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十七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拉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一级巡视员占堆先生,拉萨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刚强先生,拉萨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志峰先生,拉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嘎旺朗杰先生,拉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振强先生,向大家介绍西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拉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占堆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占堆: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西藏自治区迎来一个甲子“庆典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亲临西藏、亲自出席庆祝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规格之高、关爱之深、期盼之切、爱戴之情都前所未有。
在全区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视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拉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新闻界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新闻界各位朋友并通过你们向长期以来给予拉萨关心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六十年砥砺奋进,一甲子沧桑巨变。60年来,拉萨市始终与全国、全区发展同频共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围绕“当好七个排头兵”,坚持“五条原则”,实施“四大战略”,全力做大“三个功能区”、做优“五类业态发展区”、做强“九大产业”,推动拉萨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正如王君正书记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所言,拉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成就的一个典型缩影。
今天的拉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深化拓展“三个意识”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出《文成公主》等一批民族团结视觉形象工程,精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不同民族组成家庭达到7500余户,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单位达到98家。纵深推进社会稳定风险大化解战略,全市98%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妥善化解,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
今天的拉萨,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雪域古城·圣地拉萨”城市文旅品牌走向世界,绿色工业、数字经济、金融商务“三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区、金融商务区、综合保税区、市民休闲区、夜间经济区加快建设,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萨分会场活动,“数兴城”正在走来,首府城市经济首位度作用持续提升。2024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0.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314倍,年均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0.64亿元,是1965年的2396倍,年均增长14.1%。
今天的拉萨,城市颜值更加靓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注重内涵式发展,以“拉萨文化”塑造“文化拉萨”,以城市水系建设、园林绿化推进“水润城”、“绿满城”,精准化、精细化、精美化实施了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现在行走在古城街区,路更宽了,灯更亮了,景更美了,市民的心情也更舒畅了,高原明珠城市从“天线”美到了“地上”、从“面子”美到了“里子”,千年古城正在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新华社在《瞭望》新闻周刊上专题报道《拉萨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赞誉拉萨“城市颜值比海拔更高”。
今天的拉萨,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就业增收、教育优先、健康拉萨、文化惠民、社会保障“五大工程”,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171元,是1965年的175倍,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51元,是1965年的323倍,年均增长10.3%,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拉萨师专成功升本,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环拉萨自行车大赛、拉萨半程马拉松、喜马拉雅音乐节等已成为城市新名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今天的拉萨,生态屏障日益坚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体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标准,南北山绿化工程让拉萨河谷两岸群山披上绿纱、宛如两条绿色的哈达,我们也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如今的拉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仍然是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太阳,雪山不会发光;没有共产党,哪有新西藏。在党的领导下,拉萨有了繁荣进步的今天,也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拉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汇聚一股气,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
最后,诚挚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继续支持拉萨工作、关心拉萨发展,用笔触和镜头,生动记录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拉萨的成功实践,让世界更多了解拉萨、让拉萨更好的走向世界。
谢谢大家。
徐卓:
感谢占堆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在城市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百姓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可否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拉萨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谢谢!
张刚强: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关注拉萨市城市建设的发展。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拉萨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城市环境显著改善,住房条件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居住环境、出行条件、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
首先,在城市空间发展方面,拉萨市通过“东延西扩南跨北联”战略,城市空间实现了快速发展。拉萨市以老城为核心,全面实施经开区、高新区、文创园区等一批新城片区建设,堆龙德庆、达孜两县撤县设区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拉萨的内部交通、城市环线、跨河桥梁共同组成了完善的城市骨干交通网络,有效实现了内外联通,城市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65年的5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近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不足10万人增加到近9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70%、位居全区第一。
其次,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拉萨市通过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从60年前的不足10%提升至现在的40%以上,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面积增加至50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水管网从60年前的一片空白,提升至现在近40万吨的日处理能力、中心城区排水管网长达660km、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处理也全部转变为焚烧发电的无害化处理,每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同时,拉萨市积极推进南北山绿化,完成上百万亩国土绿化,栽植苗木1.2亿余株,通过实施水系治理、湿地保护等各类生态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拉萨市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第三,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拉萨市通过总体规划和持续投入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60年来,新增城市道路里程500余公里,城市道路路网密度从不足1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现在的4.73公里/平方公里,市内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累计实施跨拉萨河桥梁11座,建成城市南北环快速通道以及“七横八纵”的主干路骨架,形成路网全面覆盖、组团高效连通的城市内外交通格局。供水管网长度从60年前的不足50公里增加至现在的1000余公里,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在住房保障方面,拉萨市积极推行卓有成效的住房保障政策,为大量有需要人群提供住房保障。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5万余套,为约20万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稳定住所。大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近年来累计完成16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共3.2万户、约13万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西藏日报记者: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请问“十四五”收官我们拉萨市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十五五”期间我们拉萨的发展定位和思路是什么?谢谢!
李志峰: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十四五”期间,我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202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分别突破340亿元、420亿元、54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6万元、2.9万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20年的2.39:1缩小至2.1:1左右。
“十五五”时期,全市上下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围绕当好“七个排头兵”,坚持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依法治市、稳定安市“五条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为目标,持续完善“一个主导、三大支柱、九大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一城三区”,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生态文明高地引领区。目前,我们已围绕强边固边能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6大领域,初步谋划储备总投资近3000亿元的项目总盘子,在项目引领和产业带动下,力争“十五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城乡面貌再焕新颜,民生保障再上台阶。助力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建设。
西藏商报记者: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农牧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请问拉萨市在农牧民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哪些成绩?谢谢!
嘎旺朗杰:
感谢这位记者度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拉萨“三农”工作的持续关注。近年来,拉萨市始终将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坚持“组织引领、政策护航、精准施策”协同发力,构建了全链条增收体系,推动农牧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一是以“四轮驱动”为核心,打造农牧民增收“全链条”模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增收工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增收工作专班,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县乡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责任体系。聚焦农牧民收入构成(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财产性),明确提出“快增工资性收入、拓宽经营性收入、保稳转移性收入、深挖财产性收入”四轮驱动总要求,系统制定增收政策、精准量化增收指标,并创新推出“技能培训强能力、原料订单保销路、农特商品拓市场、劳务派遣促就业、集体分红增收益、致富产业带增收、政策支撑强保障”七大具体举措,构建起“人有一技之长、户有原料订单、家有农特商品、组有劳务派遣、村有集体分红、乡有致富产业、县有政策支撑”的全要素增收格局。农牧民收入从1965年的84元增长到2024年的2.7151万元,60年间增长323.2倍,年均增长10.3%,分别高于全区、全国年均增速0.9个、0.8个百分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两位数高位增长新阶段,收入从2012年的7082元提高到2024年的2.7151万元,12年累计增加20069元,年均增加1672元,年均增速达13.3%。这一成绩,是党和国家政策在高原地区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市历届党委政府持续推动“三农”发展的结果。二是为巩固拓展增收成果,今年我市打出政策“组合拳”,重点从“促经济”与“促增收”两端发力,先后出台《2025年拉萨市促经济10条措施》《拉萨市关于持续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若干举措》,2025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98元,同比增长8%,增速位居全区第二(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7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强化政策落实、深化产业带动,让农牧民的“钱袋子”更鼓、“好日子”更甜!
徐卓:
下面是本场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拉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实施“生态立市”工作部署,大力开展南北山绿化工程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请问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谢谢!
唐振强: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拉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关注。近年来,拉萨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原则和“12345”工作思路,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美丽拉萨,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赢,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首府城市唯一)、国际湿地城市,入围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
一是坚持生态筑基,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全市45.12%国土纳入“三线一单”优先保护单元,建成自然保护地30个、占市域面积的22.84%。实施山水试点、中心城区水系治理等工程,修复草原68.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5.52平方公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69.8%。南北山绿化累计营造林91.98万亩,栽植苗木1亿余株,森林覆盖率达19.49%。二是突出污染防治,严守净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PM2.5浓度全国最优。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整治入河湖排污口240个,县级污水处理厂覆盖率、国控断面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7.2%。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细胞”125个,年均回收废旧物资超40万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更加完善,环境信访处理率100%。三是深化产业转型,创新生态价值转化。发展生态产业,创成4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区)、1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十四五”累计接待游客1.48亿人次,收入1913.87亿元。清洁能源已建在建装机492.14万千瓦,城市公交新能源比例100%。建成1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4个绿色矿山,培育12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1个绿色园区,在全区率先完成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打造15个生态科创平台。四是实现民生共享,拓宽生态富民渠道。建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2个,建设108个和美乡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当雄县、高新区达东村创成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6县(区)、62乡(镇)、277村(居)创成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划定草原生态补助区3053.69万亩,年均设生态岗位超1.3万个,年人均增收超3500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仅南北山绿化就惠及770余万人次,增收25.5亿元。
徐卓:
感谢发言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参与。
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