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2010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 | ||
索引号 | K3984687-7/2011-00076 | 文 号 | |
发布机构 |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 | 2011-06-07 00:00:00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0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2011年6月5日
目 录
■环境状况
●水环境
●大气环境
●声环境
●固体废物
●辐射环境
●草地/森林/湿地
●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专栏
●环境保护政策与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污染控制
●辐射环境管理
●环境执法
●环境宣传教育
●环境监测与科研
●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
综 述
2010年,西藏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立足于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污染防治和辐射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各项环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环境状况
●水环境
2010年,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达到国家规定相应水域的环境质量标准。
状况
主要江河水系 2010年,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域标准;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经重要城镇的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标准;发源于珠穆朗玛峰的绒布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域标准。
湖泊 2010年,羊卓雍湖、纳木错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域标准。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拉萨市4个饮用水源地及其它6个地区行署所在地市镇17个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0年,全区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分别为736.28万吨和3088.78万吨,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634.54吨和14664.28吨。
措施与行动
2010年,对1家国家重点和10家自治区重点监控水污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和排放情况进行了严格监管。昌都镇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拉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按施工进度顺利实施,那曲镇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初步设计,其它4地区行署所在市镇及2个口岸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自治区安排投资1606万元,实施了拉萨市西郊水厂、尼木县塔荣镇尼木玛曲等9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大气环境
2010年,全区主要市镇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优良,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镇、泽当镇、八一镇、那曲镇、狮泉河镇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状况
主要市镇空气质量 2010年,全区7市镇二氧化硫日均值介于0.001~0.052毫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为0.007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二氧化氮日均值介于0.001~0.062毫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为0.013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拉萨市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介于0.011~0.474毫克/立方米之间,超标率为1.1%;日喀则市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介于0.015~0.372毫克/立方米之间,超标率为1.4%;泽当镇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介于0.012~0.367毫克/立方米之间,超标率为3.8%;八一镇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介于0.005~0.107毫克/立方米之间;昌都镇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介于0.010~0.394毫克/立方米之间,超标率为1.1%;那曲镇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介于0.020~0.670毫克/立方米之间,超标率为4.1%;狮泉河镇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介于0.010~0.347毫克/立方米之间,超标率为2.4%; 7市镇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52毫克/立方米,总体上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2010年全区7市镇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分别为:拉萨市98.9%、日喀则市99.5%、昌都镇98.9%、泽当镇96.2%、那曲镇95.9%、八一镇100%、狮泉河镇97.6%。造成轻微污染或轻度污染主要因子为可吸入颗粒物,其原因主要是受冬春季节降水少、气候干燥、大风等自然因素导致空气中浮尘增加。
重点城市空气质量 2010年,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日均值介于0.004~0.018毫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为0.00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日均值介于0.004~0.054毫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为0.02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均值和年均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范围为0.011~0.474毫克/立方米,超标率为1.1%;年均值为0.048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降尘量平均为8.86吨/平方千米?30天。拉萨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61天,占98.9%,其中优占69.9%、良占29.0%、轻微污染占0.8%、重度污染占0.3%。
珠穆朗玛峰地区空气质量 2010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良好状态,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酸雨 2010年,拉萨市降水pH值介于7.4~8.1之间,未出现酸雨。
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0年,全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5.81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56.1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44.64吨。
措施与行动
加大了对2家国家重点和20家自治区重点监控大气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湿法线已停产,山南华新水泥厂配套污染治理设施全面投入使用。2010年全区用于农村沼气建设资金为21041.7万元,截至2010年底,累计完成全区7个地(市)、59个县15万户农村沼气池建设,向39.5万户农牧民家庭发放了太阳能灶。截至2010年,全区建有县级和乡级光伏电站近400座,总装机容量9000千瓦。
●声环境
2010年,拉萨市环境噪声声源构成中,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生活娱乐噪声仍占主导地位。
状况
2010年,拉萨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昼夜等效声级范围为:1类区介于26.7~57.6分贝之间,昼间达标率100%,夜间超标率为25%;2类区介于36.1~62.2分贝之间,昼间超标率为25%,夜间超标率为50%。4a类区介于41.5~70.8分贝之间,昼间达标率100%,夜间超标率为50%。
2010年,拉萨市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较好,等效声级介于66.1~71.3分贝之间,年均值为69.55分贝,年均值与上年基本持平。测定道路总长度为52.95千米,超标路段达19.75千米,超标率为37.5%,较上年上升5%。
措施与行动
2010年,全区各级环保部门不断充实环境执法力量,积极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排放路检工作;进一步加大公共场所噪声污染专项治理力度,强化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加大了施工和娱乐噪声扰民问题的监管与查处力度;继续开展全区中高考期间噪声污染控制与监督检查。
●固体废物
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采、选矿弃碴,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为我区主要的城市垃圾。
状况
工业固体废物 2010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万吨,绝大多数外排。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未占用耕地。
城市垃圾 2010年,拉萨市、日喀则市年城市垃圾产生量共36.135万吨,年清运城市垃圾量34.33万吨,年城市垃圾处理量34.33万吨。
措施与行动
2010年,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全区共查处一次性塑料袋批发窝点3处,收缴一次性塑料袋40多吨、塑料饭盒3.5万余个。
2010年,开工建设了那曲地区安多县、昌都地区芒康县和阿里地区普兰县3座城镇垃圾填埋场;已完成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林芝地区波密县和阿里地区札达县3座垃圾填埋场建设;开展了日喀则地区康马县、昌都地区左贡县等14个城镇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前期工作。
6地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项目中山南、林芝、昌都3地区已开工建设,日喀则、阿里、那曲3地区已完成初步设计。
●辐射环境
2010年,西藏自治区辐射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良好。
状况
2010年,全区有70枚密封放射源,810台(套)射线装置,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处于安全监管状态。全区共有电磁辐射设备(设施)4773台(套),基站4163个。环境地表γ辐射瞬时剂量率介于59.6~160.6纳戈瑞/小时之间,环境地表γ累积剂量率介于164.7~237.0纳戈瑞/小时之间,天然放射性水平保持在本底涨落范围内。
措施与行动
2010年,开展了全区19个国控网点和21个区控网点的辐射环境常规监测,共获得辐射环境常规数据1564个。开展了湖面宇宙射线测量,获得监测数据340个。对1个移动基站、13家伴生放射性重点矿山和23家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了监督性监测,获得监测数据1677个。
●草地/森林/湿地
状况
草地 2010年,全区共有天然草地面积82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5500万公顷。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草地退化和沙化现象。
森林 全区现有森林146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11.91%。
湿地 全区湿地600余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9%,名列我国首位,并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
措施与行动
2010年,全区共完成植树造林93.48万亩(含工程封山育林30.43万亩,实施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造林近28.94万亩),新封育面积52.6万亩。继续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总投资2403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168万元,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资金7198.14万元,其中粮食折现和现金补助5508.14万元,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到位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76364万元,用于全区15065.19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其中103.82万亩集体林补偿标准提高到10元/亩)的保护与管护。到位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资金20572万元,继续在5县开展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
●生物多样性
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基因库。
物种 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6400多种(其中,维管束植物5700多种,苔藓植物700多种),隶属270多科,1510余属,有855种为西藏特有。有特殊用途的藏药材300多种。
西藏动物种类极为丰富。野生脊椎动物798种,已有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1/3以上,有196种为西藏特有。西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等物种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此外,西藏还有多种特殊的裂腹鱼类,其种类和数量均占世界裂腹鱼类的90%以上;鸟类488种,有22种为西藏特有鸟类;昆虫类近4000种。
据初步统计,西藏水生生物中的浮游动物76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458种,昆虫208种,鳃足类56种。水生植物中硅藻类共计340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市县级24个),保护区总面积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
生态功能保护区 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其中,国家级1个),保护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2%。
措施与行动
2010年,落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85万元,开展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修订并颁布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
2010年,组织开展了“高原利剑”、“绿箭”等四次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共查处各类林业案件206起,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盗猎野生动物案件。
环境保护专栏
●环境保护政策与规划
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防治规划》。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2010年,落实78317万元资金,实施了天然草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重要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和生态安全屏障监测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签订了《关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监测体系共建协议书》。
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了然乌湖、桑桑、昂孜错—马尔下错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积极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落实资金2070万元,实施了26个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全区启动了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创建工作,对林芝地区、山南地区、拉萨市申报创建的13个首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进行考核。指导林芝地区修改完善了《生态林芝建设规划大纲》和《生态林芝建设规划》,并在成都召开了论证会。拉萨市积极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上报环境保护部。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10年,全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488份(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119份、报告表266份、登记表2103份);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环保方案145份(其中,延续项目87份)。对昌都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国道219线新藏公路(西藏境)门士至巴嘎段改建整治工程等20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环保专项验收。
●污染控制
2010年,西藏自治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不含农业源)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指标内。自治区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西藏自治区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度)工作方案》,重点加强城镇、农牧区、重点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等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全区七地市所在选矿和部分重点矿山开采企业环保专项执法调研,形成《全区选矿和重点矿山开采企业环保执法调研情况和工作建议专题调研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关闭和整改部分选矿厂的通知》,关闭了9家选矿厂,对19家选矿厂进行挂牌督办,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对26家选矿和16家重点矿山开采企业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落实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793万元,加强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落实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680万元,启动了“西藏自治区贡嘎机场—拉萨—林芝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2010年,全区共征收排污费826.4万元。
●辐射环境管理
2010年,西藏自治区辐射监测实验室及配套废物贮存间投入运行,安全收贮了3枚废旧放射源。对1家使用射线装置单位核发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对全区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实行了动态管理。全年共审批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3份。
●环境执法
2010年,全区环保专项行动以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继续开展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建设项目环境监察、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继续开展禁止“白色污染”、城镇和主要交通沿线及旅游景区(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110万元,加强了贡嘎等40个县的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全区共出动环境执法检查人员1801人(次)、车辆858台(车)次,共检查企业(项目)1335家(个)。检查发现,全区存在突出环境问题企业(项目)143家(个),查处143家(个),其中,经济处罚15家(个)、责令补办环保审批手续22家(个)、责令限期整改36家(个)。
全区各级环保部门共接待来访和办理群众来电来信举报的环境问题420件,办结402件,办结率为95.7%,同比下降12.7%。办理自治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0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环境宣传教育
2010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自治区召开了2009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201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西藏行”回头看活动。拉萨市、林芝地区开展了清理“白色垃圾”活动,那曲地区进行了河道垃圾清理,把宣传点设置在采挖虫草的农牧民帐篷密集区。自治区团委、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和中国移动西藏分公司联合开展了“高原绿色希望工程——湿地保护计划”活动。
2010年,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共接待23批国内外来访团组,真实客观地介绍了西藏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2010年,在《西藏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共刊登220篇有关西藏环境保护的文章,全年共编发《西藏环保信息》12期681条。
●环境监测与科研
开展了水、气、声环境质量各类常规监测,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同时”验收监测、珠穆朗玛峰等典型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2010年共取得各类监测数据3万余个,编制各类监测报告265份。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在内地兄弟省市环境监察总队、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下,3名环境监察和9名环境监测技术骨干被选派进藏开展工作。
根据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的总体部署,会同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总工会联合开展了全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培训,参加人员44人,经过近三个月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培训,选拔出5名优秀人员代表西藏参加了9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我区参赛人员圆满完成了大比武活动中的各项赛事。
完成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评价体系研究》的项目研究工作,主持开展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开展了26个重点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
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各级环保机构111个,专兼职环保人员600余人。
//是否显示作废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