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属碘缺乏严重地区,碘缺乏病一直是西藏重点防控的疾病。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碘盐推广、消除碘缺乏危害作为提高西藏人口素质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来抓。广大农牧民亲切地称此项工作为“让‘大脖子病’绝迹的大好事”。
为实现2010年全面消除碘缺乏危害的目标,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碘盐推广目标责任制,通过采取帮助生产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困难、大力加强碘盐销售网络建设、落实农牧区碘盐价格补贴政策、保证城乡碘盐市场供应、开展食盐市场专项整治、加强碘盐缺乏对健康的危害宣传等措施,使碘盐推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高度重视,碘盐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997年,自治区政府颁布了《西藏自治区食盐专营办法》和《西藏自治区实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办法》,成立了自治区碘缺乏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了“以食盐加碘为主,辅之碘油丸”的综合防治措施。1998年5月,自治区政府批准并投资400万元组建了自治区盐业公司(拉萨食盐加碘厂),自此,西藏碘盐推广、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开始全面起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到2000年,全区碘盐市场覆盖率仅为29%,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消除碘缺乏危害的严峻形势和目标任务,2005年自治区政府批转了自治区卫生厅等8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消除碘缺乏病防治规划》,提出到2010年要全面实现消除碘缺乏危害的目标。
为推进《规划》实施,自治区政府于2006年7月召开了全区防治碘缺乏病工作会议,专门就加强碘盐推广工作、消除碘缺乏病进行安排部署。会上,自治区政府与各地(市)行署(政府)及自治区相关部门签订了碘盐推广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形成了“政府领导、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截至2008年底,西藏碘盐市场的覆盖率已由1999年的24%升至66%;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1999年的29%降至4.8%;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由1999年的55.4微克/升增至259微克/升。
加大投入,农牧民用上放心碘盐
为减轻农牧民食用碘盐经济负担,提高群众自觉食用碘盐的积极性,自治区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继续加大对农牧民食用碘盐的价格财政补贴,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公共财政资金,将农牧民碘盐销售价由每公斤1.5元降至0.5元;同时,积极开展碘盐营销网络体系建设,推进西藏食盐流通现代化进程,解决食盐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成本高等矛盾和问题。日前开工建设的碘盐营销网络拉萨配送中心,标志着西藏碘盐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开始全面启动。项目主要包括:在拉萨建设食盐加碘分装厂、食盐质量监控中心、食盐储备库、碘盐配送中心;在昌都、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阿里六个地区分别建设碘盐配送中心,项目总投资8454万元,项目的实施,将形成覆盖全区城乡的碘盐供应网络系统,对提升全区碘盐市场的供应能力,确保食盐市场稳定和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区推广碘盐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食用碘盐普及率逐年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任务艰巨,碘盐推广工作仍需努力
虽然西藏碘盐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家提出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据卫生部门监测,目前,西藏碘盐市场覆盖率居全国倒数第一。主要表现在:一是碘盐推广进展不平衡,现在全区七地(市)中,碘盐覆盖率高的已达到98%,低的不足55%。并且,覆盖率低的地区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条件差、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工作难度大,碘缺乏危害严重。二是盐务管理体制不顺,监管不到位,私盐、土盐充斥市场的现象仍然严重。三是碘盐销售网络建设滞后,农牧区群众消费不方便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对碘缺乏病的危害及食用碘盐的防治措施认识不足,食用碘盐的自觉性不高。五是盐业企业经营成本高,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以上情况表明,目前西藏碘盐推广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确保今明两年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