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藏族传统美术与藏戏艺术教学科研成果综述
2008年11月25日 来源: 作者:

 

    西藏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建设具有民族特色、西藏特色、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在建校30多年(自1975年西藏师范学院成立起)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艺术学院作为西藏大学的窗口性学院,一直把藏族传统美术、传统藏戏等特色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方向进行建设。在藏族传统美术、传统藏戏以及相关艺术理论和史料进行的研究方面,在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和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科建设:

    继承与发扬并重

    藏族传统美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世界美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传统藏族美术的教育一方面因其传承方式的单一性而受到一定的局限(其传承模式基本为父传子、子传孙传或师傅传徒弟等家教式小规模培养);另一方面,理论研究跟不上绘画实践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突出矛盾。根据这些实际现象,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本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原则,于1985年正式把藏族传统美术引入到了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领域,成立了藏族美术教研室,制定了教学计划与大纲,编写了教材并正式招收了该专业的学生。西藏大学成为国内首家建立藏族美术专业的高等院校。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培养了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学科于1998 年荣获了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如今已从当初的藏族传统唐卡一种专业发展到了目前的藏族传统唐卡、藏族传统壁画、藏族传统工艺、藏族传统雕塑、藏族传统美术理论、藏族美术与汉族美术比较学、藏族美术与外国美术比较学、藏族美术形式语言、西藏现当代美术等多学科方向的,以技法与理论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进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正在着手藏族美术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在西藏大学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05年艺术学院接受了荷兰大使馆有关藏戏研究的项目并成立了课题组。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该项目,课题组成员先后考察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日沃乡迥巴藏戏队、南木林县查巴藏戏队、仁布县江嘎藏戏队、江孜县仲堆藏戏队、山南地区乃东县扎石乡扎西雪巴藏戏队、浪卡孜县萨古藏戏队、泽当镇藏戏队、洛扎县鲁古拉姆藏戏队、措那县勒布乡门巴族藏戏队、拉萨市尼木县塔仲乡塔仲藏戏队、墨竹贡嘎县尼玛江热乡宗肖藏戏队、堆龙德庆县觉木龙藏戏队、朗孜乡藏戏队、措麦乡藏戏队等有代表性的藏戏队和藏戏流派。在整个考察和采风中,共拍摄影像资料近1500分钟,录音十盘,图片数百张,收集第一手脚本资料三本,购置其它图书资料近四十册。作为该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藏戏相关的论文五篇。为了搞好研究,学院目前正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记录藏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唱腔近百首,鼓钹音乐几十首;二、依据萨班·贡噶坚赞的《乐论》并结合民间实际练声方法,进行传统藏戏的发声方法、练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三、在藏戏舞蹈的研究方面,即藏戏舞蹈的风格、技巧,舞蹈形态与戏剧身段及戏剧舞蹈的研究等已完成了数万字的初稿;四、探讨并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有关藏戏起源说的学术论著,已完成初稿约十万字;五、有关藏戏的面具、服饰、道具等的研究,以及藏戏与民俗、藏戏与宗教的关系等的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人才培养:

    系统培养见成效

    为了藏族美术学科长久、持续、高层次发展的目标需求,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科学系统地进行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1985年藏族美术学科建立初期,当时只有丹巴绕旦一人授课。随着“藏族美术教研室”的成立和该学科的招生,配备了两名青年教师,不久又补充了3名教师。之后,本学科的4名青年教师先后获得了硕士学位。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已建立起了老、中、青相结合,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内的,年龄和支撑结构等呈梯队的教学、科研队伍。先后培养了大专、本科、硕士毕业生300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共招收了8届,已毕业7届。这些毕业生不仅分布在西藏各地的艺术教育、群众艺术、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设计等机构和岗位上工作,而且部分毕业生还分配到了区外高校工作并开设了藏族美术方向的专业学科。

    在藏戏人才的培养方面,自1980年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招收西藏第一批藏戏表演专业学生以来,先后为西藏藏剧团培养了三届藏戏表演专业的中专学生,而且这些学生目前已经成为该团的中坚力量。2000年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合并到西藏大学艺术系,2004年6月成立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同年7月组建艺术学院舞蹈系。2005年艺术学院接受了西藏剧团的一个藏戏表演专业定向班(专科),该班于2008年毕业,作为毕业汇报内容的大型传统藏戏《卓瓦桑姆》的演出受到了用人单位和舆论的好评。该班的顺利毕业不仅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戏剧以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加以传承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开设本科层次的藏戏表演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藏戏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于2008年招收了首届藏戏表演专业本科班。

    科研工作:

    成就斐然研究深入

    在藏族传统美术方面,自该学科建立初期组织编写的专著《藏族绘画》以来,先后编写完成了《藏族绘画》、《藏汉美术词典》、《西藏美术史略》、《藏族美术史论》、《西藏宗教绘画》、《西藏宗教雕塑》等多部专著。先后承担完成“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研究”、“西藏美术史略”、“西藏宗教艺术”、“西藏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与现代价值研究”、“西藏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现代价值研究”、“西藏现代美术简史”、“近30年西藏美术之研究”、“藏传‘萨村’颜料的研发”等几十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科研项目。该学科教师撰写的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相关学术刊物并在“西藏古壁画保护和维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他们创作的几百幅美术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得多种奖,其中部分作品被相关机构收藏。2008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传统唐卡“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传承单位,丹巴绕旦教授和格桑次旦工艺美术大师分别被命名为藏族传统唐卡“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传承人。1998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与理学院联合组织专家组,成功抢救、研制出了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加工制作工艺与产品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舆论的高度评价。所研制的产品不仅应用到了布达拉宫维修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同时还能够提供给区内外市场。目前,艺术学院设有“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工作室”,计划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技术公关,不断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接纳学生实习,力争建立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研究、开发、教学、实习为一体的综合中心。

    在藏戏研究方面,传统的藏戏纳入现代高等教育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将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在藏戏表演专业的培养方面已经有了近30年的丰富经验。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通过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藏戏艺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计划在近几年里将编写《西藏戏剧史》、《藏戏概述》、《藏戏发声方法与唱腔练习》、《藏戏舞蹈与身段》、《藏戏表演》等教材。同时,为了加强藏戏研究的工作,在现有藏戏研究课题组的基础上,通过招收硕士研究生等途径,培养该学科方向的教学和研究人才。对此,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依托音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已招收了两名藏戏音乐方向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生,其中一名已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此外,计划将收集藏戏面具、服饰、道具等相关资料,在艺术学院开设一间“藏戏艺术陈列室”,供学生和老师研究,努力把藏戏艺术研究推向深入。

    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使命。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西藏藏族传统美术和传统藏戏以及藏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