造,西藏自治区的用电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初时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全区的用电人口已经达到190万。
电网延伸到牧区,延伸到牧民的帐篷后,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曾参加过的一个村的通电仪式。这个村在通电后的半个月内,就从城里拉回了几车电视。我印象非常深刻。
二是提高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西藏经济结构的调整,广大牧民走上了致富路。
有了电,有了电视,有了电话,广大农牧民的视野开阔了,与外界的沟通通畅了,思路也更为清晰了。从农牧业到家庭副业生产到旅游服务业——很多老百姓通过多种产业逐步走上了致富路。截至2006年,西藏自治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连续12年保持了12%的增长速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50元,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用电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西藏二、三产业(工业、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农业)的用电比例是3:7,现在已经达到4:6左右。
三是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的和平稳定、民族团结。西藏电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提高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也使西藏各族人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对于促进西藏的和平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把电力打造成西藏的支柱产业
记者:您认为西藏电力发展的主要优势在哪里?还存在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杨海滨:西藏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容量达1.1亿千瓦,居全国前列,现在仅开发了不足1%;西藏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中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羊八井电厂在西藏,装机容量2.4万千瓦;风能资源也很丰富。
但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影响,西藏电力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电力供应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缺电还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电源建设滞后,电网结构薄弱,安全风险大,用电水平低,全区还有近90万人没有用上电。电不通,百业不兴,加快西藏电力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
加快电力发展,一方面要大力解决区内电力需求问题,同时要加大水电资源开发力度,将电力资源打造成西藏的支柱产业。
解决区内电力需求问题,加快电网建设,不断延伸电网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供电水平,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西藏电力发展的重要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末,西藏的装机容量能达到120万千瓦,基本解决西藏中部地区的缺电问题。在电网建设上,我们准备通过巴河雪卡、老虎嘴等水电站和几条220千伏线路的建设,将西藏骨干电网的电压等级由110千伏提升到220千伏。加强农电改造,大力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十一五”末,力争使西藏90%的人口用上电。
通过“藏电外送”将电力打造成西藏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水电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云南、四川等水电资源大省的开发建设已进入高峰期。今后国家水电开发的重点将会逐步西移到藏东南的“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
在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支持下,藏东南“三江”和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水电资源的开发,西藏水电资源参与全国的电力平衡,将把西藏丰富的水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经过初步考察测算,在满足区内需求前提下,“藏电外送”电量可以达到7000万~8000万千瓦,“藏电外送”将电力打造成西藏的支柱产业,为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我们现在已经全面地启动了“藏电外送”工作和“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建设,到2015年左右,争取把西藏的电能送出去。全国人民支援西藏,西藏也要为国家作贡献,把水电资源积极开发利用起来。
科学管理,密切合作,助推电力腾飞
记者:您认为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组建的意义何在?今后,西藏自治区政府将如何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同推进西藏电力发展?
杨海滨: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的组建,可以说是西藏电力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对理顺西藏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建立中央与地方资产的资本纽带关系,实现西藏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组建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将西藏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国家电网公司的人才、管理、资金、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缓解目前缺电局面;有利于为西藏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有利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电力有序、高效的发展,提高西藏电网管理、安全和优质服务水平。
西藏自治区政府态度很明确,将继续高度重视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对电力发展支持力度不减,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履行组建协议,为电力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将进一步密切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沟通合作,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我相信,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西藏自治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构建西藏综合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强化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努力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用电水平,努力把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全区一流企业,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