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妮娅: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山南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山南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江嘎先生,山南市交通运输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沈新军先生,山南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索朗仁增先生,山南市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红英女士,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南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建军先生,介绍山南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江嘎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江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激活农村消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山南市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部门主推、企业主体”原则,着力畅通农村寄递物流“主动脉”与“毛细血管”。全市577个行政村、90个寺管会、467所学校、26家驻地央企国企、所有驻地部队实现寄递服务全覆盖,成功打通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全面建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提前1年完成《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国内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山南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经验和成效进行了宣传报道,今年5月25日,全区农牧区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山南圆满召开,“山南模式”在全区宣传推广。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第一方面,我们高站位谋划,以“小切口”破解“大难题”。长期以来,市内8家民营快递品牌服务范围仅覆盖至县城及部分沿江乡镇,多数偏散远乡镇村居寄递服务缺失,群众寄取快递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高昂。山南市坚持问题导向,全域统筹、系统布局,制定印发《山南市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工作协调机制,健全“622考评工作机制”,科学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资金保障模式,累计投入1402万元,实现快递品牌、三级站点、下乡进村“三个全覆盖”,让广大群众寄取快递省心、省时、省钱、省力。
第二方面,我们高标准建设,以“小体系”支撑“大格局”。坚持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作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着力点,全面构建起以“邮快合作+客货邮融合+低空物流”为特色的“山南模式”。今年以来,全市“进村”快件邮件总量达295.87万件,同比增长163.08%,这一数据成为山南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高效运转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以“邮快合作”实现兜底保障。整合邮政、中通、圆通等快递企业入驻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依托邮政寄递网络优势,通过邮政信息化分拨中心“二次收寄、面单共享、再次分拣、邮路编排、沿途投递、代投代收”标准化操作,确保各类快递下乡进村、直达站点。今年以来,累计有146.39万件快递通过“邮快合作”模式送达群众手中。以“客货邮融合”完善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公交路网资源,以重点部位为“珠”、四好农村路为“线”、农村公交为“针”、最优行驶路线+综合服务站为“网”,穿针引线、串珠成链、织链成网,精心打造客货邮融合示范线路25条,通过客货邮融合模式累计配送快递8.4万余件,有效破解了农牧民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问题。以“低空物流”拓展服务范围。积极探索“智慧物流”,开展“低空+物流”模式创新,以科技赋能推动邮路提效,针对地处偏远、通行不便的边境村,开展无人机投递邮件快件服务测试,无人机投递邮件快件成功试飞,确保寄递服务“不落一村、不丢一户”,用实际行动践行民生承诺。
第三方面,我们高质量打造,以“小站点”撬动“大幸福”。全面实施“一村一站”工程,推动城乡寄递服务均等化,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优质寄递服务。寄递服务“便捷化”。积极推进综合服务站信息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费用标准“码上查”,群众足不出村、在线下单“码上寄”,在促进快递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服务质量、经营秩序有效提升,真正实现便民利民又惠民。“九有”标准“规范化”。按照“有固定场地、有统一招牌、有管理人员、有必要设备、有安防监控、有充电设施、有垃圾回收、有完善制度、有登记备案”等“九有”标准建设村级服务站701个,成功打造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区样板。站点功能“多元化”。整合农特产品代购代销中心、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中心,深化“三中心+一站点”体系,打造“一站多能”式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91个,站点直播带货、免费充电、健康监测等功能一应俱全,“一点多能、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服务综合体成效日益巩固凸显。
第四方面,我们高效率赋能,以“小流通”畅通“大循环”。依托特色果蔬种植基地、畜禽加工企业,建成冷链库和生活必需品储备仓库25个,商品流通时间大幅缩短,产品损耗持续减少。聚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扎实推动“快递+地方特色农牧产品”“一县多品”示范项目,积极引进顺丰山南至鄂州全货机定期货运航线,大力推广直播带货模式,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双向循环畅通,助力农牧民创收增收。矮化苹果、加查蓝莓、桑日葡萄等40余种农特产品,通过农村寄递物流网络走出高原、走向全国,成功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坦妮娅:
感谢江嘎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报所在新闻机构。
中国网记者:
山南市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和“快递直达到村”。请问发言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如何平衡市场机制与行政推动的关系,确保体系既高效运转又具有可持续?谢谢!
索朗仁增: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山南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部门主推、企业主体”原则,注重发挥“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同效应,统筹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工作。
政府层面,重点构建“四项机制”,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提供清晰方向和基础支撑。一是“一个专班强统筹”。成立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工作专班,定期研判、协同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工作。二是“一场会议促合作”。2024年9月14日,我市在加查县成功召开山南市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现场会,邀请全市9家邮政、快递企业负责人现场观摩,促成“邮快合作”。三是“一纸文件定规范”。制定印发《山南市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推动服务站规范运转和可持续运营。四是“一项考评提效能”。建立健全“622考评工作机制”,每年对运营主体和每个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进行综合评估,推动服务质量提升。
市场层面,依托邮政寄递网络优势,以“邮快合作”为主渠道,引导民营快递企业入驻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一村一站多品牌”,并统一设置有8家邮政快递企业标志的村站标牌,在促进快递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也让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自由选择各类快递品牌寄出包裹。同时,我们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营快递企业开展“快快合作”“快商合作”等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激发内生动力,避免政府大包大揽,确保体系长期可持续运营。谢谢。
西藏日报记者:
请问发言人,在“客货邮”融合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农村物流运输网络?谢谢!
沈新军: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近年来,山南市积极探索客货邮融合模式,以打通群众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为导向,不断拓展基层寄递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020年,我们开展了乃东区、琼结县“交邮合作”试点和示范创建工作,整合交通和邮政网络资源;2022年8月,我们进一步探索“交快合作”,以隆子县为试点县,玉麦乡、扎日乡为样板乡,着力破解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难题;2023年7月,山南市首个“交快合作”试点单位在玉麦乡挂牌试运营;2024年9月,我们制定印发了《山南市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围绕“四个一”目标,整合客运、货运和邮政快递资源,推行“一车多能、客货兼顾、资源共享”的运营模式,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客运乘车、快递收寄、小件代运”等综合便民服务,有效填补了“邮快合作”每周歇业时段的运输缺口;截至目前,全市共开通客货邮融合示范线路25条,投入运营车辆38辆,派送邮件快件84021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推动农村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加快实现行政村通畅率、通客率“双百”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路网运力统筹规划,科学优化农村客运线路和停靠站点布局,加快构建覆盖日常出行、保障重点时段、满足个性需求的“客货邮融合发展”新模式,全面实现农村地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谢谢!
中国西藏网记者:
山南市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中特别强调“服务乡村振兴”和“保障民生”。请问发言人,目前这一体系在促进农产品上行、助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下一步在推动城乡双向流通、支持地区发展方面还有哪些计划?谢谢!
潘红英: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山南市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中,始终着眼于便民惠民、畅通循环,重点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便捷高效寄递。过去基层村居分布散、物流投递慢、末端网点乱、寄递需求小、业务体量少、寄件成本高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大力推动邮快合作与客货邮融合优势互补,在邮快合作每周投递5—6次的基础上,增加1—2次“客货邮”融合专线投运,实现“快递进村”逐日班。特别是今年5月,加查县通过招聘专职投递员、规范门牌设置、增加运力投入等方式,成功打通寄递物流“最后一米”和“最初一米”,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包裹送到家、特产发出去”的优质服务。二是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我们积极打造“一县多品”,实施“快递+地方特色农牧产品”项目,在村级站点嵌入电商直播功能,推广直播带货、平台营销等模式,助力农特产品上行,农牧民创收增收。今年5月以来,加查县拉绥乡棍追巴村驻村工作队通过村站直播,帮助村民累计销售虫草、核桃等农特产品3万余斤、创收增收12万余元。
展望未来,我们将从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加强县乡村三级站点建设,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持续提升末端配送质效。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全面打通寄递物流“最后一米”和“最初一米”,拓展村级站点多元化功能,探索“低空+物流”应用场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新时代山南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谢谢。
坦妮娅:
下面是本场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发言人,作为寄递领域的“国家队”,山南市邮政公司在这次改革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特别是在服务最偏远乡村方面,将如何体现责任与担当?谢谢!
李建军: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山南市邮政公司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络基础、成熟的运营体系及鲜明的公益属性,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改革中,承担了快递进村过程中的“二次收寄、邮路编排、沿途投递、末端配送”等主要环节工作,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运营样本,确保快件包裹按址投递、全程安全可追溯、偏远乡村“有人收、有人送”,切实发挥了“乡村网络基础支撑者、寄递服务兜底保障者”的关键角色。在服务偏远乡村方面,山南市邮政公司针对偏远乡村人口分散、路况复杂、物流成本高、服务易“断档”等问题,山南市邮政公司重点推进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服务下沉,实现全域覆盖。主动承接农牧民群众寄递需求,依托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或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对交通极为不便的深山村组,由服务站管理人员或邮政代办员前端收集村民货物,通过邮政乡级支局集中转运,以“网点下沉+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服务“无盲区”。二是强化公益属性,稳定运营机制。积极争取并用好补贴政策,通过“政府补一点、邮政担一点”的方式,聚拢资源,降低服务门槛,稳定运营模式,确保偏远地区寄递服务可持续运营。三是增加服务频次,提升服务质效。在目前已实现农村投递周5班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提升投递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用邮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
坦妮娅:
感谢发言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参与。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