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城关区壮大城郊畜牧业
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这一特色产业,促进城郊农牧民快速致富增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以奶牛养殖为主的城郊畜牧业成为城关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城关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21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3元。据了解,拉萨市城关区目前共存栏各类牲畜29935头(只、匹),其中改良黄牛8017头、高产奶牛2150头。改良黄牛个体产奶量由原来一代牛年平均产奶1200公斤提高到现在二代牛的1850公斤和三代牛的2500公斤以上的水平,还出现了日产奶量超过25公斤,年产奶量超过6000公斤的优秀个体。现在城关区每年向西藏推广优良奶牛400余头。
实施大户带动战略,促进城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拉萨市城关区黄牛改良工作自启动以来,把农户小规模经营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生产轨道,在纳金乡纳金村采取了“集中管理、分户饲养、统一配种、统一防疫、利益到户”的形式,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家庭联户奶牛养殖场,养殖场的建立极大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养殖奶牛效益不高、环境卫生差等诸多问题,促进了城关区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据初步统计,该城关区仅饲养奶牛一项年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50余户,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以及纳金乡藏热村等一批奶牛养殖示范村。在积极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同时,该城关区的家庭养猪业和鸡鸭等家禽饲养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已扶持发展生产规模达10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25户,养殖规模达到30只以上的养鸡专业户250户。
加快黄改冻配技术的推广,提高配种质量。冻精配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当前解决黄牛改良中纯种公牛不足的最有效手段。为了加快此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拉萨市城关区每年都结合自治区、拉萨市两级黄改指标和适龄母畜实际,与各乡(办)以及配种技术人员签订目标合同,建立配种技术档案。同时,还将配种任务与配种人员的工资和农户的利益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机制,年终经该城关区农牧部门组织人员验收后,对黄改配种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按合同兑现奖励。此项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奶牛养殖户参加黄改的积极性。仅2006年就完成黄牛改良配种任务3051头。
加大饲草饲料的生产,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为了提高奶牛产奶量和延长泌乳期,多年来,城关区在加大黄改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养牛户加大对奶牛的投入力度,改变以往一头牲畜一把干麦草的传统饲养方式,引导养牛户扩大玉米等饲草饲料的种植规模,并开展饲草饲料的加工、储藏以及粮食和秸秆的转化养畜工作,以此提高奶牛的个体产奶量,增加养牛效益,促进养牛户快速增加收入。该城关区平均每年种植饲草饲料近3000亩,目前已建立青贮和微贮窖500余个,并为养殖户重点村(组)配发饲草粉碎机29台。
建立健全奶牛档案,巩固和提高黄改成果。为了巩固黄牛改良成果,多年来城关区不断加强对改良奶牛的建档工作,对新出生的牛犊每年进行体质测定。此外,对新购进的奶牛在进行体质测定的同时,定期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并对所有合格的理想母牛黄改后代进行统一编号,登记造册。截至目前,共选出上档次的理想母牛2150头,使用登记造册卡片4300张,耳牌2150个。
加强养殖技能培训,提高养殖户的饲养水平。2006年,城关区为奶牛养殖户举办了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畜牧兽医相关知识培训班10余期,受训群众达1853人次。组织技术人员经常对养殖户进行合理调整畜群结构、种草养畜、兽防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使城关区大多养牛户都掌握了一定的奶牛养殖技能,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和奶牛产奶量,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