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我是主持人徐卓。
本场发布会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十五场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西藏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红伟、陈晓明先生,西藏自治区科协办公室主任陈厚萍女士,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成就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张红伟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张红伟: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
前不久8月21日,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回顾了60年来西藏各行各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西藏科普事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西藏各族群众科学素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面,由我从六个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科普事业取得的成就。
第一个方面是建成了覆盖全域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
西藏的科普工作始于西藏和平解放后,从最初仅在城镇设立简易科普宣传栏,到今天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备的科普设施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1座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全区流动科技馆展品共14套,实现地市全覆盖;农村中小学科技馆300余座,实现了县域全覆盖;科普大篷车86辆,实现区、市、县科协系统全覆盖;建成4个智慧科普社区、3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基本建成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中小学科技馆、社区科技馆为主体的现代科普场馆服务体系,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和基层乡县,科普设施已实现全覆盖,21个边境县的164所小学科技馆将于2025年全部建成,有效打通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第二个方面是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
自治区成立之初,西藏公民科学素质基础极为薄弱。经过60年不懈努力,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系统推进,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从2010年的0.10%提升至2023年的7.60%,增幅超过75倍。其中,18—39岁青少年和农牧民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日益浓厚。
第三个方面是构建了精准服务的重点人群科普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科普。面向青少年,组织“天宫课堂”“高校科学营”“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参与师生超过5万人次;面向农牧民,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仅“十四五”期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超100场,培训人员超20万人次,助力乡村振兴与增收致富;面向僧尼、老年人、干部职工等群体,持续开展健康讲座、科普进寺庙等活动,实现科普服务人群全覆盖。
第四个方面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普传播格局
从1979年《西藏科技报》创刊,到今天构建起“报、台、网、微、端”一体化的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实现了科普内容传播能力的大幅提升。目前,《西藏科技报》发行范围已覆盖至全区所有乡镇,汉文版、藏文版出版近3000期。开发制作科普宣传品18个种类2.4万件,编译制作藏汉双语科普图书8种12.4万册,设计制作藏汉双语科普挂图1万套。西藏科协与西藏广播电视台合作,制播专题科普电视栏目《科普西藏》,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2期,双语广播节目160期。开发制作藏汉双语科普资源包,向基层村居发放4000个科普电视盒子并将推送内容做成资源包分发,每年推送科普信息72次600余条。创建“科普中国·西藏”藏汉双语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推动“科普中国”优质科普资源落地应用,年点击量达21万余次。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出版40余种70万册科普读物,创作藏汉双语科教片474部,其中8部登陆央视《农广天地》,19部通过西藏平台播出,累计覆盖1597.2万人次,科普信息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第五个方面是打造了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
自1990年以来,在重要时间节点,持续打造出“全国科普月”“科技活动周”等一系列活动品牌。“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超4500场,发放科普资料超36万册,受益群众超100万人次,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科普、共享科普的良好局面。
第六个方面是构建了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机制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科协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机制。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加大了科普投入力度,自治区各行业部门、单位和各地市、县区采取多项措施保证科普经费落实,有力保障了科普工作开展。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免费开放各类实验室、生产基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联合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等工作,为公众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会,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动员、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区已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39个,创建科普寺庙活动站26个、科普宣传长廊7个,建立并奖补农牧区科普示范基地150个、科普示范社区46个,凝聚起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强大合力。
六十载砥砺奋进,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来,西藏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最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对科普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在于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西藏科协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抓手,持续构建现代化科普体系,更好服务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徐卓:
感谢张红伟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报所在新闻机构。
西藏日报记者:
请问发言人,近年来西藏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成就的背后有哪些关键支撑力量?谢谢!
陈晓明: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了从“极低水平”到“快速跃升”的历史性突破,成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三大关键支撑:一是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完善。从“无科普场所”起步,现已建成覆盖区、市、县、乡、村的现代科普场馆体系让农牧民、青少年、僧侣等群体“就近触达科学”。二是资源供给的精准化覆盖。针对西藏多民族、多语言特点,开发了藏汉双语科普读物40余种、科普挂图1万余套,《西藏科技报》覆盖全区所有乡镇,与西藏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科普西藏》电视栏目年播52期、广播栏目年播160期,“科普中国・西藏”微信公众号年点击量超21万次,确保科学知识“听得懂、用得上”。三是品牌活动的广泛动员。通过全国科普月、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年均开展线下科普讲座874场、展览153场,“十四五”时期累计受益群众近450万人次;针对青少年,组织科技创新大赛、科普研学等活动,累计获全国奖项104项,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谢谢!
中国网记者:
请问发言人,西藏在提升农牧民群众、边境地区群众等重点群体科学素质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成效?谢谢!
陈厚萍: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我们针对西藏农牧民群众、边境群众的特点,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的工作原则,在重点群体科学素质提升上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工作模式。
一方面,针对农牧民群体,聚焦“生产生活双需求”开展科普。在生产端,围绕乡村振兴,推广良种培育、机械化种植等实用技术,1991年以来累计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超9.5万人次,摄制《西藏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系列片》等科教影片,让农牧民“用科技提产量、靠技能能致富”;在生活端,针对高原病防控、健康生活,编印《农牧民卫生保健知识》等读本,通过“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免费义诊和健康科普,推动农牧民养成科学饮食、疾病预防的习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持续多年的科普宣传,让曾被视为“不祥之物”的太阳灶走进千家万户,如今西藏各类太阳能产品普及率大幅提升,既保护了生态,又改善了生活。
另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群众特别是边境地区的青少年,突出“固边兴边+科学启蒙”双导向。近年来,我们在边境地区实施“强边固边科普行动”,为164所边境小学科技馆配备科普设施;组织5批300多名边境地区学生赴北京参加“同心结”科普研学,让边境青少年“看世界、学科学、爱祖国”;同时,在边境乡村建设“农村书屋”“智慧科普社区”,开展水资源保护、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活动,“十四五”期间,组织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100余场次,覆盖所有边境县,边境学生、群众、僧尼等2万余人参与活动。
谢谢!
徐卓:
下面是本场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西藏青年报记者:
请问发言人,西藏地域广阔、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在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打破科普时空限制,提升科普覆盖面和实效性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谢谢!
陈晓明: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西藏地域辽阔,相对于城市和腹心地区而言,农牧区和边境地区的交通较为不便,我们始终将信息化、数字化作为破解科普“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抓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普传播体系,让科学知识跨越山海触达基层群众。
在具体举措上,重点推进三方面建设:第一个方面是打造本土化数字科普平台。我们重点建设了“科普西藏”综合服务平台和藏文农牧信息平台,为基层配发“科普西藏”终端设备、藏文“移动科普”智能服务终端超2000台,覆盖全区80%以上的乡镇和重点村居,这些终端设备内置藏汉双语科普资源,农牧民无需复杂操作就能查询种植养殖技术、健康知识等实用内容。第二个方面是丰富线上科普活动形式。我们利用互联网开展科普实验直播、线上科普知识竞赛、云端科普展览等活动,比如2023年,我们在线上举办科普讲座82场、展览17场,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云端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边境地区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观察科学实验、与科研人员互动,弥补线下资源不足的短板。第三个方面是强化新媒体传播矩阵。我们运营“科普中国・西藏”藏汉双语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贴近群众需求的科普资讯,年点击量达21万余次;向基层村居发放4000个科普电视盒子,每月推送60余条科普内容,涵盖农牧业技术、生态保护、应急避险等领域,让群众在家通过电视就能学习科学知识。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还通过这些数字化平台及时推送疫情防控科普知识,累计发布科普文章、视频超1200条,有效缓解了群众焦虑,助力疫情防控。
从成效来看,信息化科普不仅大幅扩大了覆盖范围,更显著提升了科普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手段让科普突破了地域限制,比如阿里、那曲等偏远地区的青少年,通过“云端科普研学”活动,首次接触到天文观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激发了科学探索兴趣,为提升边境地区和农牧区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谢谢!
徐卓:
感谢发言人,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参与。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